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2005年,電視劇《亮劍》熒屏熱播,主人公李雲龍以鮮明的人物性格和軍人氣質吸引了衆多觀衆,而作爲原型之一的開國中將王近山的故事,也更多被人熟知。提起王近山,他麾下的三員猛將則被譽爲軍中“三劍客”,分別是二野六縱16旅旅長肖永銀、17旅旅長李德生、18旅旅長尤太忠。狹路相逢勇者勝,解放戰爭時期,他們帶領部隊勇猛作戰、所向披靡,所到之地必有紅旗飄揚。王近山曾評價愛將李德生:“打仗很硬,不怕苦,任務交給他,他就像老牛頂架,縮不回來。”李德生因在襄陽戰役中漂亮的“刀劈三關”而聞名全軍。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1945年8月底,李德生從太行2分區30團調回太行縱隊4支隊769團擔任團長,而769團正是他戰鬥成長起來的老部隊,素有“太行山拳頭”之稱,時隔兩年回來,猶感格外親切。

此時,雖然抗戰已經取得勝利,蔣介石卻在美國的援助下積極進行全面內戰的準備,一邊在重慶與共產黨談判,一邊卻在調動重兵進攻各解放區。一場戰爭的陰霾正在緊張醞釀。

上黨戰役,是李德生到769團後參加的第一仗。在山西,蔣介石密令閻錫山以13個師的兵力,攻佔晉東南以長治爲中心的上黨地區,企圖分割太行、太嶽根據地,進而奪取華北。爲了保衛華北解放區,黨中央命令晉冀魯豫軍區集中太行、太嶽、冀南軍區主力組成三個縱隊,殲滅進犯的閻錫山部隊,收復上黨地區。

上黨戰役自1945年9月10日正式發起。太行縱隊先攻屯留,其他兩個縱隊隱蔽於長治到屯留的公路兩側,準備殲滅長治援軍。屯留守敵爲閻軍主力一個縱隊千餘人,據守着日軍修築的堅固工事。此戰成敗,對於整個戰役影響甚大,劉鄧首長專門組織三個縱隊的一批領導幹部到城南高地觀戰。

769團先於9月11日中午12時,奉命攻城。團長李德生和副團長朱光帶領執行攻擊任務的1營幹部抵近勘察,選定了登城突破位置。關鍵時刻,李德生將團特務連投入,激戰至黃昏,全殲守敵。769團俘敵400餘名,繳獲各種槍300餘支,勝利完成了任務。

各部隊逐個奪取了長治外圍各城,20日合圍長治。閻錫山令其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彭毓斌率8個師及兩個炮兵團,共兩萬餘人從太原南下馳援。軍區首長及時調整戰略部署,由冀南軍區部隊繼續圍困和佯攻長治,太行、太嶽縱隊北上打援。9月28日,769團擔任縱隊前衛,沿長(治)屯(留)大路冒雨兼程北進。

在太行、太嶽兩支部隊主力的連續猛烈攻擊下,敵人部分被殲,步步收縮,糧水斷絕,軍心開始動搖。軍區首長決心誘敵突圍,以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10月5日17時,敵果然向北突圍,我軍當即全線出擊。

10月12日,上黨戰役勝利結束。全軍區部隊殲敵3.5萬餘人,其中769團殲敵4000餘人。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2張

上黨戰役旗開得勝,有力地配合了共產黨在重慶的談判鬥爭。毛澤東回延安後,10月17日作關於重慶談判的報告說:“太行山、太嶽山、中條山的中間,有一個腳盆,就是上黨區。在那個腳盆裏,有魚有肉,閻錫山派了13個師去搶。我們的方針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針鋒相對,寸土必爭。這一回,我們‘對’了,‘爭’了,而且‘對’得很好,‘爭’得很好。就是說,把他們的13個師全部消滅。”

