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的?李淵是什麼態度?

李世民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的?李淵是什麼態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玄武門之變是唐朝初年一次非常重大的歷史事件,“遙望歷史的河流,感受歷史的滄桑,下面和本站小編一起走進了解。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六月四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兄逼父,奪得皇儲之位。

關於這次事變,唐朝官方參與修纂的史書記載的十分隱晦含糊,致使事變真相千年迷離。

爲此,史學界曾進行了長期努力,試圖明辨究竟,至今已有了較爲可信的說法。

李世民作爲一代傑出封建政治家、開創大唐帝國新氣象的創業之君,又幹了弒兄逼父這等爲禮法所不容的無父無君之事。

李世民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的?李淵是什麼態度?

這樣一位集君子與小人於一身的複雜歷史人物,他必然不會疏忽身後之事,他也懼怕自己的穢跡被記錄史冊,傳之後世。

關於修改史實之事,史料對此稍有透露。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李世民問褚遂良:“卿比知起居,書何等事?大抵於人君得觀見否?”

遂良曰:“庶己人主不爲非法,不聞帝王躬自觀史。”

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記耶?”

遂良曰:“臣聞守道不如守官,臣職當載筆,何不書之?”

這段頗爲精彩且意味深長的對話,真是的再現了李世民內心的擔憂。

後來,李世民又向房玄齡表達了相同的願望,在含蓄的解釋了自己想要觀史的堂皇理 由之後,不容分說的要房玄齡“撰錄進來”。

房不敢怠慢,誠惶誠恐之餘,急忙與其他史官 “刪略國史爲編年體,撰高祖、太宗《實錄》各二十卷,表上之”。

一:李世民的奪權陰謀

李世民是玄武門之變的勝利者,他爲唐朝建立立下汗馬功勞,且又經營出一番貞觀之治的泱泱大氣象,那麼是唐太宗事實真的是這樣完美的一 個人傑嗎?

恐怕不然,在這個玄武門之變一事上便暴露出其政治陰謀家的一面來。

其實,李世民謀奪皇位繼承權的圖謀早已有之,在唐朝建立和統一的過程中,李世民作爲主帥之一,不僅擁有衆多的謀臣猛將,而且建立了以洛陽爲中心的地方勢力。

隨着其權勢的增長,奪取皇位繼承權的野心也不斷膨脹,其有預謀的奪權行爲主要表現爲以下幾點:

第一,網羅人才,圖謀皇位。

唐朝建立後,李建成被立爲太子,李世民被封爲秦王、尚書令。

隨着唐政權的穩固,李世民在平滅薛舉集團後又被封爲太尉,持節陝東道大行臺,擁有軍政大權,勢力龐大,開始爲奪取皇位做準備,突出的表現就是網羅人才。

當時,唐王朝初建,人才缺乏,秦王府許多文武官員被調到別處爲官,這使李世民感到很不安。

史載:“時府中多英俊,被外遷者衆,太宗患之。”

明確的說,如果李世民只想當一個藩王,那麼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確實沒什麼大的用處,但是,想要奪取皇位,統領天下,缺乏杜如晦這樣的人才是不行的。

第二,加強地方經營 ,樹立以洛陽爲中心的地方勢力,並爭取王公大臣的支持。

第三,接受文武臣僚建議,加緊政變準備。

李世民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的?李淵是什麼態度? 第2張

李世民的文武臣僚是深知其心意的,他們的言行,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其中,文臣的謀略更深遠一些,房玄齡曾與長孫無忌私下計議,主張“莫若遵周公之事……申孝養之禮”,明確了要奪取的不僅是太子之位,而且還有李淵的皇位。

對此長孫無忌深表贊同:“久懷此謀,未敢披露,公今所說,深會宿心”。

對於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是做了充分準備的。

李世民知道,直接向李建成的東宮進攻,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利用上朝的時機,採取突然襲擊的方法,可一舉成功。

