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最後也輸給了李隆基,是爲何?

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最後也輸給了李隆基,是爲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先天政變是指唐朝先天年間發生的一次重大宮廷事件,因爲發生在先天年間所以被稱爲先天政變。公元712年(延和元年)八月唐睿宗傳位太子李隆基,自己退爲太上皇,改元先天。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其實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李旦的態度有關。

先從唐隆政變說起,唐隆政變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的針對韋后的政變,事先約定擁立相王李旦。但我們看看李隆基在這次政變中偷偷摸摸做了哪些事。

首先,政變之前,李隆基故意不告知李旦政變計劃,並不是出於孝道,因爲政變失敗韋后必然牽扯李旦並置其死地,不是說不連累就不累連的,李隆基不告訴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不想李旦佔功,李旦作爲相王在宗室和朝野影響很大,一旦李旦佔有了功勞當上皇帝,誰還記得庶出第三子李隆基?太子之位自然是嫡長子李成器的。

其次,政變之中他佔盡現場優勢,殺害太平心腹、擁立相王的上官婉兒,換自己的人上去擬製。

再次,政變之後立刻讓自己的親信劉幽求連寫百餘道制書,極力給當晚的自己歌功頌德,絲毫不提太平公主和相王什麼事。封自己爲平王,兼知內外閒廄,押左右廂萬騎,任命自己的兄弟李隆範李隆業爲左右羽林大將軍,控制住禁軍,又將任命自己的親信鍾紹京、王毛仲爲宰相、將軍,控制朝堂。

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最後也輸給了李隆基,是爲何?

最後,李隆基又下令將盟友太平公主的親信蕭至忠、崔湜外貶,還禁止太平公主開府設僚的權力。

劉幽求讓他早定相王即位,李隆基不同意,之後劉幽求又提出讓相王即位,李隆基依然以“相王性恬淡”,不願“代兄之子”爲藉口不肯交出權力。李隆基爲什麼不願把權力交給李旦,前面說得很清楚了,因爲李旦即位之後,太子之位很可能輪不到他,他需要權衡。

都說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想當皇帝,其實並不是,因爲她作爲女性作爲公主的身份本身就與皇位絕緣了,真正野心勃勃想當皇帝的其實是李隆基,這一點唐隆政變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了。

最後耐不住“衆心不可違”李隆基才請求父親即位。

李旦即位之初,對李隆基應該是不太滿意的,禁軍、朝堂都是他的人,政變功勞他也一人獨佔,人心所向,他這個皇帝倒成了擺設。太平公主自然也恨他,跟他結盟,不但功勞都被他佔,還被他擺了一刀,殺了自己的心腹,還解散了自己的親信。而且唐隆政變中,許多跟韋后沒關係的朝臣(比如蕭至忠的兒子)和無辜的韋氏、杜氏家族也被濫殺。

鑑於李隆基政變後呼聲很高,李旦同意了他做太子,但李旦也絕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威,李旦其實並不是一個淡薄的人,他只是審時度勢。這個時候朝堂禁軍都是李隆基的人,於是他想到便聯合太平公主一起制衡李隆基。姑侄鬥法從頭到尾都不只有姑侄,太平背後真正的支持者其實是李旦。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較長一段時間內李旦的態度都曖昧不清,舉棋不定,一方面他將權力慢慢過渡給李隆基,另一方面他也拉攏太平公主不斷對太子的勢力進行試探和打壓,希望李隆基一派能老實一些。

“睿宗景雲元年八月,帝以萬騎十餘人自恃平韋氏功,肆行凌暴,士庶多苦之,並授以外官。又停以戶奴爲萬騎。更增置飛騎, 隸於左右羽林衛。”——《冊府元龜》

李旦和太平首先是將參與唐隆政變的部分萬騎將領調離,又斷絕李隆基用自己戶奴充禁軍的可能,同時增置飛騎,培養自己的親衛隊。之後解除了李隆業李隆範的左右羽林大將軍和李成器的閒廄使,安排自己的人手到禁軍高層去。

同時他也外放了姚崇、宋璟、張說等支持李隆基的人,提拔了竇懷貞、崔湜、蕭至忠等支持太平公主的人,廢除又恢復了中宗時期的斜封官。

太平又多次在大臣面前說起改立太子的事,這些事都是在李旦的默許之下,李旦還試探性地問韋安石“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

這一切都表明此時的李旦雖然沒有動搖李隆基太子位的念頭,但對李隆基是非常警惕的。他利用太平公主進行制衡,並希望李隆基能對他和太平做出一些讓步,但他的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只增加了李隆基的不安和懷疑,並讓他們雙方的矛盾加劇。

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最後也輸給了李隆基,是爲何? 第2張

李旦一向重視親情,也許是看到事態變得越發嚴重不可收拾,他感到疲憊於是萌生了退隱之心,還找來司馬承禎論道。“彗星事件”之後李旦終於下定決心退位當太上皇,但卻始終不將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的權力讓出,同時當年內親自郊祀、躬耕、改元、大赦,顯示自己的權威和正統性,李旦根本就不是淡薄之人。

