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益州是怎麼疲敝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曾經向劉備說“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爲何在《出師表》中,諸葛亮卻又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導致諸葛亮對益州的看法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判呢?又或者說這其中出現了什麼原因,導致益州的優勢蕩然無存?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我們可以從諸葛亮的用詞中發現這一點,在《隆中對》中他評判益州的重要性說“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在《出師表》中卻用一種相當急迫的語氣說“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寥寥數語不難察覺出當時蜀漢政權面臨的巨大危機,那麼究竟是何種危機導致諸葛亮做出如此評判呢?

兩個方面的原因——

益州的地理位置

益州是東漢十三州之地,它地處西南,其版圖大致包括今天的四川,重慶,雲南和貴州以及緬甸北部地區,在地理劃分上屬於擁有“十萬大山”的西南地區,在地勢劃分上屬於我國的第二階梯,其海拔平均在1000~2000米區間。

山,是西南地區的主題,從下圖我國山脈地形分佈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益州所在的以四川爲主要地區的四周分佈着大量的山脈,在它的西面是地勢一路攀升的青藏高原(第一階梯)以及橫斷山脈,西藏地區在三國時代的開發程度是極其微弱的,其經濟開發活動是近代以後的事情。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第2張

益州的北面是大巴山脈和秦嶺,在它的東面同樣阻絕着巫山,以及南方的雲貴高原。但巴蜀之地並不全然是窮山惡水,十萬大山,因爲偏偏在這山巒疊嶂之中出現了一個四川盆地,這讓巴蜀之地雖然因爲地理上的閉塞導致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交流發展遠不如中原地區。

但卻可以依賴這塊盆地進行相對封閉的自我發展和自給自足的生活,被衆多山脈團團圍困的巴蜀之地地理交通閉塞,自古以來關於形容進入這一地區艱難的詩歌不在少數,如李白的“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元朝詩人曹伯啓描寫進蜀的艱難說“蜀道古來難,數日驅馳興已闌。石棧天梯三百尺,危欄;應被旁人畫裏看”,凡此種種都說明益州在地理上的閉塞。

當年諸葛亮在南陽爲劉備提出“隆中對戰略”說“若跨有荊、益,則霸業可成”,這所謂的霸業自然是照應上文中說的“高祖(劉邦)因之以成帝業”。按照當初諸葛亮的設想是把益州當成劉備政權的大後方,爲他開疆擴土不斷提供物資供應,而且也作爲劉備的根據地,一旦劉備發展失利,至少可以退守益州,憑藉巴蜀地區的險要關隘,也能避免毀滅性的打擊。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第3張

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一切形勢都在按照諸葛亮的設想發展,據有荊州和漢中之後,劉備政權的勢力達到巔峯,但就是在這一點,蜀漢政權迎來關鍵性的轉折,那就是關羽丟了荊州。劉備的地盤因此大縮水,僅僅佔有益州和漢中,儘管還不至於賠掉老底。

但是一個危機卻隨之浮現,前文已經談到益州在地理上的閉塞,在劉備政權失去荊州以後,他們只能龜縮在四川盆地動彈不得,向西邊發展是毫無人煙,人口、經濟都十分凋零的西藏地區,那個時候西藏地區根本還沒有開發,對於蜀漢來說除了一山還比一山高的山巒以來,向西發展的蜀漢沒有任何希望。

那麼向南呢?別說,蜀國確實打算向南方發展過,然而實際情形是當時蜀國連雲貴高原腹地的那些本土民族都並未完全征服,更別提向更南方的緬甸或老撾發展了。據《三國志·張嶷傳》記載,蜀國對於南方土著的掌控力是非常微弱的,受制於地理的閉塞,蜀國對雲貴高原地區的控制僅僅是有名無實。

初,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殺太守龔祿、焦璜,是後太守不敢之郡,只住安定縣,去郡八百餘裏,其郡徒有名而已。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第4張

劉備死後,南方孟獲反了,諸葛亮死後,他們再度反叛。可見蜀國在南方的掌控力並不強,另一方面十萬大山的價值恐怕也無法激起諸葛亮的興趣,低下的生產力和以山地爲主的地形,都讓蜀國不會把發展重心放在南方。

