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打屁股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常看古裝劇的朋友,都會發現一個非常熟悉的場景,那就是官員審案,要對犯人(依現代用語,應叫“嫌疑人”)動刑時,往往會有“拉下去重打幾十大板”的處理意見,衙役一聽,便會將犯人拖出堂外(也有直接在堂上)扒了外褲,對着犯人的屁股就是一頓胖挨。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打犯人屁股這事,朱元璋是熱衷的,他所要打的,並不是普通人犯,而是朝中重臣,因爲是朝堂上打人屁股,因而,這種刑罰又有個名字,叫“廷杖”。廷杖最早始於東漢明帝,又一說是北周宣帝,在金朝與元朝普遍實施,明代則實施得最著名。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綿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猶臥牀數月,而後得愈。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2張

到了清朝,廷杖之刑猶存,比如光緒的愛妃珍妃,就遭受過慈禧太后的廷杖——廷杖是打在屁股上,疼在內心裏。這樣的刑罰,對於一個皇帝的女人來說,是何等羞辱啊。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3張

犯錯受罰,是古人最樸素的法治理念,而犯錯程度不同,所受懲罰的輕重也不同。從遠古時代的“五刑”,到現代科學規範的律令,其實也是個不斷人性化的進步過程。遠古的“五刑”,是對犯人身體施以最直接的傷害。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4張

“五刑”,可分爲上古五刑(又稱奴隸制五刑)與封建制五刑。上古五刑爲“墨、劓、剕、宮、大辟”,封建制五刑爲“笞、杖、徒、流、死”。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5張

具體來說,上古五刑中的墨,又稱黥刑,是在犯人面上或額頭上刺字,再染上墨,作爲受刑人的標誌。《水滸傳》中的“刺”配,就是例證。劓,是割去受刑人的鼻子。剕,也作刖刑,是指砍去受刑人手或足的重刑。砍足曰剕,砍手曰刖。另外,與砍去手足相類似的還有砍去膝蓋骨的臏刑。比如戰國時期齊國軍事家孫伯靈,因受同窗好友龐涓迫害遭受臏刑,其後才改名爲孫臏的。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6張

宮,很好理解,就是毀壞人的下體,比如司馬遷所受之刑,即是。還有,封建帝王后宮裏的太監們,也都是自願受此刑罰後,才能進宮當差的。大辟則是死刑的統稱,方法很多,也很慘烈,就不一一例舉了。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7張

封建制五刑中的笞,就是用荊條責打犯人,用於懲罰輕微或過失的犯罪行爲,新加坡的鞭刑,就是“笞”刑的變種。杖,就是用法定規格的“常行杖”擊打犯人的臀、腿或背等處。徒,與現代的徒刑高度相似,就是在一定時期內剝奪犯人的人身自由,並強迫其戴着鉗或枷服勞役。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8張

流,意爲流放,即將犯人遣送到指定的邊遠地區,強制其戴枷服勞役一年,且不準擅自遷回原籍的一種刑罰。像清朝常常將犯人及家屬發往寧古塔給披甲人爲奴,永世不得入關,即是。死就是死刑,分爲刮、斬、絞等,絞因得以保全遺體而稍輕於斬,而刮刑則最爲殘酷、慘烈。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9張

兩相比較,上古五刑更殘酷。而封建制五刑中的“杖”,就是我們俗稱的打屁股,在五刑中算是較輕的刑罰了,即使是這種情節較輕的杖刑,由於執行者在杖擊犯人時,並沒有規範化要求,由於受杖部位有異,往往也會將犯人擊斃。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10張

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時期,這樣的情況纔有所改變,犯人遭受杖刑,就只打屁股了,這們,犯人受的只是皮肉之苦,可保不隨意就丟了性命。而這一切,都是源於一幅“明堂鍼灸圖”。有一天,李世民從太醫那裏看到此圖,他了解了人體真相,人體重要器官的穴位多在胸背部,這些部位如果遭受嚴重撞擊,人就會有生命危險。而屁股上的穴位相對較少,也鮮有危及生命者。

古代審理犯人爲什麼只打屁股 這裏有什麼講究嗎 第11張

受此啓發,在修訂唐律時,李世民專門對杖刑的執行標準作了硬性要求——對犯人用杖刑時,不許擊打胸部與背部,而是狠挨皮糙肉厚的屁股。李世民的這一規定,此後各朝都積極吸納了,因而,纔有了古裝劇中的打犯人只打屁股的情節,這並不是編劇、導演的臆想,而是真實的歷史存在。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