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太和殿有多大的面積?太和殿的建築設計是怎樣的?

太和殿有多大的面積?太和殿的建築設計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太和殿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太和殿:十五世紀的國家禮堂

進入太和門,首先進入眼簾的是太和殿。

太和殿始建於永樂元年,原名奉天殿。奉天是根據儒家的天命論,說成皇帝是奉天之命來統治人民的,所以稱爲天子。因而古代有所謂傳國璽作爲對人民進行統治壓迫的印信,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明代中葉嘉靖朝重建時改名皇極殿。表達了皇建無極永遠統治的願望。17世紀清代改名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意爲在天道的主宰下,陰陽和合,太和元氣常運不息,萬物和諧共存。其意又是萬年和順、國泰民安。

建好後,太和殿在永樂、嘉靖、萬曆、崇禎年間經歷過三次火災和一次兵災。清順治年間重建後改稱太和殿,康熙年間將太和殿由9間改建爲11間。它是宮殿中等級最高的四大坡廡殿頂。由地平至屋脊高35.05米,橫廣63.96米,面寬九間,左右各有一夾室,外面不設門。進深五間,深37.2米,殿內淨面積3380平方米。天花板下淨高14.4米。按四柱之中空間爲一間計算,共由五十五間組成的大殿堂,由七十二根柱子支撐。

太和殿有多大的面積?太和殿的建築設計是怎樣的?

太和殿內的主要陳設是皇帝的寶座。寶座通體雕以金龍,椅後爲雕龍金漆七扇屏風。寶座上方藻井中的龍俯首向下;兩側6根金柱上6條龍的頭朝向中間,所有的龍都圍繞着寶座,焦點正在寶座之中的皇帝身上,正所謂“時乘六龍,以御天也”。座下爲須彌座式地平牀,地平牀上鋪以地毯,正南三出陛,東西各一出陛,陛間陳設香爐。寶座前設腳踏及香筒、角端、仙鶴、寶象等。

太和殿寶座原爲明代遺物,清朝皇帝一直沿用。袁世凱在太和殿舉行大總統就職典禮時去掉寶座,換成西式靠背座椅。解放後有關專家在庫房內發現寶座殘件,經一年多的研究修復,恢復了寶座原貌。

太和殿由72根巨柱支撐,66根大紅漆柱分佈兩側,6根瀝粉貼金蟠龍金柱分列寶座兩旁。殿內頂棚全是金龍圖案的井口天花,正中有口銜寶珠的浮雕蟠龍藻井。

藻井又稱天井、龍井等。太和殿的藻井上圓下方,深1.8米,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最下層是方井,中層爲八角形,上部爲圓形。井內中心雕蟠龍俯首下視,龍口銜寶珠,人稱寶珠爲軒轅鏡,以示下面寶座上的皇帝爲軒轅子孫正統嫡脈。

太和殿爲重檐廡殿頂,是宮殿建築最高等級的建築形式。太和殿正脊上兩頭的琉璃構件叫大吻,也叫正吻、鴟吻、龍吻,吻上的龍形有鎮火之意。除了裝飾性,它的實用功能是吞住正脊和垂脊的交會處,以防風雨侵蝕。太和殿的大吻高3.4米,寬2.68米,厚0.52米,重約4.3噸,由13塊琉璃構件組成。

太和殿有多大的面積?太和殿的建築設計是怎樣的? 第2張

太和殿殿頂四面坡的筒子瓦上鑲有琉璃帽釘兩排。垂脊上裝有脊獸10只,它們分別是龍、鳳、獅、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鬥牛、行什,脊獸前是騎風仙人。脊獸和帽釘既有裝飾性也有實用性,它們起着固定屋頂琉璃瓦的作用。

古代哲匠在長期勞動實踐中結合實際創造出各種水獸飛禽等藝術形象,於是逐漸形成“龍吻”以及各種脊獸,成爲建築藝術品。但封建統治者卻從勞動人民手中霸佔壟斷了藝術創造,使它成爲封建統治者的獨享物品,而且在吻獸脊的形狀、數目、大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同時對建築物的開間、尺寸、結構以及形狀、磚瓦種類、臺基高低等等,都按封建社會的等級而有所區別。太和殿的十一個脊獸是最多的數目,也是最大的尺寸,這是中國古代建築中階級性的具體表現。

