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著書立說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在中國讀書人固有觀念中,一提焚書坑儒都會恨的牙癢癢,謂之曰對於文化的壓制對於言論自由的摧殘對於思想的禁錮,必須要大加批判,

唐朝章謁有詩云曰:“坑灰未冷山東起,關河空鎖祖龍居。”

就用秦末造反的列子狠狠的罵了焚書坑儒這件事。

其實吧,在歷史上焚書坑儒真不算啥,而且這個論據都有問題。

首先:焚的不是絕版書籍。

其次:坑的也不是儒生。

只不過後世的儒生往自己臉上貼金,硬要張冠李戴讓鍊金術師成了儒生而已。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焚書坑儒)

題外話扯一點不過想說下,被大家批評的焚書坑儒在歷史上與言論壓制而言,其實真不算什麼。

大多數讀書人,在功成名就之後,都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在加入限制思想言論自由的隊伍中,比如著名聖人曾國藩就是如此。

他寫的那啥“治家格言”啊,“曾文公家書”啊,字字句句都告訴人們,你要少說話,要謹言慎行,要規矩要守身如玉,就差教男人貞潔教女人帶頭巾了。

這不是一種變相的教人閉嘴方式嗎?

其實這比焚書坑儒更可恨,縫嘴與無形的書,反而大爲流行成暢銷書!

原因何在?

後來細細思考不過是因爲制度下的人性壓制而已。

在古代專制制度下,中國文化其實是有點病態的,長久以來因需要而壓抑最後形成習慣後,人也就沒了個性。

要不那會有如此層出不窮要人閉嘴要人懂規矩的玩意出現?

焚書坑儒是歷史初級發展階段,用強制力教化人的一種方式。

著書立說是歷史中高級發展階段,用軟文化傳遞教化人的一種方式。

其實歷史上還有一種方式也很流行,那就是通過修改歷史美化掩飾教化人。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第2張

(孔子的追求)

這傳統的歷史則更加的悠久,從春秋時代就有人致力於如此做。

春秋,不是春天秋天,而是一個歷史時代的別稱,大致時間從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之間!

記載了近250年的中國歷史,春秋是魯國的史書,在春秋時代,史官的地位那是非常超然的,擁有監督最高執政者的權利。

那麼爲何史官地位如此超然,則和權利的延伸有關。

史官的權利源自於古老的占筮,就是占卜!

是充滿了神祕色彩的職業,也因爲神祕,纔有了特殊的權威加持,因此在後世轉化成了史官的特權。

在不斷記述歷史中,占卜師成了史鑑師(史官)

由鑑這個詞,我們就該理解,這是一個通過記述歷史,讓人引以爲鑑的職位。

因爲長久以來的堅持和世代相傳的特性,史官成了世襲官職,就連王權都無法用強制命令更改史官的記錄。

不過在如何正式的記錄,都必有瑕疵,甚至改造,這幾乎在後世成了歷史慣例!

那麼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咧,這人大家估計都想不到,那就是孔子!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第3張

(春秋筆法的由來)

第一個修改歷史的居然是孔子。

不是說孔子著的《春秋》嗎?

其實這是知其表不知其裏,孔子確實著述了《春秋》,可是他著述春秋也是要參考書的,這參考書就是《魯春秋》。

孔子以《魯春秋》爲第一手資料,再加上自己周遊列國收集的資料,才著述了《春秋》這本書!

在著述這本書時,孔子選擇的記述起點是魯隱公元年,那麼完整齊備的《魯春秋》隱公元年之前的歷史難道是空白?

這當然不科學。

不過孔子就是這樣做了,不僅做了還大膽的表白說!

“後世知丘者以《春秋》,後世罪丘者亦《春秋》。

意思是說,反正我就這樣做了,後世子孫知道我孔子是因爲春秋,他們要怪我也因爲春秋,我根本不在乎。

就此,孔子在著述《春秋》過程中,將第一手資料的《魯春秋》給淹沒了。

淹沒這個詞有意思,按照字面意思理解是被水淹沒了,可是與文獻或者奏章而言,則是被忽略甚至被遺忘了。

由此可見,這《魯春秋》結局如何。

那麼這《春秋》之前的歷史我們如何得知?