太平公主強烈反對李旦這一不明智的決策,因爲她很清楚,李旦一旦退位他就不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大勢將去,但李旦似乎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低估了李隆基的野心,他想抽身而且態度堅決。李旦的退位使得自己的情況急轉直下,也成爲李旦和太平最後失敗的關鍵原因。

靠着三品以上任免權李旦依然大肆提拔太平一派的人,這一舉動更讓李隆基一派感到恐懼,於是剛當上皇帝不久的李隆基就安耐不住,準備直接發動政變殺死太平奪權。沒想到事情敗露,李隆基只好向李旦提前請罪。

“是時,宰相多太平公主之黨,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暐謀以羽林兵誅之,使暐密言於上曰:“竇懷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進,日夜爲謀不軌。若不早圖,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請速誅之。臣已與幽求定計,惟俟陛下之命。”上深以爲然。暐泄其謀於侍御史鄧光賓,上大懼,遽列上其狀。”——《資治通鑑》

這個事情對李旦打擊很大,沒想到自己剛剛當上太上皇兒子的野心就藏不住了,李旦如此重視親情,沒想到兒子竟然要殺死姑母逼自己交權。從這件事以後李旦不再相信李隆基,他選拔的宰相之中也再無李隆基心腹。也就是從這以後,太平公主開始公然與朝臣“謀廢”李隆基,這些“謀廢”的會議李旦都是直接參與的,很難說這裏面沒有李旦的意思。

此時李隆基已經是皇帝,禁軍主力一直都有李隆基的勢力,現在更加名正言順了,李旦悔之晚矣。他和太平將常元楷、賈膺福和李猷等人填補北門禁軍頭領的位置,但作爲政變老手的太平當然知道,禁軍不是靠幾個頭領就可以掌控的,主力部隊隨時都可能倒戈。

他們策劃將李隆基調離京師,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召李隆基巡邊,李隆基一旦離開京師,脫離禁軍,廢黜他只是一紙誥命的事,不過李隆基意識到危險將巡邊延期了。

於是李旦和太平又想到了調動野戰軍,也就是離京師最近、戰鬥力極強的朔方軍,先天元年李旦就任命了自己的親信郭元振爲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他希望郭元振能在這場角逐中引領朔方軍對抗李隆基的北門禁軍。

“會太平公主、竇懷貞潛結兇黨,謀廢皇帝,睿宗猶豫不決,諸相皆阿諛順旨,惟公廷爭,不受詔。”——張說《郭元振行狀》

《郭元振行狀》是開元年間張說寫的公文,因此沒有受到史書的曲筆,這裏面已經寫的很清楚,李旦參加或者召集了這次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謀廢李隆基,並且想拉攏郭元振的朔方軍。

但郭元振並沒有加入他們,他選擇了李隆基。

謀廢的討論牽扯了不少大臣,已成爲公然的祕密,此時雙方的鬥爭一觸即發,必須速戰速決。失去其他外援,太平只能打算利用北門禁軍頭領帶兵聯合南衙衛士,廢黜皇帝。

“公主期以是月七日令常元楷以羽林兵自北門入,竇懷貞等於南衙舉兵應之”——《資治通鑑》

但是李隆基先發制人,一舉發動了先天政變。

先天政變當天,李旦都在做什麼呢?

太平公主權傾朝野最後也輸給了李隆基,是爲何? 第3張

“初,難作,睿宗御承天樓,羣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驗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詔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新唐書·陸元方傳》“睿宗聞鼓譟聲,召郭元振,升承天樓,宣詔下關。侍御史任知古召募數百人於朝堂,不得入。上誅凶逆,睿宗恐宮中有變,御承天門,號令南衙兵士以備非常。”——《 舊唐書·王琚傳》“及舉兵誅竇懷貞等,宮城大亂。睿宗步肅章門觀變。諸相皆竄外省,公獨登奉天門樓躬侍。睿宗聞東宮兵至,將欲投於樓下,公親扶聖躬,敦勸乃止。”——張說《郭元振行狀》

李旦知道東宮的人終於來了,他的第一反應是登上承天門,召集朝臣和南衙衛士做最後的抵抗,發現抵抗無力後,他準備跳樓。

李旦明知道是太子軍隊還要抵抗,還想跳樓,爲什麼,因爲他很清楚先天政變就是衝他來的,這跟李世民、李承乾、李顯、李重俊以及後來的李亨逼老爹老媽退位一個性質(真是天道好輪迴),所以從這裏也可以看出,景雲先天年間根本的矛盾雙方其實是李旦和李隆基。

而太平的失敗除了因爲她的身份問題,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爲李旦的猶豫不決和搖擺不定,他的猶豫使得雙方都坐立不安,矛盾加劇,而關鍵時刻又退隱讓出皇位,使得自己與太平失去了最後的立足點,李旦沒有李隆基和太平那樣的狠決,這是搞政治的大忌。先天政變三日後,太平知道哥哥敗局已定,沒有迴旋餘地,只能下山求死。

而李旦和李隆基畢竟是父子,爲了青史上留下一個“父慈子孝”的完美結局,只能由太平公主背上離間父子、篡權謀反這口大黑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