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公元200年,孫策死於傷患,飲恨而終,時年二十六歲,一位年輕將領,沒有戰死沙場,卻死於宵小之手,實在令人惋惜。

此刻的周瑜的內心是悲痛的,說好的建功立業,說好的名流百世,你卻棄我先行,死去的那個人,不僅是他的主君,更是他的朋友、兄弟、親人,你放心走吧,我將繼承你的遺志,完成我們的偉業,這是兩個男子漢之間的情義。

人在享受榮耀的時候,都期盼自己的親人、朋友、兄弟在身邊,爲自己的成就自豪,可以說沒有孫策,周瑜失去了一個可以生死追隨的重要夥伴。

然而還有一個人更悲痛,江東孫家父子三人皆是英傑,孫堅、孫策,另一個就是孫權,歷史上諸多名人都對孫權有過評價,最出名的莫過於同時代的曹操,和宋代的辛棄疾作的評價。

曹操:“生子當如孫仲謀。”

辛棄疾:“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孫策死了,孫權悲痛那是自然的,但是爲什麼說他更悲痛呢,江東的基業是孫權父兄,也就是孫堅、孫策兩代主君拼殺下來的,眼見就要拱手送人,孫權豈能不悲。

當時的孫權,雖然已經體現出英明君主的品質,然而一無軍功,二無政績,都怨孫策命短,兒子也沒長成,孫權成了孫家唯一勘當重擔的人,孫權悲傷的是自己挑不起擔子,沒有軍功,沒有威信,面對的都是久經沙場的將領,和久經宦海的文臣,放在今天,還是個半大孩子,如何統御江東文武。

在新版三國電視劇中有這樣一段,周瑜從鄱陽湖趕回奔喪,孫權以印璽相贈,實則是把江東基業交給周瑜,周瑜寧死不受,整裝率領衆將入見孫權,宣誓效忠,悲壯之聲讓人不禁流淚又熱血上涌,江東有君臣如此,何愁大業不成。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 第2張

周瑜與孫權

這是英雄士的氣節,亂世中面對名利、權勢、江山的誘惑,董卓捨棄了,呂布捨棄了,曹操捨棄了,然而周瑜堅守了,這樣的一個人是何等胸襟,還是《三國演義》裏的那個周瑜嗎?

且不說這段的真假,還是他們君臣之間的權謀試探,我偏向相信那一刻他們都是真誠的,因爲相互猜忌的君臣,無法共同面對曹操的大軍,在重壓之下,人心是容易崩潰的,曹操壓倒性的兵力優勢,主張投降的臣子就爲數不少,聽完周瑜的剖析後,才下定決心,可見周瑜在孫權心中的重要性,只有君臣一心才能抵擋得住強敵,孫權對周瑜的器重與依賴,周瑜一生爲孫家盡忠盡義都是不爭的事實。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這是孫策在臨終前對孫權忠告,可見孫策對此二人是非常信任的,也從側面表現了周瑜在軍中的地位之高,僅次於當時的孫策。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 第3張

手持羽扇的周瑜

正是因爲這句話,在面對曹操大軍壓境時,是戰是降,孫權遲遲未曾表態,直等到周瑜回來詳細剖析當前局勢,陳述利弊,幾番開釋方下定決心,與曹操一爭雌雄,否則孫權南面稱“孤”早已化作泡影。

此時的孫權,對以張昭爲首的文臣是失望的,也正是聽從魯肅與周瑜之言,纔有後來天下三分。碰巧魯肅也是受周瑜舉薦來輔佐孫權。

孫權的勇氣有一半是周瑜賦予的,那麼面對曹操八十萬之衆,江東不過數萬兵馬,周瑜的勇氣又是從何而來。

有的人天生就具備勇氣,多數人卻是後天逐漸磨礪,在磨礪過程中一步一步的強大起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勇氣的人是成不了事的。

周瑜的勇氣來自於他的才學,自信,擁有的軍隊,還有英明的主君,和對戰局的正確分析。

周瑜諳熟兵法,又兼統兵多時,早已印證胸中所學,自是相信自己的統兵之道,外加親手訓練的軍隊,雖少卻精,他們的戰力周瑜再熟悉不過。

孫策爲什麼跟孫權說外事不決問周瑜?周瑜爲何如此自信? 第4張

江左周郎

一個多才,事業有成,又長得好的人想不自信都很難,可以肯定的是周瑜自來是個自信的人。

沒有英明的主君,面對如此強敵如何敢於與之一戰,又豈會如此信任臣下,放任臣下放手去做。當年宋高宗趙構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君臣猜忌,最後成爲階下囚徒,就是最好的反例。

周瑜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正確剖析曹氏集團的軍事實力,人數雖衆卻有諸多弊端。

知己知彼,豈能不勝。

在這裏我看到的周瑜是一個忠義、勇敢、坦誠、有見識、有氣節的英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