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慈禧發動政變的條件是什麼?是誰創造的

慈禧發動政變的條件是什麼?是誰創造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慈禧發動政變的條件,是誰創造的,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據《清史稿》,咸豐六年,咸豐寵妃那拉氏(也就是後來的慈禧)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名叫載淳(後來的同治帝)的娃娃,也是皇長子,當立爲太子,可是大臣肅順等人擔心其母將來專權,勸咸豐學學漢武帝,“立子殺母”以絕後患。

咸豐先是猶豫不決,後來一想,難道非要殺人,才能避免後宮干政嗎?不殺人也有辦法。

咸豐的辦法是,臨死前給皇后鈕祜祿氏(後來的慈安太后)留了一道密詔:朕百年後,那拉氏若有不軌行爲,你就動用皇太后的權力賜死她!

這真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妙招啊,可他萬萬沒想到,他死後,他的皇后不但未按他的密詔行事,還與那拉氏狼狽爲奸,爲虎作倀地協助她發動政變,不但搞掉了八個顧命大臣,還奪取了最高權力。

慈禧發動政變的條件是什麼?是誰創造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兩個女人,一個皇后一個妃子,是如何沆瀣一氣、結成利益聯盟的呢?

咸豐是咸豐十一年8月22日,病死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翹辮子之前,他做了三件事,第一件是立兒子載淳(當年五歲)爲皇太子,第二件是命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爲贊襄政務大臣,命他們輔佐年幼的兒子。

他做的第三件事,是授予皇后鈕鈷祿氏“御賞”印章,同時授予兒子載淳“同道堂”印章,但由其母親那拉氏掌管,規定這些顧命大臣擬定的聖旨,必須同時加蓋“御賞”和“同道堂”印章纔有效。

問題,就出在第三件事上。

八大臣成爲顧命大臣後,政局自然由他們操縱,而咸豐授予皇后和皇子印章的目的,是爲了掣肘八大臣,因爲他明白,如果不這樣做,八大臣的權力就無法約束,他的兒子就有輕則被架空,重則被廢掉、掉腦袋的可能。

咸豐入殮後,載淳以同治皇帝的名義,尊父親的皇后鈕祜祿氏爲母后皇太后,徽號慈安,尊自己的母親那拉氏爲聖母皇太后,徽號慈禧。

從那天開始,這兩個女人(主要是慈禧)和那八個男人的矛盾便開始了,很快演變成驚心動魄的權力鬥爭。

對八大臣來說,他們能接受先帝咸豐賦予他們的使命,卻無法接受兩宮的掣肘——憑什麼咱們替皇帝起草的詔書,要兩個女人蓋章纔算數?這不是後宮干政是什麼?

而對慈禧來說,咸豐臨終前賜予她的“蓋章權”,無疑點燃了她更大的野心,僅有這點權力仍不滿足,她要大權獨攬,把“另一半權力”,從八大臣手裏奪過來!

而要達到這個目的,目前最好的方式是垂簾聽政。

慈禧發動政變的條件是什麼?是誰創造的 第2張

爲了得到慈安的支持,慈禧決定先與其一起垂簾聽政,今後再找機會讓她一邊涼快去,自己一個人吃獨食。

這建議當然不能由她自己來提,於是她找了個幫手——御史董元醇。

董元醇接受慈禧授意,上疏朝廷,以皇帝年幼爲由,請求皇太后“暫時權理朝政”。

這個提議,當即遭到八大臣反對——咱們還想叫那兩個女人“讓權”呢,你卻反其道而行之,沒門!

態度最堅決的是大學士肅順,當慈禧召見八大臣,要他們按照董元醇所奏執行時,肅順帶頭“勃然抗論”,表示“不能聽太后之命”。

基於對慈禧的瞭解,八大臣明白,一旦垂簾聽政成爲事實,基本上就沒他們的戲了。

朝堂上,雙方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就像鄉下潑婦和村夫吵架那樣,把小皇帝嚇得哇哇大哭,還尿了一身。

以肅順爲首的八大臣畢竟人多勢衆,爭吵的結果,他們暫時贏了,肅順以祖制沒有這個規矩爲由,駁回了董元醇的建議。

慈禧雖然輸了,但她卻不認輸,反而激發了她內心深處的那股狠勁。

她決定一不做二不休,乾脆發動政變,把八大臣搞下臺。

而要做到這點,必須要有更給力的幫手,恭親王奕,便進入了她的視野。

奕,咸豐的親弟弟,因太能幹而遭到咸豐猜忌,一直被棄而不用,他雖然貴爲親王,卻從無實權,還處處受到被重用的肅順等人排擠,早就憋屈得不要不要的,慈禧既然遞來了橄欖枝,果斷的接了過來。

除了恭親王奕,被排斥在權力核心之外的,還包括咸豐朝的顧命大臣僧格林沁,以及軍機大臣文祥等人,早就對八大臣專權不滿的這些人,自然很容易與慈禧等人一拍即合,成爲一個戰壕裏的戰友。

慈禧發動政變的條件是什麼?是誰創造的 第3張

被奕成功籠絡到同一條戰壕裏的,還有兵部侍郎勝寶,手握兵權的他就駐紮在京、津一帶,隨時可召之即來。

經過精心準備,慈禧於1861年10月7日,以突然襲擊的方式,首先解除了八大臣之一、禁衛軍首領載垣的兵權,然後將八大臣抓的抓,撤職查辦的撤職查辦,並嚴加看管。

這場政變,因發生在夏曆辛酉年,史稱“辛酉政變”。

“辛酉政變”後,八大臣都嚐到了與慈禧作對的苦果:肅順被斬於菜市口,載垣、端華被勒令自盡,另外五人有的被革職,有的被充軍。

公元1861年農曆十一月初一,慈禧與慈安並坐於同治皇帝御座黃幔後面,正式垂簾聽政。

那一年,慈安25歲,慈禧27歲,恭親王奕30歲。

1881年(光緒七年)4月8日,慈安暴崩,死因至今仍是一個謎。

有人推測,從慈禧大權獨攬的野心來看,慈安的死很可能與她有關,因爲慈安不死,慈禧“大權獨攬”的人生目標就無法實現。

實際上,從垂簾聽政那一刻起,慈禧就成了事實上的帝國一把手,無論是與她共同垂簾聽政的慈安太后,還是其兒子同治皇帝,以及後來的光緒皇帝,都不過是徒有虛名而已。

而她這個一把手,一當就是47年,成功地把偌大一個帝國越帶越偏,最終帶進溝裏爬不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