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大明宮名的歷史由來:大明宮爲什麼叫大明宮?

大明宮名的歷史由來:大明宮爲什麼叫大明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明宮位於隋朝皇宮大興宮(唐稱太極宮)之東北,始建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原名永安宮,唐太宗建造初衷是爲給太上皇李淵居住,以盡孝道。但大明宮未建成,李淵就離開了人世,大明宮的修建於是停止。龍朔二年(公元662年),唐高宗擴建,次年遷入大明宮執政。大明宮成爲了大唐帝國新的政治中心

大明宮是唐長安城規模最大的一處宮殿區,選址在唐長安城宮城東北側的龍首原上,利用天然地勢修築宮殿,形成一座相對獨立的城堡。宮城的南部呈長方形,北部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周長7628米,面積約3.2平方公里,爲北京紫禁城的四倍,相當於三個凡爾賽宮,十二個克里姆林宮,十三個盧浮宮,十五個白金漢宮,五百個足球場。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西牆長2256米,北牆長1135米,南牆爲郭城北牆東部的一段,長1674米,東牆的北部偏西12度多,由東牆東北角起向南(偏東)1260米,轉向正東,再304米,又折向正南長1050米,與宮城南牆相接。宮牆牆面與太極宮一樣爲夯土板築,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基的寬度,據考古實測,除南面牆基用郭城北牆寬約9 米左右外,其他三面牆基均寬13.5米,深1.1米。城牆築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進1.5米左右,底部寬10.5米,構築十分堅固。此外,在宮城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築有平行於宮城牆的夾城,亦爲板築土牆。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牆寬160米。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牆寬均爲55米。夾城的修築,在宮城的後部,配合宮城城牆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

大明宮名的歷史由來:大明宮爲什麼叫大明宮?

宮城共有九座城門,南面正中爲大明宮的正門丹鳳門,東西分別爲望仙門和建福門;北面正中爲玄武門,東西分別爲銀漢門和青霄門;東面爲左銀臺門;西面南北分別爲右銀臺門和九仙門。除正門丹鳳門有五個門道外,其餘各門均爲三個門道。在宮城的東西北三面築有與城牆平行的夾城,在北面正中設重玄門,正對着玄武門。宮城外的東西兩側分別駐有禁軍,北門夾城內設立了禁軍的指揮機關——“北衙”。整個宮域可分爲前朝和內庭兩部分,前朝以朝會爲主,內庭以居住和宴遊爲主。丹鳳門以南,有寬176米的丹鳳門大街,以北是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蓬萊殿、含涼殿、玄武殿等組成的南北中軸線,宮內的其他建築,也大都沿着這條軸線分佈。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三大殿,正殿爲含元殿。含元殿以北有宣政殿,宣政殿左右有中書、門下二省,及弘文、史二館。在軸線的東西兩側,還各有一條縱街,是在三道橫向宮牆上開邊門貫通形成的。有名的麟德殿大約建於唐高宗麟德年間,位於大明宮北部太液池之西的高地上。此外有別殿、亭、觀等30餘所。

唐僖宗時,大明宮屢遭兵火,最終於乾寧三年(896年)被燒燬。數年因爲戰備的原因,宮殿的遺蹟也都被除,此後便成爲一片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