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禮服是明代后妃的朝、祭之服,皇后在受冊、謁廟、朝會等重大禮儀場合穿着禮服。洪武元年,朝廷參考前代制度擬定皇后冠服,以褘(huī)衣、九龍四鳳冠等作爲皇后禮服。洪武二十四年對冠服制度進行了修改,定皇后禮服爲九龍四鳳冠、翟衣、黻(fú)領中單等,此後一直沿用。

九龍四鳳冠

即皇后禮服冠,明初參考宋代皇后龍鳳花釵冠而設計,所用飾件雖不如宋代鳳冠之繁多,但整體仍十分華麗。《明會典》對禮服鳳冠的細節做了詳細記錄(永樂三年制度):

“九龍四鳳冠,漆竹絲爲圓匡,冒以翡翠。上飾翠龍九、金鳳四,正中一龍銜大珠一,上有翠蓋,下垂珠結,餘皆口銜珠滴;珠翠雲四十片;大珠花十二樹(皆牡丹花,每樹花二朵、蕊頭二個、翠花九葉);小珠花如大珠花之數(皆穰花飄枝,每枝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三博鬢(左右共六扇),飾以金龍、翠雲,皆垂珠滴;翠口圈一副,上飾珠寶鈿(diàn)花十二,翠鈿如其數;托裏金口圈一副。”

鳳冠用漆竹絲編成圓形冠胎,表面冒以翡翠紗。冠頂原定用翠龍九條、金鳳四隻,但從明代皇后禮服畫像和出土實物看,冠上的龍都爲金質,鳳則用點翠。明初鳳冠正中爲一條大龍,口銜大珠一顆,珠上有翠蓋,下垂珠結一串,其餘龍鳳口中銜有珍珠寶石製成的珠滴。冠身上部鋪有四十片點翠鑲珍珠的如意雲。下飾大珠花十二樹,即用珍珠串成牡丹花,兩朵爲一樹,飾有蕊頭二個、點翠花九葉。小珠花(飄枝花)十二枝,每枝有珠花一朵、半開一朵、翠葉五葉。大珠花綴於冠身下部、口圈上沿,小珠花在大珠花之上,綴於珠翠雲之間。冠底口沿外側爲翠口圈,上綴珍珠寶石鈿花及翠鈿各十二個,托裏鑲金口圈一週。博鬢安在鳳冠後部,前端如橢圓形,往後漸收,左右各三扇,嵌在金鈒龍吞口中,每扇上皆飾有金龍、翠雲、珍珠等。博鬢朝向下方(或前方)一側的邊沿綴有珠絡,並垂珠滴。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左:宋高宗皇后像(臺北故宮藏);右:明初九龍四鳳冠

明神宗定陵出土有兩頂皇后禮服鳳冠,一頂是孝端顯皇后的九龍九鳳冠,一頂是孝靖皇后的十二龍九鳳冠。兩頂鳳冠所用飾件與《明會典》制度不完全相符,但和皇后禮服畫像中所繪鳳冠形制基本相同。《明實錄》記載萬曆三十四年所上慈聖皇太后冠服中有“珠翠金累絲嵌貓睛絲青紅黃寶石珍珠十二龍十二鳳鬥冠一頂(金鈒龍吞口、博鬢、金嵌寶石簪、如意鉤全)”,所描述的形制亦與出土實物接近。

孝端後九龍九鳳冠通高48.5釐米,外口徑23.7釐米,正面上層有金龍九條,中層爲翠鳳八隻,下層飾大珠花九樹,每樹各用紅藍寶石三塊,四周以珍珠串圍繞,背面上部立翠鳳一隻。龍鳳皆口銜珍珠與紅藍寶石穿成的珠滴。翠雲共四十四片。冠頂以寶石和串珠組成一組花卉。冠後下方有金鈒龍吞口兩個,博鬢左右共六扇(各長23釐米),每扇飾金龍二條,嵌寶石三塊,向前一側垂有珠串。冠上共嵌寶石115塊(紅寶石57、藍寶石58)、珍珠4414顆。共重2320克。

