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一個恆久的王朝呢,爲什麼王朝一直在更替?

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一個恆久的王朝呢,爲什麼王朝一直在更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其實,看中國的歷史,似乎總給人一種“周而復始”的感覺,一陣混亂,一陣平靜。

當然,學者們不會放過這一現象,各種觀點林立,不過,似乎都沒能完美地解釋:爲何中國沒有出現一個恆久的王朝?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一個恆久的王朝呢,爲什麼王朝一直在更替?

然而,導致這些王朝最終敗落的更深層因素則是民生問題。

表象上看,是底層和上層的對立加劇,尤其是每個王朝都沒能解決土地兼併的頑疾。不過,每個王朝圍繞土地都展開過一系列舉措。因爲,每個開國國君,都會採取減免賦稅的辦法。當然,這也是不得已的辦法了,要知道,戰爭對於農業的破壞是毀滅性的。

然而,每個王朝到了中期,基本都會出現一些改革,大多圍繞的是“稅”。但這些舉措到了最後,不是中斷就是難以爲繼。難道說,這些皇帝絲毫不在意民生?當然,不排除有特別混蛋的君主。不過,無論什麼樣的王朝,都必須藉助一套官僚系統,去維繫國家的正常運轉。

只是,這些官僚並非百姓的代言人,事實上,他們是獨立於皇權之外的力量,在無形之中搶食了地方經濟。其實,這些力量並非橫空出世,而是依附於當地鄉紳,再結合各地地方政權,甚至結交皇親國戚。最終,縱橫交織的力量如蔓枝般延伸到王朝的各處,等朝廷發覺時已沒有了任何控制力。

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一個恆久的王朝呢,爲什麼王朝一直在更替? 第2張

自嬴政創立中央集權制後,幾乎每個大王朝的覆滅都源於農民起義。那麼,是不是這種皇權制度,導致了後期民生問題的越發尖銳呢?

其實,看這些王朝的歷史,都充滿了各種權力鬥爭,不過,都離不開集權和分權。因爲,皇帝們都想着法兒要一個人說了算,所以,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天下才能真正屬於他們。

然而,士大夫所代表的世家,哪怕是後來通過科舉進軍官僚機構的平民布衣們,他們通過參與朝政,不是單純的效力於皇室家族,而是想在其中多分一杯羹。因此,他們勢必會使用手中被賦予的權力,替自己人說話,替自家圈地。

其實,在科舉制度以前,無人代言那些老百姓,他們唯一可以出頭的方式,大概就是從軍。而在科考制度後,一樣無人替這些老百姓說話。甚至於,寒門出身者一旦跨入了官僚體系,就會自動蛻變爲其中一員。看看這些王朝的中期改革,有哪一次是真正觸及了根本?

而朝廷也是因爲意識到了社會的不安纔會選擇去改,但這些不過是換了個新門面,問題的刺依舊尖銳,且會生出更多的刺。於是,這些披着爲皇族代言外衣的官僚,實際上,就成了皇權外圍勢力網絡上的節點,大家彼此聯結,消耗着國家的資源,同時也分化着皇權。

其實,歷代皇帝和大臣們的鬥爭,不是簡單的軍政大權,更多的是對資源的控制,也就是土地。因爲,到了每個王朝的中後期,這些土地都會“悄悄”的脫離老百姓。老百姓先是無地可種,再就是無糧可吃,他們怎能不站出來爲自己說話?

最終,喪失民望的舊政權,在經歷一段時間的衝擊後便會垮臺,從而誕生了一個新王朝。

爲什麼中國古代沒有出現一個恆久的王朝呢,爲什麼王朝一直在更替? 第3張

對此,也有人會以“士農工商”的等級概念,來解釋爲何國家的發展會出現式微。因爲,國家不重視商業。先來看看這個說法的出處,據《管子·小匡》記載:“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在明朝中後期,商人和官僚的聯盟就是最好的反證。

其實,對於這句話的曲解,不過是讀書人對不讀書人的欺負,尤其是底層老百姓,目的就是馴化他們。也正因如此,纔會讓本應該平起平坐的大家,出現了地位高低。而此說法,則恰恰體現了皇權的“神聖”。於是,一個金字塔般的社會人羣結構被“創造”了出來,僅次於皇族的“士”,不會浪費這個優勢。最後,他們表面上和皇權維繫同仇敵愾,私下卻是加固着自己的家族實力。

以至於,就產生了一個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傳統的商人組織,商會。要知道,在中國商會從一開始就是政府的附庸,成爲了替政府管理、指導商人的政治機構,限制了商人的主動性,打擊了工商業擴大再生產的積極性,挫敗了商人的熱情。所以,政府商會的存在,是直接壓制了商人,延緩了商業的發展,不利於獨立的商業文明形成。

本來,底層老百姓只要將皇家伺候好就可以了,現在還有了“士、商”的力量盤剝,且手段更加粗暴。因爲,他們的出發點是本姓家族或者是一個利益團體而不是國家,攫取的是直接資源。

最後,老百姓就不得不反抗了。

於是,在朝廷看來,各地的起義就是在對抗自己的王朝。其實,更多的是這些地方的勢力撬鬆了王朝的基石。但朝廷的統治還是離不開他們,大家本就是共休慼的關係。所以,朝廷只能以削權的方式來抑制。只是,力量一直此消彼長,一旦某方逃離了掌控,就會肆意侵蝕。最終,忍無可忍的百姓只能以推翻政權,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