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劌是誰?他是什麼來歷?

曹劌是誰?他是什麼來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劌,周文王第六子曹叔振鐸之後,著名的軍事理論家。本站小編整理了一下,現在給大家詳細說明,快點來看看吧。

曹劌的名字,可以稱得上是家喻戶曉。但是,這個人從哪裏來,最後又到哪裏去了,基本上沒有人能說得清楚。他簡直就像是一顆耀眼的流星,閃一下,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曹劌是誰?他是什麼來歷?

曹劌的來歷,有人說是曹叔振鐸的後人。曹叔振鐸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六子,是周武王姬發的同母弟弟。周武王建國以後,給弟弟曹叔振鐸分封的地方是“曹”。也就是說,曹叔振鐸是曹國的第一代國君。

當時曹國的封地雖然不是很大,但卻是一處非常肥沃的地方。不過,這個國家一直沒有變大。到了春秋時期,也一直是小國。只能依附在一些大國身上,被欺負來欺負去。曹國的最後一個國君曹伯陽,突然之間想強硬一次,也過一把“稱霸”的癮,斷絕了與晉國的關係,還試圖進攻宋國。結果被宋國給滅了,曹國也就因此在歷史上消失了。

曹劌是不是曹叔振鐸,歷史上並沒有相關的記載。不過,曹劌肯定不是一個奴隸或者平民。奴隸或者平民,要見到國君,顯然是不可能的。當然也不是卿大夫及以上階層的。因爲曹劌自己說了,“肉食者鄙”,這裏的“肉食者”,顯然指卿大夫及以上當官的那些人。這樣一算下來,曹劌當時的身份,應該是一個“士”。

也就是說,就算曹劌是曹叔振鐸的後人,但是到他那一代的時候,雖然曹國還存在,但曹劌已經是一個“士”了。

這裏的“士”,除了代表社會上的一個階層以外,還代表他是一個“讀書人”,讀過書,掌握着知識文化的人。

曹劌是誰?他是什麼來歷? 第2張

那時候,各國對“士”都是很重視的,因爲“士”能幫助各國君王稱霸。所以“士”去見君王,君王肯定是會見他的。這種傳統,從春秋開始,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發展到後來,出現了養士之風極爲盛行的“戰國四君子”。

曹劌這個人,只出現在《左傳》和《國語》裏。《史記》裏面沒有他的名字。《史記》裏面有一個曹沬,而且和曹劌出現在同一個時期,又同時出現在魯國。所涉及的事情,也是齊魯之間的爭鬥。因此,有學者認爲,這個曹沬就是曹劌。

但是曹沬是一個將軍,又是一個刺客,其行事作風,與曹劌顯然是不一樣的。認爲兩個人就是一個人,似乎不太合適。

不過,就算是《左傳》裏面記載的這個曹劌,其前後的行事作風,似乎也不是很統一。爲什麼這麼說呢?

“長勺之戰”中,曹劌的言行舉止,體現了他的兩個思想:一是“爲民”,二是“謀略”。

當曹劌見魯莊公,問魯莊公依靠什麼來打仗的時候。魯莊公講了三點:一是敬神,二是關心部下,三是公正決斷老百姓的糾紛。曹楷認爲,前兩點都不至於讓老百姓爲君王打仗。只有公正爲民,考慮老百姓的利益,老百姓才願意爲君王打仗。不過,曹劌也並沒有對魯莊公的“公正”進行很大的肯定,只是說“可以一戰”。說明曹劌認爲魯莊公做得還不夠,只是勉強可以用此打仗而已。

曹劌在打仗過程中,使用了“謀略”。事實上,“謀略”相當於使詐,相當於不遵守戰爭中的遊戲規則,也就是不遵守周禮。因爲那時候的戰爭,按照周禮,應該是堂堂正正的正面衝突。當敵方擂鼓的時候,自己這一方面也該擂鼓,衝殺過去。不過,曹劌等到對方擂了三次鼓才衝殺,因此打敗了對方。

曹劌是誰?他是什麼來歷? 第3張

曹劌這樣做,一方面是他改變了春秋時期的周禮。同時也是他對魯莊公待老百姓“不夠好”的補充。只有這樣,才能打敗敵人。如果真刀實槍地打,那麼,老百姓可能就沒有那麼願意賣命了。

當曹劌在這裏出現以後,後來又出現過一次。長勺之戰發生在莊公十年,這次事件發生在莊公二十三年,過去了十三年。那時候,魯莊公準備去齊國“觀社”,也就是一種祭祀祖先的儀式。當時曹劌不讓魯莊公去,認爲這是不合禮(周禮)的。同時他還講了一通關於禮的道理。

《左傳》中並沒有說那時候曹劌任的什麼官職,但他既然一直留在魯莊公身邊長達十三年,那麼至少是一個卿大夫,這一點是沒有問題的。

不過,他當了魯莊公的卿大夫後,不知道是不是觀點發生了改變。在長勺之戰的時候,曹劌是很重視老百姓的,而且並不很重視打仗的禮儀,反而講究靈活多變。而現在卻爲了禮儀的問題,阻止魯莊公去齊國的外交活動。不能靈活對待外交事務。這不知道是歷史記載有錯,還是因爲曹劌成爲“肉食者”以後,也變得“鄙”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