上黨戰役後,軍區部隊整編。769團改編爲晉冀魯豫軍區第3縱隊第7旅第19團,李德生仍任團長。

1945年10月,國共重慶談判“雙十協定”剛簽定,蔣介石就藉口“北上受降”,向解放區大舉進犯。晉冀魯豫軍區下達了組織邯鄲戰役(即平漢戰役)的基本命令。

邯鄲戰役從10月24日發起,至11月2日結束。李德生率領19團參加了圍困敵人的戰鬥,後又在冢王村殲敵30師師部和一個團。邯鄲戰役的勝利,使蔣介石打通平漢線的計劃歸於破滅。

1946年夏,國民黨徹底撕毀停戰協定,調用其全部正規軍80%的兵力,共193個旅約160萬人,向解放區全面進攻,發動全國規模的內戰。

6月28日,晉冀魯豫軍區3、6縱隊,在河北磁縣馬頭鎮,舉行了愛國自衛作戰誓師大會。劉伯承司令員、鄧小平政委、薄一波副政委分別發表了動員講話。戰士們士氣高漲,爲了“把大炮打成犁頭”、“把坦克改成拖拉機”的和平圖景早日到來,宣誓勇往直前、決戰到底。

1946年8月9日,李德生奉命調至6縱17旅任旅長。從8月10日隴海戰役正式開始,至1947年5月,先後參加了隴海戰役之攻克蘭封、定陶戰役之血戰大楊湖、滑縣戰役之奇襲上官村、豫北戰役之湯陰攻堅戰。

這些上世紀50年代出現在鏡頭裏的坦克,正是李德生旅部在隴海戰役中攻克蘭封時的收穫,也是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一次繳獲敵人坦克。

湯陰,豫北重鎮,平漢路經此貫通南北,又是東部平原通往太行山區的交通要道。1947年3月下旬,隨着豫北戰役的發起,攻佔湯陰,成爲此次戰役的重要一環。

孫殿英,行伍出身,1928年投靠國民黨,因在河北馬蘭峪盜掘清東陵而爲人知。城內守敵正是孫殿英的暫編第3縱隊,下轄三個步兵師和輜重團、特務營,加上地方反動武裝共萬餘人。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3張

經過長期經營,孫殿英在湯陰城構築了多層堅固的環形防禦。城牆上築有堡壘,沿牆掏了三層射孔,城根暗藏低堡;護城河無水,寬10米,深六七米,內有地道通城內;河堤邊築有地堡羣。護城河外有240個梅花形的子母堡,並圍以三道鹿砦;地堡羣外是一片開闊地,密佈地雷。構築工事時,孫殿英命令將城外樹木伐盡,100米內民房一律拆毀,100米外也不準留二層以上樓房。爲強化外圍防禦,城東北的張莊,城東南的石家莊,城西南的馬溝,城西北的杜莊等外圍據點,從四個方向,拱衛湯陰。

4月6日晚,16旅、17旅、18旅、太行獨1旅,先後對四關試探性攻擊,未獲成功。4月11日,軍區增調3縱由南關、西關攻擊,李德生所在的6縱負責攻東關、北關。

孫殿英預感形勢危險,急電蔣介石求援。蔣介石電令王仲廉馳援。17旅、16旅協同3縱南下打援,18日,勝利完成圍城打援的任務,湯陰成爲一座孤城。

4月20日,17旅返回湯陰,展開對北關的打擊,當晚佔領北關。到22日,我軍攻下湯陰四圍各城關,直逼城下。孫殿英驚慌失措,曾幾番逼迫部隊向城外四關反撲,均被打退。

6縱攻城的突破口選在東北角。此處離孫殿英司令部最近,自從17旅打下張莊後,這邊已成爲敵人防禦的薄弱側翼。面對從張莊到城門的開闊地,李德生向縱隊建議,攻城部隊先挖交通壕和地道,逐步迫近,將進攻出發地建立在城壕外沿。