九龍九鳳冠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3張

十二龍九鳳冠

珠翠面花、珠排環、皁羅額子

《明會典》記載:“珠翠面花五事;珠排環一對;皁羅額子一,描金龍文,用珠二十一顆。”珠翠面花是皇后貼在臉部的飾物,也是參考了宋代制度,共有五件(五事):一件貼於額部,正中爲一顆大珠,周圍有四顆小珠,間綴翠葉四片;二件貼於兩靨,各嵌一顆大珠,綴翠葉五片;二件分別貼在左右眉梢末端靠近髮際處,以六顆珍珠連排,綴翠葉十二片。萬曆慈聖太后冠服中有“珠翠面花二副,計十八件”(《明實錄》,下同)。珠翠面花的使用在宋代皇后畫像中可以見到,明代前期皇后因無禮服畫像傳世,故珠翠面花的使用情況無法得知,僅明世宗孝恪皇后禮服像似可見眉間點綴珍珠一顆,其餘皇后則未見使用。

珠排環是皇后的耳飾(明代耳環亦稱“環”或“環子”、“環兒”),一對,以金絲將珍珠串成長墜子,末端鑲大珠一顆,上部則飾珍珠、翠葉等,各用S形金鉤一個。慈聖太后冠服有“金絲穿八珠耳環二隻”和“金絲穿寶石珍珠排環二隻”。

皁羅額子亦稱抹額,戴在皇后的額部,用皁色羅製成,呈長方形,飾有描金雲龍紋樣,在底邊綴珍珠二十一顆,兩側各有繫帶一根。慈聖太后冠服有“皁羅描金雲龍滴珍珠抹額一副”,明代皇后禮服像中可以看到鳳冠底邊露出的一排珍珠,即是皁羅額子。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4張

珠翠面花、珠排環、皁羅額子(參考《中東宮冠服》繪製)

翟衣

深青色,材質紵絲、紗、羅隨用。衣爲直領,大襟,右衽,大袖敞口,領、袖、衣襟等處施以紅色緣邊,飾金織或彩織雲龍紋樣。衣身織有翟(dí)紋(造型爲紅腹錦雞,五彩羽毛)十二行,每行用翟十二對,應爲一百四十四對,但因衣服的大襟與小襟交疊,可能有四對翟紋重複,故《明會典》中稱“凡一百四十八對”。大襟及左袖(前身)的翟紋朝向右邊,小襟及右袖(前身)的翟紋朝向左邊,後身翟紋應與前身對稱,但方向相反,即背縫(中線)兩側翟紋均面向袖口。翟紋之間裝飾有小輪花,爲圓形花朵,外有白色連珠紋一圈。每行(列)紋樣均爲翟紋與小輪花交錯排列。翟衣身長至足,不用裳。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5張

翟衣

中單、蔽膝、大帶、副帶

中單用玉色紗或線羅製作,領、袖、衣襟等處施紅色緣邊,領緣織有黻紋十三個。蔽膝深青色,材質亦紵絲、紗、羅隨用。正面織翟紋三行,每行兩對,翟紋上下間以小輪花,一共四個。蔽膝四周施青赤色(緅)緣邊,飾金織或彩織雲龍紋,上端綴繫帶一對。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6張

中單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7張

蔽膝

大帶內外兩面(表、裏)均爲雙色拼成,一半青、一半紅,垂帶末端一截則爲純紅。帶身飾織金雲龍紋樣。大帶垂帶部分與圍腰部分連成一體,垂帶末端裁爲尖角狀,上下兩邊均施緣邊,上邊用硃色緣,下邊用綠色緣。圍腰部分在開口處綴鈕釦一對,不飾假結、假耳。副帶以青綺製成,其所繫部位與功能無明確記載,有可能是束在大帶之下,用來系掛大綬、玉佩等。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8張

上:副帶;下:大帶

玉佩、小綬、大綬、玉圭

玉佩形制與皇帝所用相同,兩組,每組有珩(héng)一件,頂部系金鉤;瑀(yǔ)一件,在珩之下;琚(jū)一對,在瑀左右,飾描金雲紋;玉花一件,在瑀之下;璜一對,飾描金雲紋;衝牙一件,在玉花之下;玉滴一對,在玉花之下、衝牙左右。自珩以下用絲組穿玉珠五串連接各飾件。珩、瑀、玉花、衝牙皆飾描金龍紋。玉佩下有小綬一對,顏色、紋樣與大綬相同。大綬爲長方形,用黃、赤、白、縹(piǎo)、綠五彩織成,纁色織物襯裏。大綬上垂織帶六條,也稱作“小綬”,顏色與大綬五彩相同,分成三組編結,懸掛玉環二枚。