而在北面雖然和魏國接壤,但無奈又被大巴山脈和秦嶺阻絕,這爲後來諸葛亮北伐造成不少既成現實的困擾,曹魏方面憑藉關隘險要可以不必費太大的力氣就能把蜀漢軍隊擋在外面,針對於此,諸葛亮不得不苦心制定一條繞道隴右的進攻路線。

可以說由於四周都被層層山脈圍困起來的益州雖然是一個不錯的“世外桃源”,但是就發展前途來說,由於地理的閉塞嚴重,且地形多以山地爲主,人口稀少,經濟落後,這些都只會造成蜀國的力量將會和作用江南和坐擁中原的東吳、曹魏慢慢拉開一個不小的差距。

蜀亡時,戶二十八萬,口九十四萬,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文獻通考》;吳亡時,戶五十三萬,吏三萬二千,兵二十三萬,男女口二百三十萬,後宮五千餘人——《文獻通考》;魏氏戶六十六萬三千四百二十三,口四百四十三萬二千八百八十一——《文獻通考》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第5張

地形決定了人口的分佈呈現四處散落,無法集中的弊病,因此蜀國滅亡時其人口不過百萬之衆,而東吳方面已經坐擁兩百多萬人口,曹魏方面的中原則有四百多萬。當然這一數據並不準確,應該還有所增加,但不可否認的是,曹魏和東吳方面的人口更加集中,且地理位置都處於第三階梯的平原地區,一馬平川,四通八達,這爲區域內的經濟交流提供了條件,有利於後兩者發展生產活動,增加國庫收入。

而蜀漢方面由於人口分佈過於分散,其生產水平也就大打折扣,在人口是主要生產力的自然經濟時代,人口的數量顯然也決定了雙方實力將會不斷拉開差距。因此這就不難理解爲何諸葛亮會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其實疲弊的不是益州,而是蜀國的未來。

發展形勢的轉變

蜀國的大好形勢發生轉變是在失去荊州以後,荊州對於蜀漢集團的重要性來說不言而喻,太重要了,它就像蜀國搭建的一條通往中原地區的橋樑,一個蜀漢集團向外發展的橋頭堡,沒有這條橋樑,沒有了這個橋頭堡,就像烏龜沒有了頭,老鷹沒有了嘴。

龜殼雖然能夠保證益州的安全,但沒有了頭,益州就成爲了一個畫地爲牢的牢籠,沒有那張老鷹的嘴,益州再怎麼折騰也無法壯大起來。從下圖荊州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它地處交通中樞位置,是極爲重要的地理交通要地,蜀漢集團據有荊州五郡時,北可攻擊曹魏,東可掠吳國,西面是大後方,自然沒有什麼威脅。

益州曾是三分天下的關鍵,爲什麼後期益州的優勢卻不存在了? 第6張

我們不難看出荊州位置的獨特性,確實就像益州伸出來的一張嘴,可以不斷蠶食中原的土地,不斷把自己的領土向北方推進,沒有了地理上的閉塞,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憑藉着益州輸送到荊州來的物資供應,包括荊州本身就擁有不俗的生產力,這爲蜀漢集團逐鹿中原提供了重要的資本。

但形勢的轉變卻是蜀漢丟掉了荊州,被打回到益州這個牢籠裏,就像烏龜縮回了頭,不僅如此,敵人還在它的外面修建了一道牆。東面的孫吳是蜀漢遏制曹魏的重要盟友,用戰國時代的術語來說這叫“合縱以抗魏”,因此東吳動不得,惹怒了東吳,蜀國將在北方和東方同時面臨軍事壓力。

這種形勢的轉變正是益州疲弊的表現所在,惹不起東吳的諸葛亮只好把目光投向漢中以北地區,試圖從那裏重新打開一個發展的突破口。用我們如今的眼光去看,如果益州是一家企業的話,那麼被山巒疊嶂和敵人重重封鎖起來的國境線完全切斷了蜀漢的發展可能。

甚至不能說蜀漢面臨的是發展瓶頸的難題,而是生死存亡的抉擇,不打開一個發展的突破口,外界的發展形勢只會越來越快,但益州只會緩慢前行,終有一天,當魏國和吳國這兩家企業擁有足夠的實力碾壓蜀國時,益州這家企業只會面臨破產。

可見,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敏銳地察覺到蜀漢集團未來發展所將要面臨的巨大危機,因此蜀國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時候,因此北伐成爲了最不理想但卻是最理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