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隋朝末年,天下羣雄並起,欲逐鹿中原。

唐國公李淵見天下大亂,深知隋朝滅亡之勢已不可逆轉,於是生出了取而代之的念頭。

公元617年,李淵在晉陽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勢如破竹,在11月佔領長安,並擁立代王楊侑爲帝,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一年後,隋煬帝駕崩,楊侑禪位於李淵,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國號“唐”,改元武德,定都長安,隋朝滅亡。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唐朝初期民生凋敝,經濟蕭條,外有東突厥虎視眈眈,內有地方割據勢力分裂,局勢堪稱嚴峻。爲收復漢地,李淵派李世民平定叛亂,到公元623年,已基本統一疆土

時至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控制了長安城。李淵迫於無奈,禪讓帝位,於是李世民繼位,爲唐太宗。

李世民繼位後,他積極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重視百姓民生,採取了以農爲本、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等一系列政策,同時他任用魏徵等賢能之臣,使得唐朝進入了穩定發展的時期。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第2張

與此同時,唐太宗李世民力主安定外患,穩固邊疆,在他的政策方針下,四方諸國皆奉其爲“天可汗”,大大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在李世民執政的貞觀年間,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安定的局面,史稱貞觀之治。

此時的唐朝,在擺脫了隋末分裂導致的民生凋敝後,正逐漸走向繁榮昌盛的發展期。此時的唐詩仍舊延續着陳隋時期的風格,柔靡纖弱,毫無生氣。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第3張

那時文人學士所作詩篇,浮豔柔麗,雖然有“綺錯婉媚”上官體(以上官儀爲代表的宮廷詩風)的創新,沖淡了齊樑詩風的浮豔雕琢,但詩的題材內容仍然侷限於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範疇,缺乏慷慨激情和雄傑之氣。

此時的詩人大多功成名就,生活接觸面較爲狹隘,因此詩歌體制的變革,只能交給社會中下層的士人來完成。

唐太宗晚年,太子李承乾與魏王李泰因爭奪帝位被廢,晉王李治成功逆襲,於公元649年即位,爲唐高宗。

唐詩的風格轉變和政治之間有什麼關係?是什麼讓唐詩創造了新的高度? 第4張

唐高宗永徽年間,朝中君臣依舊按照唐太宗時期的法令執行,雖蕭規曹隨,但使得百姓安居樂業,邊境安全穩定。因有貞觀遺風,史稱永徽之治。

永徽年間,唐詩的天空雖然廣袤,但卻羣星寂寥。

直到公元676年,一個溺水年輕人如同驚雷閃電,在唐詩的天空中劃開序幕,這才揭開了盛唐詩音的塵封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