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什麼是牛舌案?包拯是怎麼智斷牛舌案的?

什麼是牛舌案?包拯是怎麼智斷牛舌案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包拯智斷“牛舌案”,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景祐四年(1037),三十九歲的包拯時隔十年後再次回到京城,等候朝廷調任。而包拯的棄官十年奉親盡孝,已使他名聲在朝堂上廣爲流傳。仁宗皇帝見包拯如此孝廉,自然而然聯想到孝廉的另一面——忠義,所以對包拯有心栽培。

即使包拯有如此賢名在身,仍然要從基層的地方官做起,等到政績考覈,再酌情升遷。包拯真正仕途的第一站便是天長縣(今安徽天長市)。

什麼是牛舌案?包拯是怎麼智斷牛舌案的?

天長縣地處江淮之間,當時屬淮南(東路)揚州,地理位置優越。水稻、小麥種植也比較發達,已經開始使用牛耕和鋼製農具,在當時可以說是相當富饒的地區。年屆不惑的包拯棄官十年重登仕途,就能擔任天長縣的知縣,也可看作仁宗皇帝對包拯奉孝十年的孝廉的讚賞。

而包拯的“斷案如神”也是從這裏開始聞名遐邇的。

包拯來此上任不久,就遇到了一件非常蹊蹺的案件。

當天,一個老漢一早便來到縣衙告狀。原來這人是西村的一個農民,名叫劉全。早上起來,他正要牽牛下地幹活,來到牛圈時卻發現他的大黃牛滿口血淋淋,牛舌頭竟不知給誰割掉了,眼看就活不成了。而當時又是農忙時節,沒了耕牛也就沒法耕地了。劉全又氣又心疼,就趕到縣衙告狀,要求包拯查出這割牛舌的人。在當時,“農家小戶,一頭耕牛,半個家業”,這頭牛的損失對劉全來說自是極大的。

包拯看了狀紙,心想:割耕牛的牛舌,這麼狠毒的事,肯定是劉全的仇人乾的。就對劉全說:“看來,你這頭牛是活不長了,你乾脆把牛宰了,肉可以賣,我再資助你一些錢,這樣你又可以買一頭牛了。但是你不要跟別人說這主意是我出的,這樣以後我會幫你捉住兇手的。”劉全當時就比較納悶,包拯並沒有跟他分析什麼案情,而只是讓他把牛殺了。

而在當時法律來說,擅自宰殺耕牛是違法的。原來在宋朝時,牛馬等都是國家的管制物資,因爲“牛是耕家之本;而馬能致遠供軍”。所以當時的《宋刑統》規定,私自殺官府和他人的牛馬的人,要處以“脊杖二十”和勞教一年的刑罰;而私自宰殺自己的牛馬的人,也要處以“脊杖十七”的刑罰。“脊杖”就是在後背上用板子一下一下地打,經常會打到皮開肉綻,這在當時是很重的刑罰。

但既然知縣包拯這麼說了,劉全回家也只能照辦,將牛殺了賣掉。

過了幾天,果然有個人來到縣衙向包拯告狀說:“劉全膽大包天,竟敢私自把他家的耕牛宰殺了,賣肉賺錢。請老爺公斷!”

包拯聽了,不動聲色地問他:“你知道劉全爲什麼要殺耕牛嗎?”

告狀的人回答說:“不知道。不過聽人家說,好像是牛舌頭被人割……割掉了……”

包拯一聽,就明白是怎麼回事了,沉下臉來,嚴厲地問:“你偷着割掉了他家的牛舌頭,反倒來告狀,誣陷好人,你該當何罪!還不趕快如實招來!”

告狀人大吃一驚,看到事已敗露,只得低頭認罪。包拯依法懲辦了這個告狀的,並且叫他賠償劉全的損失。

原來包拯聽了劉全的報告,知道是有人坑害他。於是就故意讓劉全回去把牛殺了,好讓這個人以爲割牛舌頭的事查不出來了,再借殺耕牛的事陷害劉全。果然不出包拯所料,那個割牛舌頭的人就來告狀了,結果自投羅網,被治了罪。

這件事情在《仁宗實錄·包拯附傳》中是有確切記載的,史書上記載:“有訴盜割牛舌者,拯使歸屠其牛鬻之。既而有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爲割某家牛舌而又告之。’盜者驚服。”

這麼一件棘手的“牛舌案”在包拯手裏就這麼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從此以後,包拯的機智和辦案能力也就流傳開了。

據傳,包拯剛上任時還遇到了另外一件“牛案”。

就在那年的春耕時分,包拯到任不久,公堂之上卻有兩個村漢相互扭打着走進了衙門。這兩人便是東村的王某和張某,他們爭執的原因也是那抵上“半個家業”的耕牛。

原來,兩人本是同村的好友,耕地之餘便在田埂上休息,家裏的耕牛也就放任在坡上吃草。沒一會兒,這兩頭牛竟相互抵起角來,兩人也沒在意,權當是熱鬧在埂上笑看着熱鬧。可誰知那王某的牛竟把張某的牛給抵死了。這下,張某全沒了看熱鬧的心情,傷心之餘便和好友王某翻了臉,認爲王某該給予賠償。王某自然不願意,兩人便扭打着來到了縣衙請官府處理。

什麼是牛舌案?包拯是怎麼智斷牛舌案的? 第2張

衙門的官吏們聽了官司都覺得難辦,這要是判賠的話,王某就吃了虧;要是判不賠的話,張某便平白死了頭耕牛,也是委屈。包拯卻是笑呵呵地對兩人說道:“你們本是同村好友,只是一時的疏忽大意,耕牛自己抵角而死了,誰都沒有過錯,卻都有過失。可這就讓你們好友之間反目成仇,實在是不該。”說罷,包拯便在狀紙上寫了四行字:

二牛抵角,不死即活;活牛同耕,死牛同剝。

兩人聽了都覺得合理,也冷靜了下來。謝過包拯之後,便攜手走出了公堂。

包拯的斷案能力在千百年藝術創作下,已被傳得神乎其神。然而,雖然那些斷案故事中有歷史根據的不多,但是包拯善於斷案卻是千真萬確的,而且每次斷案都彰顯出他過人的智慧和一心爲民的仁愛之心,對此後面還會有詳細的描述。

初出茅廬的包拯在天長縣任上的政績其實在歷史上並沒有過多的記載。但一件“牛舌案”已充分展現了包拯的斷案技巧和智慧能力,使包拯在這樣一個祥和的魚米之鄉得以小試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