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崔浩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有哪些與崔浩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崔浩(381年-450年7月5日),字伯淵,小字桃簡,清河郡東武城人,南北朝時期北魏傑出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曹魏司空崔林七世孫、北魏司空崔宏長子。接下來本站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謀過人,時常自比張良。他歷仕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謀臣,深受其倚信,爲促進北魏統一北方做出重大貢獻。屢次力排衆議,判斷時機,輔佐太武帝滅亡胡夏、北涼等國,擊破柔然,解除了來自北方和關中地區的軍事威脅,打開了通往西域的商道。累拜司徒,封東郡公。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崔浩受“國史之獄”牽連,被夷滅九族,時年七十歲。

後世評價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崔浩博聞強識,精於天人之會。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對崔浩極爲倚信,多次加以稱讚:

卿才智淵博,事朕祖考,忠著三世,朕故延卿自近。其思盡規諫,匡予弼予,勿有隱懷。

智如崔浩,廉如(長孫)道生。

有哪些與崔浩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汝曹視此人,尫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於甲兵。朕始時雖有徵討之意,而慮不自決,前後克捷,皆此人導吾至此也。

凡軍國大計,卿等所不能決,皆先諮浩,然後施行。

北齊魏收《魏書》:①崔浩才藝通博,究覽天人,政事籌策,時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於子房也。屬太宗爲政之秋,值世祖經營之日,言聽計從,寧廓區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謀雖蓋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豈鳥盡弓藏,民惡其上?將器盈必概,陰害貽禍?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②浩織妍潔白,如美婦人。而性敏達,長於謀計。常自比張良,謂已稽古過之。

隋初顏之推《顏氏家訓》:洛陽亦聞崔浩、張偉、劉芳,鄴下又見邢子才:此四儒者,雖好經術,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諸賢,故爲上品。

唐代朱敬則《隋高祖論》: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爲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唐代蘇圖元《崔令尹頌德記》:張賓崔浩,曾施神國之謀。荀彧田豐,亦運制勝之策。

唐代杜牧《注孫子序》:周有齊太公,秦有王翦,兩漢有韓信、趙充國、耿恭、虞詡、段熲,魏有司馬懿,吳有周瑜,蜀有諸葛武侯,晉有羊祜、杜公元凱,樑有韋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韋孝寬,隋有楊素,國朝有李靖、李勣、裴行儉、郭元振。如此人者,當此一時,其所出計畫,皆考古校今,奇祕長遠,策先定於內,功後成於外。

北宋邵雍《觀南北朝》:方其天下分南北,聘使何當絕往還。偏霸尚存前典憲,小康猶帶舊腥羶。洛陽雅望稱崔浩,江表奇才服謝安。二百四年能並轡,漫將強敵互爲言。

北宋秦觀《崔浩論》:史稱崔浩自比張良,謂稽古過之。以臣觀之,浩曾不及荀、賈,何敢望子房乎?夫子房之於漢,荀攸、賈詡之於魏,浩於元魏,運籌制勝,箅無遺策,實各時之謀臣也。……欲爲子房而不知所以爲子房。

有哪些與崔浩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2張

北宋張預《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乘其弊而起。”浩謂鬥兩虎而收長久之利。又曰:“城有所不攻。”浩謂若攻小城,必損軍勢。又曰:“知天知地。”浩謂五星出東方,利以西伐。又曰:“禁祥去疑。”浩謂風道在人。又曰:“攻其無備。”浩請掩蠕蠕之不備。又曰:“亂軍引勝。”浩謂張虛聲而招實害。又曰:“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浩以永宗未知帝來,請急擊之。又曰:“其勢險,其節短。”浩謂擊蛇之法,當先頭破是也。

南宋李石《崔浩高允論》:崔浩、高允二臣者,魏之起燕代而伯中國,二臣力居多事,通而學博,猶一體之人也。……魏起燕代,用兵中國,浩爲謀主,帷幄坐勝,所至策勳……。

南宋朱熹《朱子語類》:是個博洽底人。他雖自比子房,然卻學得子房默了。子房之辟穀,姑以免禍耳,他卻真個要做。

南宋陳亮《酌古論》:夫崔浩之佐魏,料敵制勝,變化無窮,此其智之不可敵,雖子房無以逺過也,而其料柔然尤爲奇中。

南宋徐鈞《崔浩》:智謀斷國灼蓍龜,自比留侯果是非。一死人言緣史事,誰知謀泄爲南歸。

明末陳子龍《安雅堂稿》:自漢以後,文武漸分,然猶有虞詡、諸葛亮、周瑜、陸遜、司馬懿、羊祜、杜預、溫嶠、謝玄、韋睿、崔浩、李靖、裴行儉、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韓琦、李綱、虞允文之徒奮策儒素建功閫外,爲時宗臣。彼豈必有摶虎之力,射鵰之技哉?不過深明古今之事,能決機宜之便耳。

