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中國各朝代士兵的鎧甲都有哪些變化呢?

中國各朝代士兵的鎧甲都有哪些變化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古代戰場上,作爲一員戰將是要身披鎧甲,觀敵瞭陣、衝鋒陷陣的。 在評書裏,各路英雄好漢的紫金甲、亮銀甲、烏鐵甲更是五花八門,那麼真實世界的鎧甲究竟是一副什麼樣子呢?

一般來說,爲了有所區分,現代一般稱那種用布或者呢絨、皮革包覆鐵甲片的鎧甲,稱爲布面甲或布面鐵甲、或鐵甲衣。而狹義上的棉甲則是指完全由棉花等紡織物製作的鎧甲。

中國的棉甲,在製作時,往往是取七到十斤棉花,進行反覆浸溼、晾曬,並壓實。這些紡織物進行層層壓制之後,就會失去紡織品的透氣性,穿在身上用一個通俗化來講就是“很捂”。實際上,很多評書演義中所說的“卸甲風”,絕非空穴來風,而是確實存在的疾病。

而宋朝鐵甲可以說是有史以來防禦力最強的鎧甲,同時也是最重的鎧甲。還記得《水滸傳》中的「鐵甲連環馬」給梁山好漢們帶來多少麻煩嗎?宋朝鐵甲屬於典型的札甲,從頭到腳幾乎沒有死角。而這些由1825片甲葉組成的鐵甲總重量一般在28-35公斤之間。穿着將近70斤的鎧甲,別說打仗,走路可能都成問題。

「鎖子甲」可能是最著名、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鎧甲。關於鎖子甲的記載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當時是極少有的名貴鎧甲。直到隋唐時期,鎖子甲仍是西域地區才能見到的鎧甲,中原部隊很難見到。鎖子甲一般二十多斤重,相互焊接連環的鐵圈越密越好。主要作用是防止弓弩的傷害,缺點是很難抵擋狼牙棒、流星錘這種鈍器的傷害。

中國各朝代士兵的鎧甲都有哪些變化呢?

讀過《三國演義》的一定都對「藤甲」這種鎧甲非常熟悉。相傳藤甲利用上乘的貴州青藤,以特殊「經緯編織法」製成,再用桐油浸泡,每次至少48小時,再曬上一個月,一般經過九浸九曬,共需兩年時間。儘管藤甲號稱「刀槍不入」、「遇水不沉」,但大家都知道諸葛亮的「火燒藤甲兵」吧?怕火是藤甲的致命弱點。

早在商朝時期就出現了所謂的「鎧甲」,不過商朝的鎧甲多爲布甲,只能覆蓋身體的重要部位。到了西周時期,武士們穿的「練甲」也屬「布甲」範疇。直到清朝,大量使用的鎧甲仍屬「綿甲」範疇,是在堅厚的綿或絹上鑲嵌鐵片,並用銅釘固定的一種鎧甲。綿甲適合北方步騎兵使用,對冷兵器和火器有一定防護能力。

中國各朝代士兵的鎧甲都有哪些變化呢? 第2張

既然提到了清朝,我們就詳細說說八旗兵獨有的鎧甲。八旗鎧甲以布面甲結構爲主,可以分爲表面、內裏、邊緣和防護層。不同級別的人員的鎧甲材質、花紋各有不同。八旗鎧甲在胸前和背後各佩一塊護心鏡,並覆有虎頭蔽膝,便於騎射,而且華麗美觀。但這時的鎧甲基本上已經是實用性和裝飾性各佔一半了。

秦始皇兵馬俑的鎧甲一般被認爲是皮甲,皮甲也是戰國時期最主要的鎧甲。皮甲的出現時間同樣可以上溯至商周時期,一般分爲胄、身甲、袖甲、裙甲四部分,曾侯乙墓出土的13件皮甲是中國發現最早的皮甲冑。皮甲在歷史舞臺也一直存續到清朝,並且深刻影響了藏族、彝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裝備。

你一定想不到,紙也是可以做鎧甲的,而且從南北朝到清末一直存在於歷史舞臺之上。這種「紙甲」主要用於南方步兵,因其體輕,又多爲戰船水兵使用。歷朝歷代,「紙甲」的工藝也略有不同,有的用絲紙,有的用賬冊,還有的特選極柔之紙,當然,這與各個時期造紙技術的先進程度也有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