5月1日18時,劉鄧首長命令對湯陰發起總攻。縱隊決定,17旅49團、50團和16旅全部擔任城東北角主攻任務。爲了保證指揮及時,杜義德政委還規定,攻進一個團的兵力,必須跟進一位旅的指揮員,攻進三個團以上的兵力,由李德生統一指揮。

在激烈的攻城戰鬥中,登城部隊冒着密集的火力封鎖,徹底摧垮敵軍防線。李德生帶着幾個參謀,進入北門,建立指揮所,指揮戰鬥。

6縱和3縱部隊按預定作戰方案攻入城內,多路向縱深穿插迂迴,將敵人分割圍殲,並展開政治攻勢,大批敵人繳械投降。孫殿英被當場活捉。

湯陰戰鬥,從圍城到破城,歷時26天,殲敵8000餘人,繳獲大量武器設備,是豫北戰役中一大勝利。部隊的攻堅能力、城市巷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947年夏,蔣介石以隴海路爲紐帶,集中60萬國民黨軍隊,分別向陝北、山東解放區進行重點進攻。晉冀魯豫野戰軍根據中央指示,把戰場擺到了魯西南,決定實施中央突破,斬斷隴海路,打出外線,以奪取中原地區,建立解放全中國的前進基地。

由李德生擔任旅長的6縱17旅,隨劉鄧大軍參加了中央突破及其以後的一系列戰略性行動。

6月30日晚,劉鄧大軍4個縱隊12萬人,一舉突破了敵人吹噓“可頂40萬大軍”守備的黃河防線,揭開了魯西南戰略進攻的序幕。

強渡黃河後,劉鄧大軍立即發起了攻擊鄆城、定陶、曹縣的戰鬥。在之後的六營集和羊山集戰鬥中,每場硬仗,戰士們都敢於以少勝多,拼殺搏擊,與對手比意志、比毅力,李德生所率的17旅出色地配合戰略計劃完成了任務。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4張

魯西南戰役吸引了敵人30個旅,粉碎了國民黨對山東、陝北的重點進攻,蔣介石爲了堵塞其南線中央被打開的缺口,慌忙調集重兵進行分進合擊,並陰謀破壞黃河河堤,妄圖把晉冀魯豫野戰軍和黃河兩岸數百萬人民淹沒於洪水之中。劉鄧首長根據黨中央既定的戰略計劃,毅然決心向大別山挺進。

1947年8月7日,劉鄧大軍離開山東菏澤以東地區,踏上了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艱難征程。

部隊一過淮河,就進入大別山麓。滿目青山滿懷情。自1932年10月,李德生隨紅四方面軍踏上西進征途,離開家鄉15年,現在回來重新解放家鄉的土地,與許多紅軍老戰士一樣,心潮難平。

部隊在向大別山腹地開進途中,路過七裏坪。一次短暫的探親,李德生才得知父親早已不在人世。

站在父親的墳前,李德生深深自責沒有盡到孝道,沒來得及報答父親的養育之恩。回憶起入伍紅軍不久,父親曾來部隊看他,短短的幾句寒暄竟成了終生的訣別。而像他這樣的家庭和遭遇,在紅軍隊伍裏又何止是他一個?爲了國家即將到來的光明和安寧,骨肉的分離譜寫了一首最素樸動人的壯麗詩篇。

大別山,雄峙於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區,突出於武漢、南京之間,瞰制中原,直逼長江。劉鄧大軍進入大別山成了蔣介石的“心腹之患”,9月上旬,即以其23個旅,從北、東、西三面形成包圍,並以桂系精銳7師、48師,進入腹心地區尋機作戰。

劉鄧首長率領部隊在大別山地區奮戰7個月,克服了沒有後方補給帶來的種種困難,時而集中消滅孤立之敵,時而分散發動羣衆。部隊在運動中和對手周旋,使之處處被動,機械化優勢得不到發揮,對大別山的圍攻遭到慘敗。