《周禮考工記》雲:“穀圭七寸,天子以聘女。”明代皇后禮服使用玉穀圭,長度合周尺七寸,尖頂、平底,圭身兩面均刻有谷(穀)紋。谷紋爲豎行排列的凸起狀圓點,象徵谷芽,取“谷以養人”之意。下部套有黃綺,用黃色金龍紋玉圭袋盛納。慈聖太后冠服中有“白漿衣玉穀圭一枚”。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9張

玉佩、小綬、大綬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10張

玉穀圭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11張

定陵出土玉穀圭(定陵博物館藏)

玉革帶

《明會典》記載:“玉革帶,青綺鞓,描金雲龍文。玉事件十、金事件四。”革帶爲一整條,內襯皮革,外用青綺包裱,飾描金雲龍紋。革帶上所綴金、玉事件具體所指尚不清楚。從《中東宮冠服》所繪革帶插圖分析,帶身一端綴有玉鉤<角枼>(帶扣),另一端則綴玉撻尾,帶身中段有花形玉帶銙一塊,左右爲圓桃六塊(每邊三塊),另有金質帶箍三件。定陵出土了孝端顯皇后的兩條玉革帶,形制相同,均爲黃色素緞帶鞓,飾有描金雲龍紋,上綴白玉帶銙十二塊(撻尾一、圓桃八、橢圓形帶版一、玉帶扣一、玉“方策”一),有可能是皇后禮服所用。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12張

襪、舄

襪以青羅製作,襪上有繫帶。舄用青綺製成,舄身飾描金雲龍紋,在鞋幫處用皁線緣邊(純)。舄首上翹,做成如意雲頭形,上綴珍珠五顆。慈聖太后冠服有“青紵絲描金雲龍滴珍珠舄二隻”。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13張

皇后全套禮服的穿着與皇帝冕服弁服一樣比較繁瑣,現以圖繪簡單說明:頭戴皁羅額子及鳳冠;臉施珠翠面花,耳掛珠排環;內着黻領中單,外穿翟衣;腰部束副帶、大帶、革帶;前身正中系蔽膝,後身系大綬;兩側懸掛玉佩及小綬;足穿襪、舄;手持玉穀圭。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14張

明代皇后禮服示意圖

在現存的皇后禮服畫像中,穆宗孝定皇后(慈聖太后)、神宗孝端顯皇后在翟衣外都披有紅色雲龍紋霞帔,《明實錄》所記慈聖太后冠服裏則提到“金累絲滴珍珠霞帔捥兒一副,計四百十二個”和“金嵌寶石珍珠雲龍墜頭一個”。定陵也出土了兩件“金累絲珍珠霞帔”,分屬孝端後與孝靖後。《定陵》報告描述“霞帔”分作左右兩條,面爲紅色織金紵絲織成料,兩邊織金線二道,內飾圓點紋,中間織雲霞和升降龍紋,與畫像基本吻合。帔身還綴有嵌珍珠梅花形金飾共412個,和《實錄》中“金累絲滴珍珠霞帔捥兒”的數量相符。按明代制度,皇后霞帔用於常服中,禮服並不使用,且光宗孝元貞皇后與孝和皇后禮服像上也沒有畫霞帔。禮服用霞帔或許只是隆慶、萬曆年間的一時之制。

明朝服飾:明朝皇后禮服詳解 第15張

孝定皇后與孝端顯皇后畫像

此外,陳元龍《格致鏡原》引《事物紺珠》的記載說:“明朝制,皇后翟衣,玄色……妃翟衣,青色。”孝定、孝端、孝元、孝和四後的畫像上,所穿翟衣顏色均似玄色,與孝恪後翟衣之深青顯然有別。這些畫像、文字、實物都反應出皇后冠服制度在明代後期可能有所變化,但未及對相關典籍進行修改,因此缺少直接的記錄,還需要根據考古提供的實物信息並結合其他文獻記載,進行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