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麼樣的?經歷了哪些坎坷?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麼樣的?經歷了哪些坎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麼樣的?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這篇文章,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在宋朝的歷史上,有一個史書、民間和歷史研究者都公認的完人,也是宋朝三百年曆史中,唯一的操守和品行被所有人認可的人,他就是寫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語的北宋名臣范仲淹。

《宋史·范仲淹列傳》在最後對他的評語中,也追捧得相當高,但在歷史上,范仲淹做人相當成功,成爲一代道德楷模,可做官卻比較失敗,雖然一度擔任過宰執,主持變法,卻因方法不得當,被守舊派大臣及勳貴抵制,以至於很快就失敗了,造成了晚年的漂泊。

范仲淹一生數度被貶斥,早在宋仁宗天聖年間,皇太后劉娥臨朝稱制的時候,當時還只是七品芝麻官的范仲淹就因上書勸劉娥把權力還給皇帝,而被貶斥,這還是因爲宋朝到宋仁宗時期,基本上已經不殺士大夫了,否則,范仲淹那會估計就完蛋了。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年),劉娥駕崩,宋仁宗親政,感嘆范仲淹的才華和忠誠,把他調入汴京爲官,可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因跟宰相呂夷簡互相攻訐,又被貶出京城,兩年後纔回來,這次同樣也只安穩了一年,還是因跟呂夷簡的爭執,於景祐三年(1036年)再次被貶斥。

這一次范仲淹被貶就稍微麻煩點,因爲反呂夷簡的共同目標,當時范仲淹身邊已經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盟友,全是范仲淹這樣的新生代士大夫,大家一擁而上的去攻擊呂夷簡,讓宋仁宗和中立派也都有些擔心,害怕成爲朋黨之勢。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麼樣的?經歷了哪些坎坷?

所以,即使在范仲淹遭貶後的第二年,呂夷簡被罷相,也沒有誰敢讓范仲淹這麼個刺頭回朝,並在此後不到三年的時間裏,讓他不停地換地方當官,從江西饒州調到江蘇潤州,再調到浙江越州,每個地方都待不了幾個月就被調走,這恐怕就是所謂的磨礪。

康定元年(1040年),因邊境地區西夏的壓力,宋仁宗又想到了范仲淹,在回京過渡了幾個月後,委派他和韓琦一起到陝西擔任夏竦的副手,此後的兩年中,范仲淹一直在邊境修城,他的策略就是以防禦爲先,好水川之戰時,曾拒絕了韓琦要他配合出兵的請求,結果,韓琦大敗。

范仲淹在陝西任官時,從不主動進攻西夏,雖然也經歷了好水川之戰、定川寨之戰等戰役的失敗,但也有過收降羌族部落的功績,還提拔過狄青,特別是他主張修城防禦的策略,特別符合宋仁宗不輕啓戰端的原則,而且,他也認爲范仲淹磨礪夠了,該重用了。

於是,慶曆三年(1043年),宋仁宗把范仲淹調回京,先升爲主掌兵事的樞密副使,不久後拜爲參知政事,成爲北宋朝堂上的宰執之一,並把范仲淹的一批死黨,如歐陽修等也陸續調回京城當諫官,準備以范仲淹爲主,進行改革。

從慶曆三年下半年到慶曆五年(1045年)正月的這一年半時間裏,是范仲淹在北宋官場最後的輝煌了,他以宰執之身主導了宋仁宗朝唯一的一次變法,即“慶曆新政”,也因爲這次變法得罪了太多人,范仲淹的晚年只能一直在外漂泊。

“慶曆新政”時,范仲淹拉着富弼、歐陽修、韓琦等一幫贊同變法的新生代士大夫們嘔心瀝血準備大幹一場,卻因變法的條款觸動了太多官員的利益被抵制而舉步維艱,最後因歐陽修的一篇《朋黨論》讓宋仁宗也擔心了,新政終止,范仲淹又一次被貶。

此後,別說反對變法的官員,就連宋仁宗也不敢讓范仲淹回京了,剛開始,范仲淹出京時,身上還掛着代表宰執地位的參知政事銜,實職也兼着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好歹還是個省部級,但沒幾個月後,就把宰執身份給他免了,換成了顧問性質的資政殿學士,正三品。

又過了幾個月,省部級的職位也沒了,實職直接降到了地市級的河南鄧州知州,虛職也降成了正四品的給事中,范仲淹在鄧州待了三年,政績卓著,但朝堂上也沒人敢讓他回去,虛銜變成副部級的戶部侍郎,然後調到山東青州繼續做知州,過了一年,范仲淹因病調任安徽潁州時,在半路上病死。

范仲淹死後,諡號是文官最高等級的“文正”,追增的官職因死前只是個戶部侍郎,所以剛去世時只能追增到兵部尚書這一級別,多年後才慢慢加到太師、中書令、尚書令、楚國公,算是和他的名聲以及曾經擔任過宰執的地位相符合。

范仲淹的官仕之路是什麼樣的?經歷了哪些坎坷? 第2張

從范仲淹的生平看,他實際上在中樞沒有待幾年,基本上每次都是一年左右就被貶斥到地方,在中樞站不住腳,只能說明,范仲淹雖然道德、操守是一流水平,可政治水平卻差強人意,就以變法而論,後來的王安石搞得比他還厲害,還激進,可王安石就堅持了五年多。

即使王安石最後失敗,可朝廷爲了安撫他,在他生前,還爲他保留着宰相乃至三公的虛職,從同平章事到左僕射,再到司空,只有升而沒有降,爵位也一直是國公,沒誰敢給他降,從這個經歷看,范仲淹政治上的水平和威望遠不如同樣搞變法的王安石。

而范仲淹到處當知州的經歷,也可以看出來,宋朝對於政見不同者的處理,因宋朝到宋仁宗時期就不再殺士大夫,因此,對於反對派,基本上就是到處調任,反覆的折騰,古代交通不便,跨省調任其實就是變相的懲罰,不止范仲淹,很多名臣都死在調任的路途上。

不過,從范仲淹剛逝世後的追諡“文正”看,即使是他的反對者,也敬佩他的操守和品行,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是誰都願意去做的,這句名言就和岳飛曾經說的“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一樣,大多數人不但做不到,反而會警惕說這些話的人,范仲淹當年的變法,重點在吏治,想讓所有的官員都變成自己一樣的操守,不失敗纔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