在千里躍進之初,毛澤東曾經估計了三個前途:一是付了代價站不住腳,準備回來;一是付了代價站不穩腳,在周圍堅持鬥爭;一是付了代價,站穩了腳。經過七個月艱苦的鬥爭,劉鄧大軍終於重建了牢固的大別山革命根據地,實現了三個前途中最好的前途,爲奪取全國的勝利,創造了重要的前進基地。

1948年5月,中央決定晉冀魯豫南征部隊更名爲中原軍區野戰軍。爲了開闢漢水中段,變漢水爲內河,建立戰略前進基地,6月13日,劉鄧首長下達了老襄戰役作戰命令。這次作戰的對手是老襄守敵第15綏靖區司令康澤。

襄陽,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地形異常險要。北面與樊城隔漢水相對,城南羣山聳立,爲其天然屏障,易守難攻。康澤依託有利地形,在城南構成堅固的防禦體系,以實現蔣介石指令的“依山固守,耗其兵力,爭取時間,等待援兵”的作戰企圖。

7月6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首長令6縱王近山司令員統一指揮南岸部隊,奪取襄陽城。

襄陽爲兵家必爭之地,攻襄陽先佔山,後攻城,是攻打襄陽的歷來戰法,但經過現場勘察分析,王近山決定撇山攻城,將主攻方向選在西面,首先集中主力奪取琵琶山、真武山、鐵佛寺,爾後依託西關,突破城垣。在討論攻城方案中,李德生主動請纓,擔任主攻。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5張

7月8日晚,接受任務的當晚,李德生帶領幾個團的幹部摸到琵琶山下高粱地裏,在離對方前沿幾百米的地方觀察地形。

琵琶山,是從襄陽西南高地前伸下來的一個小山頭,踞守在西面走廊的最西頭。兩個高大的石頭碉堡,聳立在山頭上。琵琶山雖小,但築有堅固工事,加之大山和東面真武山的火力均可支援,進攻時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

一定要採取一鼓作氣的強攻手段,勇猛攻擊才能奏效。因爲正式攻城戰鬥還沒開始,不能動用縱隊有限的火炮,就決定用16、17旅的4門山炮配合攻山。李德生命令炮兵連長馬天功僅用3發炮彈就要確保炸燬敵人的碉堡。

7月9日黃昏,49團3營在炮火支援下,攻佔了琵琶山。神炮手馬天功果然只用3發炮彈就摧毀了碉堡。然而,不幸的是,率領突擊營攻山的苟在合團長在上山時誤踏地雷犧牲。聽聞消息後,李德生悲痛難抑,戰士們第一次看到他流淚。

攻下琵琶山後,49團2營受命奪取真武山。真武山在琵琶山以東,雖然不高,但地形突出,正在城的西南拐角方向扼控着南門和西面走廊,成爲“襄陽城的一把鎖”,它是控制城關的最後一個高地。在不到300平方米的山頭上,康澤構築了30多個永久、半永久性的地堡。

爲了順利奪取真武山,減少不必要的流血犧牲,李德生充分做好戰前的偵察和準備工作,並開展軍事民主,大家共同出主意、想辦法。9日上午,李德生把參戰部隊集合到打穀場上,請旅政治部主任段大明作戰前動員,派旅部的攝影員,給大家照相。戰士們別樣的青春風景在這炮火紛飛的年代裏就這樣瞬間定格了。

部隊在準備充分的前提下攻勢勇猛,一鼓作氣拿下山頭。這次戰鬥雖任務艱鉅,卻傷亡較小,與攻打琵琶山相比,李德生深有感觸。

只剩下攻城的最後一道障礙——鐵佛寺,該寺位於路左,離西關大橋僅50米,和相距100多米的西門城樓成犄角之勢。康澤用一個營防守鐵佛寺。

在平原作戰,要安全地接近敵人,只有挖交通溝,逐步前移。部隊全部在地下活動,敵人的一切火力都將失去作用。交通溝可用來作戰,運動部隊,更可以給對方造成心理上的嚴重威脅。