不得不感謝一個人,那就是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

如果沒有司馬遷,沒有司馬遷爲了寫《史記》不斷蒐集資料的舉措,孔子《春秋》之前的歷史,將一片空白。

孔子用《春秋》確立了史學的正統性需要,而司馬遷繼承了孔子的精神,用正統的《史記》,又與微言大義中,讓《春秋》失去了正統性。

這真是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節奏啊,而後世的史學家也有樣學樣,讓中國歷史進入了一種循環!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第4張

(司馬遷挽救真相)

那就是用正統淹沒正統。

原因很簡單,後來者都是掌權者,都有官方蓋章,你這寫的不對的,當然要改!

這傳統是真的嗎?

其實看對於歷史的不同紀錄就能看出來,中國最早的歷史紀錄其實還有傳世!

比如《詩經-大雅》就被學者廣泛的認爲是西周王室興衰史的記錄。

原因也很簡單,那個時候的史官還是有啥說啥,好的壞的都說,沒有用微言大義掩飾的寫作手法存在。

比如在《詩經-生民之計》就有直接諷刺周厲王的詩篇出現。

比如在《詩經-蕩之什》中也有諷刺周幽王的詩篇出現。

整個《詩經-大雅》一共31篇,近五分之一都是對於時政的批評和諷刺。

這還是孔子修改之後的結果,如果他老人家不修改,這篇幅應該更只多不少。

《詩經-蕩之什-召旻》一篇中就有

“我想此邦,無不潰止”。

這話什麼意思,如果結合上下文意思就是說。

“那年天旱,草都長不好,國家就好比倒下的枯草。看幽王這德行,國家沒有不喪亡的道理。”

正如詩篇的預言一樣,最後周幽王敗亡,西周成了東周!

這樣的敘述在整個《詩經》中可謂多不勝數,就不多說了!

從焚書坑儒到著書立說,究竟什麼纔是正統? 第5張

(詩經故事幾人懂

那麼爲何孔子雖然修改,卻不敢太過分,原因也很簡單不過兩條。

第一:作爲第一個吃螃蟹的,孔夫子老先生行事還有點收斂!

第二:那個時候的儒學還不佔據主流地位。

由此可進,在孔子儒學成爲正統官方意識形態之前,中國文化的言論自由和正統觀還算是基本正常的,並沒有那麼多文過飾非,微言大義出現。

不過歷史在發展,時代在變遷,當孔子創立的儒學,成了正統的意識形態之後,這一切的變了!

史書成爲了維持正統性與統治穩定的工具。

於是一場又一場歷史的造假和修改不可避免的在中國出現。

唐朝時,李世民就喜歡看史官對自己評價,然後玄武門之變就成了英明神武的李世民,在昏聵無能弟弟們逼迫下的絕地反擊。

宋朝時,杯酒釋兵權成了一場充滿溫情的和平奪權,反而淡化了背後的政治鬥爭。(後續專文論述)

明朝時,明武宗出關和蒙古小王子打了個昏天暗地最後報戰果不過數人而已,軍事演習也不止這個傷亡好不?

清朝時,在清修《明史》中,清朝祖先的事蹟要麼隱去不說,要麼胡編亂造。

如果這就完了那是小看了清朝歷史發明家的覺悟。

雍正帝的大作《大義覺迷錄》更是讓人笑掉大牙,以循循善誘之言,行滅絕言論之事,還著書立說,最後孝子賢孫乾隆都看不下去,將《大義覺迷錄》給禁了!

由此可見,這中國的正統史很多時候都有問題,自從孔子作《春秋》將《魯春秋》修改之後,這傳統就幾乎已經成型。

所謂“春秋筆法”就是用一種既有的道德性標準來修撰史書,至於這既有道德性標準是什麼?

誰掌握了權利的本質,誰就可以給這個標準定義。

從焚書坑儒,到春秋筆法,再到著書立說,步步緊逼之後,國人也都學會了如何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