首頁 > 文史語錄 > 吳起、商鞅、呂不韋等人都出生於衛國,爲什麼衛國沒能稱霸?

吳起、商鞅、呂不韋等人都出生於衛國,爲什麼衛國沒能稱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衛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說到吳起、商鞅、呂不韋,大家都知道他們曾是叱吒戰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但鮮有人知的是,他們的出生國家都是衛國。

衛國立國時間907年,前後有41位國君,是存活時間最長的姬姓諸侯國了。也許,有人會問:衛國能培育出如此傑出的人才,爲什麼不能自己稱霸呢?看看後來的七國,也就是秦國能真正做到廣納人才,最終才笑到了最後。

吳起、商鞅、呂不韋等人都出生於衛國,爲什麼衛國沒能稱霸?

其實,衛國也有過鼎盛時期。

那是衛武公時代,他曾輔佐周平王平叛犬戎之亂。只是,進入東周時期以後,該國內亂不斷,國力日逐衰弱。公元前660年,衛國被狄人所破,國君衛懿公被殺,只剩下了5000遺民。後來,在齊桓公的資助下,衛國才重新建國,遷衛於楚丘。

由於,在周厲王以前,很少有文字描述衛國,所以,衛國的出處並不太被人重視。後來,衛國的表現也很是牽強,使其沒了“存在感”,以至於,讓人感覺衛國的君主非常無能。但事實上,重新建國後的衛國,曾有過一小段時間的復興時期,不僅滅了邢國,還使國內經濟得到了繁榮。

只是,進入春秋晚期之後,衛國國內君臣不和、父子爭權,便加速了國力的衰敗。之後,進入戰國時期,衛國就是在夾縫中求生存了。

也許,衛國的國君也意識到,自己這個“王”當得名不副實。於是,在公元前346年,國君遬自貶封號,由“衛成公”降格爲“衛成侯”。公元前320年,國君嗣再貶封號,改“侯”爲“君”。

而此時的衛國,領土只有濮陽了。

即使這樣表明自己“與世無爭”,但在那個領土大爭奪的時期,大家依舊記得它。公元前254年,衛國被魏國所滅,成爲了魏國的一個附庸。公元前241年,秦國滅魏國,使衛國成了秦國的附庸。不過,一直到胡亥上位,衛君才被貶爲庶人,衛國纔算徹底消失。

嬴政在位時期,一直允許衛國存在。何況,秦國一度重用的商鞅和呂不韋都是衛國人,而後來的荊軻,也是衛國人。

可見,國家的不興旺,國君的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吳起、商鞅、呂不韋等人都出生於衛國,爲什麼衛國沒能稱霸? 第2張

接下來,我們再一起看看衛國國君的幾則有趣小故事。

公元前377年,一位衛國將軍苟變,曾由於公務時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結果不被衛慎公看好。於是,當時的儒家大師子思認爲此舉“不妥”,並特意以此事教育衛慎公:

“選人才不是盯着他的短處,而是要用其長處。這好比木匠選用木材一般,即使上面有一些瑕疵,也不會棄而不用。如今的環境正值亂世,正是需要用人之時,你爲了兩個雞蛋就放棄了一員大將,這件事不可宣揚,免得鄰國恥笑。”

衛慎公聽後,接受了子思的教誨。

但不管怎樣,衛慎公的做法還是被後人點評爲冥頑不化。

其實,國君的做法和大師的說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一個是講原則,沒有原則就難以治理國家,但偏偏國家恰逢特殊時期,正需要用人。於是,就要考驗國君的用人智慧了。

其實,這個故事還沒有結束。

由於衛慎公採納了大師的意見,從而成就了衛國的名將苟變。

公元前325年,有一個苦役犯從衛國逃到了魏國,還替魏國王后治病。

開始的時候,衛嗣侯打算用五十金換人,遭到魏國的拒絕後居然打算用左氏城去換。於是,左右侍臣勸諫衛嗣君說:“用這樣價值不菲的土地,贖回一個小小的囚犯,恐怕不值得?”

但衛嗣侯卻說:“安定不在國小,混亂不因國大。用教化來引導百姓,即使是三百戶人家的城邑也能治理好;如果百姓不講廉恥禮儀,即使有十座左氏城池,那又有什麼用呢?”

可見,衛嗣侯認爲治國應該嚴厲。

當然,換做任何一個人看,這個買賣都是不划算的。

不過,當時的魏襄王聽說後,倒是很感慨,認爲對方爲了能治理好國家不惜任何代價,他沒理由不放人,不然太“晦氣”了。

於是,魏國一文沒收,就將人交給了衛國。

吳起、商鞅、呂不韋等人都出生於衛國,爲什麼衛國沒能稱霸? 第3張

其實,單從兩位衛國領導人辦事的方法來看,一個是“因小失大”,一個是“不計代價”,往往遭後人詬病,認爲他們做事都欠“大腦”。但是,如果從事情的結果再去看,一位能聽進建議,一位似乎算好了魏王的心態。所以,判斷在位者的功過,也不能不全面去看。

因爲,衛國國力的衰弱,的確在於有那麼些國君將權力擡高在治理國家之上,破壞了國家正常的運轉節奏,甚至出現了父子爭國的現象。所以,即使後任者有心復興,其實力和時間都不允許。至於,那些來自衛國的名人們,爲何要效勞他國?想來他們應是很清楚,一個濮陽壓根就不是他們施展才華之地,當然,這裏面也會夾雜一些私人紛爭。

其實,衛國能存活907年,已經是了不起的記錄了。周王朝也不過791年,以後的哪個王朝有這麼悠久的歷史?可見,生存需要智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