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人有脫髮煩惱嗎?古人脫髮怎麼辦?

古人有脫髮煩惱嗎?古人脫髮怎麼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古人脫髮怎麼辦?希望你們喜歡。

“假髮”是以真人頭髮或動物毛髮製作而成,用來做愛美婦人的髮髻頭飾,早在春秋時期就有假髮,當時稱作“髲髢[bì dí] ”。《詩經》記載:“鬒[zhěn]發如雲,不屑髢也。”

“鬒”意爲又黑又密的頭髮,“髢”意爲假髮,這句詩描寫的是衛國國君衛宣公夫人宣姜,有一頭又黑又密的頭髮,原來竟是假髮。

《周禮》記載:王后有多套假髮,用於不同場合佩戴,以御用髮型師製作、管理,併爲王后梳妝。

假髮最早興起於上流社會的貴族婦女羣體,人的頭髮數量是有限的,想要梳高高聳起的美麗髮髻,就需要摻入一些假髮。

《周禮》記載:“摘遺發之美者縷束之,雜發中助綰爲髻。”

漢代貴族婦女追求時髦,喜歡更爲高大的髮髻,因此假髮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漢樂府詩集》有詩句:“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三國時期,上流社會的婦女依舊流行假髮挽髻,南北朝北齊時期,受胡人風俗的影響,女子假髮髻趨向奇異化。

明清時期,女子的假髻“鬏[jiū] 髻”樣式有很多種。

古人有脫髮煩惱嗎?古人脫髮怎麼辦?

《揚州畫舫錄》記載:清朝時期,產自揚州的假髮髻有“蝴蝶、望月、花籃、折項、羅漢鬏、懶梳頭、雙飛燕……”等多種。民國時期,女子髮髻趨於簡便,很少使用假髮挽髻。

古代貴族婦女對假髮需求量很大,那麼假髮來源何處呢?

動物毛髮比較粗硬,看上去就很假,因此,更多人喜歡用真人的頭髮。古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拋開這一點不提,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誰肯割下自己頭髮成全別人呢?

有需求就一定會有市場,古代假髮多來源於犯人的頭髮。

古時候,有一種刑罰叫髡[kūn]刑,就是剃光犯人的鬚髮,這些鬚髮就成了貴婦婦女假髮挽髻的材料。

還有一個來源是貧苦窮人割下頭髮,賣給富貴人家的女子,換取錢財救急。

《世說新語》記載:晉朝名將陶侃少年時期,家裏貧窮,他的母親湛氏爲了招待突然造訪的客人,不得不割下自己一頭長髮,編製成兩套假髮,換來幾鬥米。

假髮的第三個來源出自藩屬國的進貢,宋代貴族婦女也喜歡高髻,《宋史》記載:端拱元年(988年),倭國僧人嘉因向宋太宗進獻特產及工藝品,其中就有兩副造型奇特的髮髻。

唐朝時期,新羅國經常向宗主國進獻假髮。龍朔二年(公元662年),新羅負責押運糧草的大將金庚信向唐軍主帥蘇定方贈送禮物,其中就包括三十兩頭髮。

開元十一年(723年),新羅王向大唐進獻特產,其中有頭髮一百兩。鹹通十年(870年),新羅進獻的頭髮四尺五寸長者五十兩,三尺五寸長者三百兩,足可見唐朝人對假髮需求量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