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誰講的太監只能遺臭萬年?唐朝這個宦官就光芒萬丈!

誰講的太監只能遺臭萬年?唐朝這個宦官就光芒萬丈!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誰講的太監只能遺臭萬年?唐朝這個宦官就光芒萬丈!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宦官在我國人的邏輯思維中,素來有着1個十分不風彩的品牌形象。這關鍵是由兩層面的緣故組成:不僅由於封建社會的主導權基礎把握在士大夫階級手上,針對她們而言,像宦官這類說白了“刑餘之人,閹患遺醜”,居然敢與自身角逐權利,大自然是沒什麼尊敬看待她們的必需,全力的醜化她們的品牌形象,讓她們遺臭萬年算是首位任務。

誰講的太監只能遺臭萬年?唐朝這個宦官就光芒萬丈!

而另一方面,也是因爲宦官來源中佔據比例最多的是一些走投無路,實在是沒有其他能夠謀生的方式才被迫選擇這個行業的社會底層人羣。這點直接導致大部分宦官,尤其是那些被我們所熟悉的成員,本身的素質都不夠高,他們在掌握權力後,所展現出,也是小人得志的醜惡本性,例如漢朝的十常侍,明代的魏忠賢都是個中臭名昭著的典型。但是既然作爲一個羣體,必然不會只有一種人,總有這麼一些跟我們固有觀念中印象完全不同的人出現,讓我們對這個羣體的有了新的看法和觀念,之於宦官也不例外。

唐朝末年的張承業,就是這樣一個人。

儘管全盛時期四夷賓服,萬國來朝,但是任何一個偉大的帝國都不能避免它的衰落,安史之亂後的唐帝國也是如此,地方上的藩鎮割據和朝廷內部的宦官專政。一點一滴的耗幹了大唐的能量,終於在唐僖宗統治時期爆發了黃巢起義,往苟延殘喘的大唐病體上捅了好幾刀,加快了大唐走向滅亡的進程,而張承業就在這個時候,進入了宮廷。張承業本姓康,不過在唐朝的宦官有收養義子的習慣,於是年幼的張承業就拜了內常侍張泰爲義父,小心謹慎,一步一步的在並不安穩的宮中生活下來,一邊讀書學習,一邊積累着資歷和人脈,希望有個更加光明的未來。

客觀的說,唐朝的太監相對於同樣以宦官專政而聞名的漢和明,要有更大的權利和地位,這其中本質的原因在於唐朝的太監是有軍權的,尤其是中晚唐朝廷的軍事支柱神策軍就掌握在太監的手中,因此如果沒有黃巢起義的影響,張承業可能會在成年後變成一個掌握實權禁軍指揮官,進而獲得顯赫的政治地位富貴終老。但是歷史不會按照人的設想來發展,當黃巢的軍隊攻下長安城後,已經腐朽到不堪一擊的神策軍根本無法保衛皇室,不得已,唐僖宗出逃,並且將權力下放到各個藩鎮,要求他們派出軍隊救亡皇室,鎮壓叛亂,從這時候開始,歷經數代反反覆覆跟朝廷拉鋸的節度使們終於取得了自己想要的地位,從形式獨立變爲實際獨立,大唐朝廷再也沒辦法削弱他們的影響力了。

儘管如此,大唐並沒有放棄努力,在黃巢起義被鎮壓後,唐帝國還是派出了一以貫之的太監監軍去往各個藩鎮,希望通過最後的一點影響力對藩鎮的擴張進行約束。而張承業就是這些監軍中的一員,他被排到了河東節度使李克用的麾下,成爲了河東鎮的監軍。李克用是個沙陀人,因爲父親朱邪赤心戰功赫赫,所以才被賜姓爲李,成爲了一名將領,說來也奇怪,他跟空降過來的張承業十分投緣,很快就成爲了親密無間的合作伙伴,然而此時的張承業,也不過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上的一個普通監督官員。