況且把守玄武門的是已經被他買通的常何等人。精良的武裝是李世民準備活動的另一方面,政變前,尉遲敬德精心挑選了八百人的武裝力量。

二:李淵的尷尬中立

李淵在隋朝時,世襲唐國公,任太原留守,執掌軍政大權。他見隋朝已無可挽救,便率部從太原起兵,南下佔據長安及渭水一帶。

其實李淵決不是庸碌之輩,而是一個有政治遠見和軍事才能的開國君主,唐高祖李淵雄才大略,多謀善斷,目下學界已趨定論。

按理說,精明如李淵,在處理皇位傳繼之事上也該表現出慣有的作風和特點。

事實上,李淵對諸子交惡的覺察是很早的,同時也是很清楚的。

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交惡之緣由便是爭奪皇位。從實際情況看,兩人均具備繼承皇位的資格和能力,建成是嫡長子,而世民軍功卓越,兩人都有立爲太子的道理。

問題之棘手便在於此。再說,經過爲時不短的醞釀和力量積蓄,雙方都已羽毛豐滿,形成氣候。

一是出現了秦王、東宮兩個強大的軍、政集團及私人武裝。二是因爲雙方在朝廷各樹黨友,朝臣各附一方,牽一髮而動全身。

由於兩人的水火之勢,李淵想要解決這一問題,採取了一個措施,就是暖昧中立,靜觀其變,伺既成事實發生後予以認可。

實踐證明,李淵在解決這一棘手而又敏感問題上的態度是高明的,抉擇是明智的。

這樣做雖屬不得已 ,但卻是唯一的和明智的。不管哪方作爲勝利者,堅持中立的李 淵晚年都會有個理想歸宿。

他稍偏建成,建成必然盡心待父,即使李世民勝利了,以其舉世無匹的勳績以及平日的聲望地位,朝臣也易接受。

事實上,李世民即位後,對待太上皇李淵的生活確實很是關心,使其雖無大權,卻可以安度晚年。

三:李建成的無奈收場

對李建成其人應該有一個正確的估計,歷來史書所載之建成,陰險狡詐,好色貪功。

把他與襟懷磊落、英明神武的李世民站在一起,不得不讓人慶幸登上帝位開創大唐盛世 沒有所託匪人。

然而,透過歷史的重重黑幕,我們可以隱約看到,李建成與上述形象是有很大距離的。

李淵晉陽起兵之後,李建成西渡黃河,攻克長安。長安的戰略地位在當時並不亞於後來李世民所攻下的洛陽,甚至猶有過之。

李建成在戰爭初期即佔據長安,唐軍聲威大振,頓時成爲最有希望問鼎中原的一支割據力量。

李世民是如何擴大自己的勢力的?李淵是什麼態度? 第3張

這使得蜀地的勢力不得不下決心依附於唐,使西秦霸王薛舉被切斷在西北成爲孤軍。

又令王世充佔據的洛陽的西方成爲了死路,更使當時蠢蠢欲動的突厥不得不顧及強大的唐軍加上堅城長安的效果。

李建成又與竇建德相持,沒有讓當時氣勢正盛的夏軍逼近太原,軍功與李世民相比毫不遜色。

即便說李世民更善用奇兵,有虎牢一戰的經典戰例,也不能肯定李建成的用兵能力就 比李世民差多少。

因爲在歷史上(尤其是唐後,理由後具),在宮闈之戰中敗北的人即使有再經典的戰例,大多也不會被詳盡地記入史書,頂多說上一句“建成納計,乃克長安”。

李建成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稗史小說中,均以陰謀家身份出現,然而其陰謀卻屢屢失敗,讓人懷疑他究竟是否窩裏斗的料。

難道只要有一個雄才大略野心勃勃的弟弟,兄長的位置就要危乎其哉了。

我想這大概不是偶然,身爲嫡長子,總有“居安不能思危”的傾向。

相反, 李世民卻因一句“居安思危 ”而瞿然動容 。

那麼,誰會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縱橫不倒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