軼事典故

狀貌

據《魏書·崔浩傳》記載,崔浩皮膚纖細潔白,如同美貌婦人,因此常自比西漢開國謀臣張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亦曾在歸降的高車首領面前形容崔浩“尫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意爲纖弱不堪,手無縛雞之力)”。

有哪些與崔浩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3張

品評人物

崔浩曾對魏明元帝說:“臣曾經私下評論近世人物,不敢不讓陛下知道。如像王猛治國,是苻堅的管仲;慕容玄恭(慕容恪)輔佐少主,是慕容暐的霍光;劉裕平定逆亂,是司馬德宗的曹操。”明元帝說:“你認爲先帝(指魏太祖拓跋珪)如何?”崔浩說:“小人管窺蠡測,怎能發現蒼天的廣大。即使如此,太祖任用漠北淳樸之人,南入中原,變風易俗,化披四海,自當與伏羲、神農齊列,爲臣豈能仰其名節。”明元帝說:“屈丐(赫連勃勃)怎樣?”崔浩說:“屈丐家國夷滅,一身孤寄,被姚氏封官任用。不思樹黨強鄰,報仇雪恥,於是結忿於蠕蠕(柔然),背德於姚興,豎逆小人,無大謀略,殘酷暴虐,終將爲人所滅。”明元帝大爲高興,二人說到午夜,明元帝賜給他御縹酒十觚、水精戎鹽一兩,說:“朕品味你說的話,如這鹽酒,所以與你同享。”

崔浩與大臣毛修之交好,常常與他共同論說。討論時,談到《三國志》作者陳壽有古人良史風範,其所著述,文義典正,都是“揚於王廷”的文字,“微而顯,婉而成章”,自班固修《漢書》以來,無人能及。毛修之說:“我過去在蜀地,聽長老說,陳壽曾任諸葛亮門下書佐,被諸葛鞭撻百下,所以他論諸葛武侯說:‘應變將略,非其所長。”崔浩於是與他論說道:“承祚評述諸葛亮的時候,是有故意過美之譽,按查諸葛亮的行跡,不是不相符,不是夾帶私恨。爲什麼這樣說呢?諸葛亮任劉備的丞相,正當九州鼎沸之際,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合歡,卻不能與曹氏爭奪天下,捨棄荊州,退入巴蜀,誘奪劉璋,僞連孫氏,據守窮困崎嶇之地,僭號邊夷之間。這是下策了。諸葛亮可與趙陀爲偶,而拿他與管仲、蕭何相比,不也是言過其實?說陳壽貶抑諸葛亮並未失實。況且諸葛亮既然據有蜀地,依山勢險固,不達時宜,不量勢力。嚴威酷法,控制蜀人;矜才負能,意氣矯舉。想以邊夷之衆與上國抗衡。出兵隴右,再攻祁山,又攻陳倉,疏漏遲緩失去時機,大敗而返;後入秦川,不再攻城,要求野戰。魏兵知其意圖,閉壘堅守,以不戰使諸葛服。諸葛智窮勢盡之後,鬱憤攻心,發病而死。由此說來,哪能與古時善戰的將帥‘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的做法相比呢?”毛修之認爲崔浩說的很有道理。

誤信貳臣

崔浩修北魏國史時,寵信性情乖巧、奸佞的著作令史閔湛、郗標。崔浩曾經註解《易經》《論語》《詩經》《書經》,閔湛、郗標就上疏建議說:“馬融、鄭玄、王肅、賈逵所作的註解,都不如崔浩的準確有深度,我們懇求陛下沒收國內由這些人作注的各種書,頒佈崔浩的注本,命令全國上下都來學習。請求陛下下令讓崔浩繼續註解《禮記》,使後人將來能看到正確的釋義。”崔浩也極力推薦閔湛、郗標有著書立說的才能。而閔湛、郗標反過來又建議崔浩把他所撰寫的國史刻在石碑上,以彰顯崔浩的秉筆直書。中書侍郎高允聽說這件事後又對著作郎宗欽說:“閔湛、郗標所搞的這一切,若有一點差錯,恐怕就會給崔家帶來萬世的災禍,我們這些人也不會倖免。”後來,崔浩採納了二人的建議,果然招致殺身滅族之禍。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