7月11日,李德生向50團團長陳紹富下達了任務,要求以兩天時間挖兩條通向鐵佛寺的交通壕。盛夏七月,兩個連隊開始了緊張的土木作業。

就在城西表面異常平靜的時候,18旅突然襲佔東關護城堤,建立了東關攻城基地。王近山司令員“聲東擊西”的策略令康澤倍感困惑,他一面忙亂調整佈防,在南門增強防禦,一面向蔣介石告急。

7月13日晚,17旅50團、47團一舉攻佔了鐵佛寺及其近旁的同濟醫院等地,全部控制了西關,建立了總攻的主要陣地。

王近山司令員電報野司,提出17旅攻打西門方案,首長同意於7月15日20時30分對襄陽發起總攻。

這是一場激烈壯觀的戰鬥佈陣。6縱3個旅的主力,全部集中在西門外縱深線上,以一個營作突擊隊,而以16個營的兵力,作爲大縱深之強大後續梯隊。這種部署和戰法,這種勇、猛、狠,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是典型的劉鄧部隊的戰法,也是王近山司令員的指揮特色。

經過徹夜激戰,城內守敵大部被殲,康澤被活捉。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6張

襄陽之戰中,17旅因出色地完成“刀劈三關”及突破西門的艱鉅任務,榮記一等功。“刀劈三關”戰功卓著的49團被授予“襄陽特等功”的光榮稱號,首先突破西門的49團1營,被授予“襄陽登城第一營”的光榮稱號。

襄陽戰鬥,是李德生擔任旅長以來指揮的規模最大的一次攻堅戰,在他的戰鬥歷程中書寫下濃彩的一筆。許多人記住李德生的名字正是從這場戰鬥開始的。

1948年秋季,李德生率領17旅參加了舉世聞名的淮海戰役。

在決定中原乃至全國勝利的這一仗中,6縱領受的命令是“6縱並指揮12旅尾擊由確山向阜陽、太和出犯之黃維兵團,配合我主力在徐州外圍之殲敵作戰”。

黃維兵團,是蔣介石的心腹陳誠賴以起家的嫡系部隊,12萬人,全部美械裝備,其中第18軍被稱爲蔣軍“五大主力”之一。

這首先是一場意志的較量。追上黃維,把風雨、飢餓、疲勞乃至生命,統統置之度外,晝夜向東追擊。追擊部隊之艱苦,野司陣中日記曾有如下記載:“6縱自10月29日起至11月6日,連續急行軍,並遇天雨。17旅5、6兩日未睡覺,部隊像過草地一樣疲勞。”

經過半個月晝夜急行軍,11月18日,6縱終於趕在黃維兵團前面,到達安徽蒙城北面,於渦河兩岸佈防,堵住了黃維兵團北上去路。

這又是一次勇氣和智慧的較量。阻擊敵人後續部隊的戰鬥十分激烈。28日晨,黃維以其主力18軍的3個團,在飛機、大炮和12輛坦克配合下,向17旅49團3營所在的小馬莊陣地攻擊,準備孤注一擲。3營幹部戰士以有我無敵的英雄氣概,頑強抗擊。與9倍於己的敵人惡戰達八小時之久,陣地始終屹立不動。

在這場戰役中,李德生兩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打大王莊時,李德生剛走出門,敵機炸彈就將旅指揮所炸燬。在與大家研究戰鬥協同準備工作時,李德生剛側過身子,一顆機槍子彈就打在了他原來倚靠的地方。

攻打黃維兵團指揮中心雙堆集核心陣地,南集團由17旅擔任主攻,華野3縱第23團暫隸屬17旅指揮。戰鬥前,李德生帶作戰部隊幹部,多次觀察敵情,勘查地形,制定了作戰方案和步炮協同計劃。擔任突擊任務的49團組織了班以上幹部看地形,以排爲單位擺沙盤研究了戰鬥方案。李德生要求他們發揚襄樊戰役“刀劈三關”的戰鬥作風,當好中野代表隊。

攻擊戰鬥中,戰士們的頑強鬥爭場面都印記在李德生的腦海裏。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7張

15日黃昏,黃維見大勢已去,組織殘部,向西南突圍。17旅即協同兄弟部隊全線出擊。昔日驕橫無比的黃維,此時乘一輛戰車逃跑,因戰車發生故障,不得不下車混入潰兵羣中,後被俘獲。兵團副司令兼85軍軍長吳紹周則坐在路邊等了4個小時,自報身份當了俘虜。

1949年元旦,新華社發表了毛澤東的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強調指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定要把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進行到底!人民解放軍將要向長江以南進軍,解放全中國!