這些裝飾性的屋頂覆件都是麟類、羽毛類和獸類,而且又是自古以來傳說中的稀有動物。帝王宮殿用這些傳說中的動物形象,塑造成立體的琉璃瓦件,好像是拱衛着宮殿。皇帝自稱“真命天子”,並稱天下一統,奄有四海珍禽異獸齊集來朝。如傳說中龍爲麟蟲之長,形體能長短變化。

古書《易經》有“飛龍在天”的話,象徵最高統治者。其後封建王朝各代均以龍爲至尊。在帝王宮殿上則以龍的圖案爲主題。明清兩代統治者對於這些琉璃塑造的珍奇神靈視爲至尊。尤其是龍吻,一吻製成,在安裝之前要派品級至高的大臣趕赴窯廠迎接,在安裝時還要焚香,行跪拜儀式。

太和殿須彌座共三層,又稱三臺,其臺心高8.13米,邊緣高7.12米,落差1米。須彌座既可使建築遠離地下水、通風透光,襯托了建築的完美,又加強了排水功能。須彌座四周護以漢白玉欄板,龍風雲紋望柱下有排水螭首1142只。據說下雨時1142只螭首會形成“大雨如練,小雨如注,幹龍吐水”的奇觀。

太和殿有多大的面積?太和殿的建築設計是怎樣的? 第3張

從建築設計上看,其他建築如廊廡樓閣都匍伏在太和殿周圍。長長的甬道,遼闊的庭院,再經太和門前一系列建築的渲染和三臺的襯托,使三殿成爲整個皇宮的巔峯。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因而這個殿堂主要是舉行大朝會時用。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舉行大朝禮的地方。每逢皇帝的生日也即萬壽節、冊立皇后、以及元旦、冬至等節日以及皇帝登基、大婚,還有派將出徵、賜安和金殿傳臚之時,都要在這裏舉行大典或儀式,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此外,皇帝去天壇祭祀前,要在這裏閱讀祝板。太和殿是象徵封建政權的上層建築,是實施封建政權的工具。雖只有每年固定的數次慶典而已,使用率是很低的,但慶典之際卻異乎尋常的隆重鋪張。譬如祭天壇從事人員要達萬人以上。從太和殿排列的儀仗直至天安門外。至天壇沿途警蹕羽林軍又排列若干。

太和殿前廣場上原來陳設有品級山,以爲文武百官上朝站班之用。品級山當時的位置在太和門以北御路兩側;東西各兩行;每行18個,文武官員上大朝時就按品級在相應的位置上站班行禮。明朝的品級山爲木質,上爲雲紋雕飾下有座託,牌上中間有“正(從)某品”字樣。

清代品級山改爲銅質,山形,中間鑄陽文“正(從)某品”字樣。一般只有王公、相才能在三臺上,其他官員只能在庭院,低級官員則在太和門外。在舉行盛大的典禮時,金鐘、玉磬齊鳴,從8米多高的三重臺階下仰視高35米的大殿,充分體現空間高低對比及建築藝術的恢弘。這一切都是用來襯托皇帝的獨尊。

太和殿前丹陛東西兩側各有一隻龍頭龜和一隻銅鶴,象徵長壽,實爲香爐。西南角有嘉量,東南角有日晷。日晷是測日影的儀器,制定曆書頒發天下,名爲授時;嘉量是用它制訂度量衡以頒發天下,象徵立法,這兩樣東西在一起則又象徵着皇權公正平允。

在太和殿前三層臺階間,列銅鼎18只,寓意普天之下。銅鼎其實也是香爐,建造於清乾隆年間。皇帝舉行大典時,在香爐內點燃松柏枝、檀香等,青煙嫋嫋升起,增加神祕和威嚴氣氛。

太和殿東西兩廡各32間,東廡正中爲體仁閣,清代曾在這裏舉行過博學鴻詞科的考試。西廡正中爲弘義閣,清代是皇家銀庫。兩廡之房是內府的銀、皮、緞、衣、瓷、茶六庫。

太和殿外東西兩側各有鎦金青銅太平缸兩口,每口重約2噸,是用來儲水防火,以及日常打掃衛生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