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印象 > 歷史劇 > 《北平無戰事》的真實反映:功敗垂成的新月派

《北平無戰事》的真實反映:功敗垂成的新月派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北平無戰事》肯定是最近兩三年國產電視劇的一個小高潮。一夜之間,電視劇又成了街談巷議以及朋友圈中的高頻話題。這種情況,《雍正王朝》《人間正道是滄桑》開播的時候,出現過。但是我看到三十集,覺得此劇實在有些可惜。屬於這部電視劇的光榮,正日漸被它越來越擴大的瑕疵弄得暗淡。

反腐之核是此劇在今天迅速紅火的原因,但這個切題的榮光正被拖沓的情節相似的場景所拖累。在老百姓的想象中,“反腐”總是和“時刻表”相關聯,是要有很多“動作”的,但是從第二集開始,此劇高仿談話類節目。警察局跟民調局談,保密局跟警備司令部談,二號首長跟三號長官談,負責人跟聯絡人談,核心成員跟外圍人員談,所以,這部電視劇最常用的語法就是畫面切開,兩組人同時長談,談完,交換再談,一集結束。本來,談得好,是此劇的一個特色,你看,崔中石和徐鐵英談得多好,所謂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謝培東和方步亭談得也好,不同陣營的兩大高手,惺惺相惜到基情流露,我們不覺得其中有任何不妥。不妥的是承擔偶像劇任務的年輕演員們,每次看到方孟敖和何孝鈺和樑經綸和謝木蘭談話,看他們在那裏用力地表演自己的帥氣、清冷、陰騭或者天真,這部劇就進入休克或者不舉狀態

《北平無戰事》的真實反映:功敗垂成的新月派

偶像派絕對是此劇負能量。本來,《北平無戰事》是對“民國範”的一次修正和克服,用編劇劉和平的意思,讓觀衆看看真實的北平。這個,電視劇大手筆展開的格局的確令人感到振奮,尤其,各派勢力各種部門依次登場,硬碰硬顯示出男人劇的高亢;而且,何孝鈺和謝木蘭兩個年輕女主角在網絡上的不受待見,也充分說明了觀衆看得穿民國愛情的泡沫。可惜的是,方孟敖和樑經綸兩位男主角都是詩歌愛好者,徐志摩卞之琳聞一多什麼的,都喜歡,隨着劇情的推移,兩人越來越頻繁地比拼文藝能力,搞得無論是我黨還是國民黨的地下工作都浸染了強烈的“新月派”特質。

非常“新月派”。劉和平說原來想命名此劇爲《明月照人1948》,所以,我倒是弄明白了爲什麼此劇反反覆覆要唱“浮雲散,明月照人來”。不過,再好的曲子,也經不住如此頻密地使用,《北平無戰事》對一些“高級段落”的“橫徵暴斂”真的讓人生出嘆息。這個曲子是一個,“建豐同志”也是一個。此劇最重要的角色是暗場人物“建豐同志”,代表國民黨新鮮力量的蔣經國算是第一次在國產劇中得到客觀甚至正面的表達。但是,少壯派曾可達給建豐同志打了多少電話啊!就算一集兩次,建豐同志的1948跟各地下級通電話都不夠。貪污能亡國民黨,電話也能忙死國民黨。

《北平無戰事》的真實反映:功敗垂成的新月派 第2張

蔣經國的1948佈局是劉和平最花心思的地方,由此他敢說,“臺灣那邊看了也服氣”,光是演員張口閉口的各款機構,就讓人覺得其中有硬通貨,可惜的是本劇抱負過大,太想老少男女通吃,讓小偶像擔綱發展主線不僅是劇情敗筆,而且也使“黃金時代”的“共產主義理想”很快被“個人英雄主義”所污染。方孟韋痛斥曾可達的十四集讓很多觀衆大呼過癮,但我更希望有人能劈頭蓋臉這樣罵一通方孟敖。在這齣戲裏,誰都讓着他寵着他,搞得他老子不認上級不敬,還能收穫“小兒輩大破賊”的誇獎,更能讓老地下黨謝培東檢討自己對他的能力評估不夠,至於他從頭到尾令所有觀衆感到厭煩的美國做派反倒成了“個性”,伊斯特伍德一樣的地下黨,還是回到西部當牛仔比較好。

地下黨形象,觀衆喜歡崔中石和謝培東,國民黨裏面,除了輩分高的陳繼承、馬漢山等一手好戲,王蒲忱、孫祕書等也是露面難忘,尤其是孫祕書,他和崔中石的第一次照面,觀衆就記住了他。好演員不聒噪,好戲碼不點破,這方面學習材料很多,去年在大陸的人氣劇《紙牌屋》是一例。而且,長官心思副官最清楚,但在《北平》中,觀衆一目瞭然的事情副官永遠不懂,然後解釋啊解釋。砍掉一半的解釋,這部戲能上兩個臺階,如此,劇中人的智商也能保持一貫,否則,開場時的曾可達一派精明幹練,遇到建豐同志,智商急劇下降。共產黨這邊也是,謝培東如此久經考驗的老黨員,遇到全劇最屌方孟敖,立馬情商捉急。國產劇最令人不恥的就是,以偶像等級來確定個性分貝,以地位高低決定智商面值,像劉燁這種沒有完成演員自我修養的明星,活生生就是被這樣的等級發酵成空心白饅頭。

變成空心饅頭的,還有此劇的畫外音。諜戰劇中的“畫外音”,不僅有歷史淵源,還有情感記憶,所以,在《潛伏》中第一次聽到畫外音,像我們這種中老年觀衆的心,是抖了一抖的,我們想起《無名英雄》想起《春天的十七個瞬間》。但是,《北平無戰事》有十七個視角的畫外音,一會幫着曾可達堅定心意,一會幫着劉燁分析形勢,一會轉到樑經綸的腦子,一會又進入何孝鈺的心中,這樣的畫外音當然也可以,但是一摸一樣抒情的調子,是要搞統戰嗎?編導估計點頭了。說白了,這部戲,是有“統戰”野心的,劇組也很重視臺灣反應,不少臺詞都照顧到臺灣市場,這是好事情,說明我們的文化自信上來了,而且敢於在“正面戰場”進行描寫。但同時,我又覺得,這個統戰工作,從貌似很文藝的畫外音突入,也很有可能被很文藝地瓦解,尤其,這個畫外音,還如此視角渙散。

《北平無戰事》的真實反映:功敗垂成的新月派 第3張

到底如何描繪這一段的國共歷史?這是《北平無戰事》最大的光榮和貢獻。本劇的架構顯示出一次突破,比如蔣經國所領導的鐵血救國會形象塑造。但是,看久了,這個《北平無戰事》會不斷地令人想到劉和平的另外兩出大戲《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因爲戲碼太像,更因爲,充實1948年北平的歷史細節和故事實在太不充分,到最後,還得依靠幾個小年輕的感情糾葛在那裏混敘事。有大格局,沒有降落傘,國產歷史劇硬不起來,實在令人扼腕。

所謂“北平無戰事”,真正的戰事其實至今沒有結束,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對這部劇要求高一點,是不是也很應該?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