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施托克豪森: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

施托克豪森: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卡爾海因茨·施托克豪森(1928—2007)1928年生於科隆附近的默德拉特,父親是鄉村教師。5歲開始學鋼琴、小提琴和雙簧管。1945年在家鄉務農,1947-1951年在科隆高等音樂學校學鋼琴和理論,1952年就讀於科隆大學。1950年隨弗蘭克·馬丁學作曲,並自己開始對勳伯格、巴托克和韋伯恩進行分析研究。1951年寫了用鋼琴、雙簧管、低音單簧管和打擊樂演奏的《十字形遊戲》。他有一些作品很爲廣大的聽衆欣賞,諸如《少年之歌》、《音準》等。此外,他還出版有多卷本的理論著作。

施托克豪森不僅僅是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而且對整個戰後嚴肅音樂創作領域有着巨大的影響。

施托克豪森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父親是一位教師,母親則是業餘鋼琴手與歌手。1945年,他14、5歲時,施托克豪森的世界觀與藝術觀深受他對納粹獨裁統治和文化意識形態破壞的經歷的影響。

1949—50年冬,施托克豪森的學業已經達到能夠分析並理解諸如欣德米特、斯特拉文斯基這樣的現代音樂大師作品的程度,但當他發現勳伯格的時候,正趕上科隆音樂學校中的反調性思潮他轉入弗蘭克·馬丁的作曲班上學習時,他才受到鼓勵,這種鼓勵使他完成了關於巴托克的一篇論文。這個突破爲他打開通向1951年達姆施塔特夏季進修班的道路,在那裏,他遇見青年作曲家卡雷爾·古耶維爾茲。當時,古耶維爾茲正着迷於梅西昂剛剛推出的理論,這種理論把音樂解釋成理性的過程,把作品中的所有組成部分,如音符(高音、高強、音色、持續時間這些部分)分開構築;並不像以前的形式那樣,讓它們服從於一個主旨,而是重新以一種方式將它們結合在一起,甚至用數學的方法。

施托克豪森: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

1951年底,施托克豪森同多瑞斯·安德列婭結婚,並完成了一部令他自己滿意的作品——室內樂《十字形遊戲》——由此說明他向序列主義前進了。1952年是繁忙的一年,施托克豪森遠赴巴黎聆聽梅西昂、米約的教誨,並在達姆施塔特舉行《十字形遊戲》的首演。他在巴黎逗留期間,拜會了布萊茲並同皮埃爾·舍費爾的混音實驗室接上關係,這件事使施托克豪森的興趣在以後的年月裏轉移到了電子音樂作品上。直接的結果就是在他于波恩大學學習聲學和物理學時,成了西德廣播電子音樂實驗室的領導者之一。然而,他並沒有忽視作曲,他的《對位》(1953)和最初爲鋼琴而作的《鋼琴曲》先後問世,但在那十年中期,他被一件事弄得筋疲力盡,就是要在電子音樂中找到更全面的對樂器聲響的響應。這並不妨礙他繼續用自然聲創作作品,比如爲長笛、雙簧管、英國管、單簧管和大管而作的《速度》(1956)。這部作品同《鋼琴小品Ⅺ》一起,使他從最初嚴格地按一定比例把一部作品內部劃分一切的做法中(在創作《鋼琴曲》1—6時)走了出來。這部作品運用了即興作曲和無窮時間的概念,從頭至尾分裂化,達到變速度的特殊形式。施托克豪森確信,無窮的碎片——包括分離得更遠的情形——可以通過緊跟作品的精神歷程瞥見或建立起來。這樣的探索意外地導致了旋律性極強的作品《青年之歌》(1956),將電子產生的聲音同童聲結合在令人難忘的匪夷所思的境地裏。由片段的聲音帶來的人性化在《接觸》(1960)中因缺少人聲而更具特色,這部作品融合了電聲與鋼琴和打擊樂,其聲音處理的過程成爲聽衆注意的焦點。

施托克豪森: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 第2張

60年代,施托克豪森開始着迷於闡釋結構與過程,並非確切的成品的細節,他的作品中固定的東西越來越少。過程的魔力和靈感的火花在《自七天》(1968)中可以找到,這部作品通常由施托克豪森與他的演奏團(於1964年爲演出《麥克風I》而組建)親身演繹。這部作品只有一些標明變化方向與總體結構的記號,音樂的細節全都留給了演奏者。施托克豪森於60年代熱情從事的另一項工作是世界各地的音樂的新的融合,最後的結晶是《頌歌》(1968),一部長達兩個小時的融合了具體音樂風格的電子音樂作品,其具體音樂的部分主要包括來自世界各個角落的國歌。這部作品立刻引起了爭議,人們認爲施托克豪森並沒有“創作”這部作品,但對於施托克豪森而言,這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他認爲將這些不相關的要素和過程結合起來將是他的新創作的主要方向和智性的信仰。他的作品《音準》(由6個人聲在一個靜態的和絃上演唱不同的音素序列)探索了組合人聲模式和音質的色彩與性質。這部作品在一些音樂會上遭到無情的嘲弄,聽衆甚至模仿貓叫以宣泄對施托克豪森的偏見。

施托克豪森:一位廣受爭議的20世紀作曲家 第3張

20世紀70年代初,施托克豪森已經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先鋒派作曲家,這頂桂冠在他頭上已經閃爍了10多年了。如今,他正着手異步龐大的套曲,名爲《光》,他將創造7場音樂儀式,來表現至今他所關注過的所有的音樂創作的方面。對一些人來說,施托克豪森如今正開始自瓦格納以來最巨大的宣傳工程,尤其是,他正要求爲演出他的音樂作品而興建新的場館。然而,70年代到80年代左右,施托克豪森雖爲自己的音樂世界着迷,但他也開始擁抱異域文化的音樂,尤其是遠東的音樂。在這些音樂中的大部分的核心處,都有儀式、重複、戲劇和神祕主義的痕跡。比如《光》的一些片段——《光中的星期四》和《光中的星期一》(均已完成),這些因素經過轉換與個人化,逐漸成爲施托克豪森音樂的核心。

施托克豪森於2007年12月5日去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