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歷史劇 >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電視劇《薄荷之夏》愛奇藝電視劇頻道12集上線,開啓首播模式。這部電視劇的物料資料顯示,其總計是24集的劇情,可謂是短小精悍。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漫改作品比網絡小說改編的影視劇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看點明確,故事性強。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這部《薄荷之夏》便屬於知道自己想要給觀衆什麼的,定位非常清晰。當然,這種清晰的看點定位,主要來自漫畫作品的“直給”。漫畫作品和網絡小說的創作截然不同,漫畫作品需要迅速進入故事,並且馬上形成故事期待和向前的敘事推動力。因此,在創作技法上,漫畫作品和影視劇作品更爲接近。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第2張

具體到《薄荷之夏》當中,無論是漫畫,還是電視劇作品,都定位準確,瞄準了高中校園,塑造各種不同的角色性格,繼而讓他們在故事內容當中,產生各種戲劇性的碰撞,並且形成最終的懵懂愛情內容,從而“撩撥”觀衆。在保持故事感的最大前提下,用青春校園的懵懂感,滿足觀衆對於校園生活的最美想象力。

所以,在這部電視劇作品當中,迅速進入到女主角的轉學歸來,努力塑造自己的女神形象。而男主角,則是女主小時候的玩伴,知根知底。面對女主裝女神的狀態,男主當然是最大的“揭露者”。這種純天然的矛盾關係,會隨着劇情的發展,逐漸生成另一種懵懂的愛情模式。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第3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中生以學業爲主,不會出現過分的愛情內容。所以,這部電視劇又保障了劇作的那種青澀感。男女主角們雖然內心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感覺,但終究不會挑破,更不會亂來。這是很多大學校園劇所不具備的優勢。《薄荷之夏》在這種敘事氛圍當中,逐漸展開,然後,便是找更多的高中校園內容來填充即可了。

矛盾衝突有了,懵懂的青春感覺有了,高中的校園故事,則是俯仰皆是的。青春校園題材的優秀創作者們,能夠憑藉自己的生活經歷,創作出大量的橋段梗來。因爲創作者們自身都上過中學,所以在這一熟悉的內容當中搞創作,一般都不會太差。當然,像《薄荷之夏》這樣的作品,是較爲失真的。失真原因,則是多面的。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第4張

最重要的一點原因,便是商業市場的考量。校園題材的影視劇乃至於漫畫作品,若是不失真,堅守現實主義的話,可能受衆會非常狹小。校園生活沒有那麼多的離奇,更多的就是日復一日的學習。也只能讓故事更加具備離奇有趣的色彩,才能滿足觀衆對於這一類型的需求。

另一點原因,則是創作者自己,在搞校園題材創作的時候,必然會“寫着寫着就飛了”。“飛”的原因很簡單,無論是漫畫,還是影視劇,都是造夢的藝術。我相信,所有的善於青春造夢的創作者們,自己的青春生活都不會過分斑斕——正因如此平實,纔會用藝術的方式塑造五彩斑斕的世界,滿足遺憾。對於觀衆而言,喜歡看青春校園題材的作品,也是用作品的斑斕,彌補自己的“不斑斕”。

《薄荷之夏》開啓首播模式,該劇根據同名漫畫改編而來 第5張

看明白這兩點,再看《薄荷之夏》,其實就是對於觀衆的一次青春校園造夢之旅。劇情當中的男女主角,一旦讓觀衆產生代入感,就會水到渠成,只要認真學習、懵懂相處,即可了。該劇當中,女主性格,和男主的特徵,都是比較能夠抓住觀衆眼球的。觀衆能夠從他們那裏入戲。

《薄荷之夏》最大的特點,就是女性創作者對自身意識的一種寫意處理。劇作當中,透露着一種女性創作者在場的感覺,她已經成爲女主的化身,成爲故事的第一講述者。因爲女創作者強烈的個人意識存在,所以這部電視劇當中女主的性格特徵非常清晰,且非常有趣。這種有趣,來自於創作者的心智早已大於角色的心智,所以能夠跳出來,實現對於生活的“反包圍”——我們也可以說,這就是女主的人設光環。

演員倪珂欣對於女主角色的實現,也值得肯定一下。在劇本性格飽滿的前提下,女主演技上有所加持。整體來講,《薄荷之夏》憑藉校園題材取勝,也有爆笑的橋段內容,雖然不少劇情是失真的,但無傷大雅,反倒是更加好看了。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