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有哪些與張遼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有哪些與張遼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後人。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起初,擔任雁門郡吏。又先後跟隨丁原、何進、董卓、呂布,恪盡職守,歷盡坎坷。呂布敗亡後,張遼歸屬曹操。此後,立下衆多顯赫的功勳。洞察敵情而勸降昌豨。攻袁氏而轉戰河北。在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驅逐遼東大將柳毅。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進軍江淮擊滅陳蘭、梅成。此後,長期鎮守合肥。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 ,襲擊東吳十萬大軍,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令東吳軍隊皆披靡 。在東吳撤軍時,張遼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差點活捉孫權。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爲流傳千古的典故。

黃初元年(220年),張遼進封晉陽侯。染病之後,依舊令孫權非常忌憚。黃初三年(222年),張遼抱病擊破吳將呂範。同年,病逝於江都,諡曰剛侯。張遼爲歷代所推崇,成爲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軼事典故

張遼止啼

在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雖然孫權帶領十萬大軍,以及呂蒙、甘寧、陳武、徐盛、宋謙、潘璋、賀齊、淩統、蔣欽等衆多的東吳名將一起進攻合肥。但是,張遼率領800人衝陣東吳十萬大軍,使得孫權以“走登高冢”的方式逃命,張遼突出重圍之後,爲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圍的將士們而再次衝進入東吳十萬大軍。猛將衆多的東吳軍隊都無法擋住張遼,最終,被張遼擊破而敗走。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說“張遼來了”來嚇唬小孩們。

有哪些與張遼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唐朝李翰所作的《蒙求》收錄了“張遼止啼”的典故。該典故也被《太平御覽》收錄多達3篇(卷二百七十九,即兵部十;卷四百三十四,即人事部七十五;卷四百八十八,即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而在日本,民間流傳着“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該俗語,是緣於唐朝、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使得“張遼止啼”的典故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民間興盛了數百年之久。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該俗語在日本民間的盛行地位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公私分明

當年,關羽暫時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爲好友,曹操便派張遼以關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尋問關羽的去留之心。關羽表明只會跟隨劉備。因爲是曹操要問,所以,張遼不得不回覆,並因此感到爲難:若說實話,怕曹操殺關羽;若說假話,不是事君之道。張遼沉思良久,嘆息道:“曹公,是君父;關羽,是兄弟(君父是對君主的尊稱,與臣子相對應)。”最終,張遼在擔憂關羽安危的同時,依然堅持履行臣子的責任,而且,張遼還爲關羽擔保“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張遼此舉,不但使得他與關羽之間的私人情誼得到了後世文人的千古傳頌,而且還被後世認爲是臣子們恪守責任、能識大體的榜樣,如南朝宋左僕射劉穆之曾說:“我蒙公(指劉裕)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尚書右僕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

顧全大局

張遼與李典、樂進素來不睦,甚至與李典有舊日的仇怨(昔日,張遼所在的呂布集團、李典所在的乘氏李家,雙方曾經展開激烈廝殺,血債累累:呂布集團本來已經數次戰勝曹操,但因蝗災大起,呂布集團缺糧,求助於乘氏李家。乘氏李家假裝幫忙,以肥牛、酒、胡餅麻痹了呂布集團,卻趁機將呂布集團擊破。呂布集團潰退之後,同仇敵愾、捲土重來,猛烈地報復了乘氏李家,李典的至親李乾也被呂布集團所殺),但在合肥城面對東吳大軍的侵攻之際,張遼依然能夠不計前嫌地邀請李典共同出戰。李典也同樣展現了顧全大局的風度,願與張遼一同出戰。

有哪些與張遼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2張

改過自新

有一次,張遼與他的護軍武周產生了矛盾。張遼來見揚州刺史溫恢,希望請胡質來擔任他的護軍。胡質以生病爲藉口,推辭了任命。張遼、胡質出屋之後,張遼對胡質說:“我非常地器重你呀,而你爲什麼要如此辜負我呢?”胡質說:“古人管仲、鮑叔牙相交:管仲在生意分紅時取走了很多,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貪心的人;管仲在參軍打仗時常常逃跑,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膽小的人;聽聞詆譭管仲的流言,鮑叔牙不會相信那些流言。這樣的交情才能長久啊!武周身爲雅士,在往常,您對他讚不絕口,如今卻因爲一些小事就產生了矛盾。何況我胡質才能淺薄,怎麼能始終得到您的信任呢?這纔是我不願就職的原因啊。”張遼非常感激胡質所言,於是便改過自新,與武周又恢復了和睦。

歷代評價

曹操: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爲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衆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曹丕:此亦古之召虎也。

孫盛:以致命之兵,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

孫權: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魏略》:張遼爲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衆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陳壽: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爲先。

溫恢:遼等素知王意,後召前至。

《登長城賦》:衛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

紇幹:張文遠身先士卒,果立殊功。

張仲宣: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

杜佑: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有哪些與張遼相關的軼事典故?後世是如何評價他的? 第3張

《舊五代史·列傳五·李存孝傳》:(李)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智證傳》:魏將張遼,唐將王彥章皆有威名。當時小兒啼不止。其母呼兩人者名。而兒啼止。”

張預:“設若奮寡以擊衆,驅弱以敵強,又不選驍勇之士使爲先鋒,兵必敗北也。凡戰,必用精銳爲前鋒者,一則壯吾志,一則挫敵威也。故《尉繚子》曰:‘武士不選,則衆不強。’曹公以張遼爲先鋒而敗鮮卑,謝玄以劉牢之領精銳而拒苻堅,是也。

《十七史百將傳》:“孫子曰:‘以利動之。’遼諭以先附受賞,而昌果降。又曰:‘以靜待譁。’遼安坐中陣而定軍中之亂。又曰:‘三軍可奪氣。’遼折權盛勢,以奪吳人之氣是也。”

王文鬱:賊衆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衆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

蘇籀:錯捐金帶子輿臺,李典張遼安在哉。濟溺我應知大略,摧鋒人自得高才。

洪邁: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衆,分方面憂。

葉適:孫權十萬攻合肥,守者七千。旁無近援,固已不自保。而遼乃募士八百,擊其未合,以至尾追,幾獲大丑。非操之智,無以使張遼;非遼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勝負成敗,蓋誠以人,不在衆寡。士常如此,則立於積衰甘弱之地,爲預怯莫前之說,以自附於明哲者,可察矣。

陳元靚: 天造草昧,君子經綸。篤生晉侯,爲魏元臣。千載嘉會,一代偉人。風雲千載,孰繼後塵。

郝經: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爲勇而無義。

朱元璋: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將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

羅貫中:諕殺江南衆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才聞乳母低聲說,夜靜更闌不敢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