2月9日,中央軍委正式授予17旅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第12軍第35師,李德生任師長,李如海任政委,所屬之49、50、51團分別改爲第103、104、105團。師直增建1個工炮營。

爲了摸索渡江作戰經驗,奪取渡江作戰的主要進攻基地,軍根據兵團指示,令第35師104團攻佔長江的鐵板洲敵陣地。

4月8日下午,軍長王近山帶領全軍團以上指揮員來到前沿陣地觀戰。16時,李德生下達了進攻命令。此次,104團強渡夾江攻佔鐵板洲,僅用時35分鐘即結束戰鬥。

根據攻打鐵板洲的作戰經驗,軍重新修訂了作戰方案,35師和36師擔任主攻,34師爲預備隊。35師103團和兄弟師的兩個主力團爲渡江第一梯隊。

4月20日黃昏前,12軍在鐵板洲召開了渡江南征的誓師大會。會上,3兵團副司令員兼12軍軍長王近山代表3兵團首長和軍黨委號召大家把勝利的紅旗插到長江南岸。

21日全線渡江。17時55分,正值東北風起,各突擊船隊乘風破浪,直駛江南。李德生爲照顧建制完整,便於指揮,縮短渡江時間,以輕快小船配給突擊連排,而以較大船隻裝載火炮、機槍,組成火力船。一出夾江,各級相繼展開,連排成前後三角、營成梯次、團成後三角隊形,各級火力船位於翼側。各類船隻如同萬箭齊發,一齊飛駛江南。

李德生:《亮劍》原型王近山麾下的三劍客 第8張

百萬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後,殘敵紛紛向南潰逃。野戰軍首長決心乘勢挺進。根據兵團命令,第35師爲軍前衛,沿屯溪至徽州公路追擊前進。

在千里挺進作戰的20天裏,35師在李德生的指揮下,士氣倍增、銳不可擋,僅以兩個團的兵力,連克皖浙兩省縣城16座,消滅國民黨軍2萬多人,活捉國民黨三個少將師長。

第二野戰軍奉命向大西南進軍,是中國人民的民族民主革命已在全國範圍內取得基本勝利時而採取的軍事行動。

35師於9月20日到達枝江地區集結待命。隨後,軍在沙市召開了第一次黨代表會議,以團爲單位舉行了隆重的授予軍旗典禮,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在進軍大西南的作戰中,李德生帶領部隊每日以40公里到60公里的行程西進,發出了爲早日解放西南人民“高山擋不住英雄,雨雪難不倒好漢”的豪言壯語。部隊忍受着飢餓和疲勞,晝夜兼程,爲解放重慶開闢了道路。11月30日,重慶獲得解放後,第35師104團擔任衛戍重慶的任務。

1950年1月,第3兵團受命組建川東軍區。35師兼璧山軍分區,負責璧山地區的剿匪、徵糧、組建地方武裝及保護羣衆生產等任務。在璧山地區一年鬥爭中,不僅完成了上級賦予的各項任務,爲西南的鞏固和建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而且較好地鍛鍊了部隊。

解放戰爭期間,李德生跟隨部隊從北到南,足跡踏遍了大半個中國,在戰火洗禮中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然而,就在新中國成立尚未滿一週年之際,鴨綠江那邊傳來的炮聲再次劃破了平靜。作爲一名軍人將領的李德生將再次領受任務,開赴新的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