但是轉折點馬上就要到來了,公元903年,當時的唐朝宰相崔胤在後來篡唐的軍閥朱溫的支持下,將把持唐朝中央權力的宦官全部殺死,並且向各個藩鎮發佈命令,要求誅殺所有太監監軍,李克用也接到了這個命令,但是思來想去,李克用終究沒有忍心殺掉張承業,而是將他藏在了寺廟中,讓張承業躲過一劫。從這裏可以看出,李克用是把張承業當成了朋友看待,而在後來,張承業也將用這份友誼來回報李克用。

又過了4年,公元907年,朱溫正式篡奪了唐帝國的基業,自立爲樑國皇帝,而李克用則保留了對唐帝國最後的忠誠,高舉復興唐室的大旗,張承業也被釋放。懷着對唐帝國的忠誠和懷念,張承業重新成爲了李克用的監軍,開始爲李克用的事業效力。但是這樣的合作沒有維持太久,因爲僅僅在第二年,李克用便重病纏身,臨終前他將兒子李存勖託付給張承業,對張承業說道,這小子就拜託你了。

關於李存勖,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李克用臨終前,把三支箭交給了李存勖,對李存勖說,我有三件恨事,到現在也不能安心放下,一個是燕國的劉守光,他是我扶植的人卻背叛了我,另一個是契丹的耶律阿保機,他跟我結拜爲兄弟卻去支持我的仇人,還有一個就是朱溫篡奪了大唐的基業。我死以後,這三個人你一定要替我解決了,來告慰我的在天之靈。這個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據,但是從側面反映出,李克用對李存勖的期望之高,但實際上,在李克用剛死的時候,整個後唐政權內部有着很大的問題,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寧自恃功高,對李存勖繼承後唐基業有着不服從的心態,此時是張承業站了出來,聯絡各個手握兵權的大將,暗中防衛和監視李克寧,並且在不久之後與李存勖商議計謀,將李克寧引誘到宴會上逮捕並斬殺,穩定了李存勖的局勢。

此後便是漫長的對外作戰,無論是征討燕國還是擊敗契丹,李存勖在外征戰的時候,總是把後方的守衛大任交給張承業,而張承業發揮自己的才能,盡心盡責,把後唐所佔據的山西,陝西,河北的一部分治理的井井有條,在保證糧草和軍事物資的同時發展農業,穩定人心,安撫多年戰亂造成的人口流失,約束權貴士族的行爲,凡是又違背法令的立刻處罰,正是這種大公無私的態度和一心一意的忠誠,才讓李存勖的征戰毫無後顧之憂,取得了全面的輝煌。

而對於張承業,李存勖的態度也是萬分尊重,他稱呼張承業爲“七哥”,從不直呼其名,而李存勖的母親曹夫人,也對張承業執以後輩之禮。對此,張承業也深感其情義,對李存勖的行爲加以約束,曾經有某次,李存勖在酒後失態,想要問張承業索要錢財,然而張承業堅持不給,李存勖大怒,衝動之下要殺掉張承業,曹太夫人連忙派人招來李存勖,並且在之後親自責罰李存勖,向張承業道歉。此外,張承業還利用自己的才能發掘和保護了許多人才,爲李存勖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人是會變化的,在李存勖事業達到頂點,接連滅亡了燕國和擊退契丹後,他打算自立爲皇帝,而這是一心一意效忠唐帝國,希望恢復唐帝國的張承業所無法接受的,於是此時的張承業不顧病體,前往勸阻李存勖,制止他稱帝,但此時的李存勖志得意滿,根本無法聽從,張承業痛苦的回到了自己駐守的晉陽,一病不起,在公元922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後世對於張承業的評價有很多,但是其中最爲到位的,莫過於明朝文學家王世貞的那句:張承業不完人也,然而完人矣。身爲一個宦官,將自己對大唐的忠誠維持到最後一刻,不愛金錢,不愛權力,他的身上散發着一種正直和正義的人格魅力,這樣一個人,無論他的身份如何,都值得在後代被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