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高郢助白居易進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

高郢助白居易進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郢是白居易的座師,是幫助他進入仕途的第一位中央高級幹部。

高郢(740-811年),字公楚,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人,“唐朝大臣”(能夠取得此最簡單四字歷史評價的人也不多),累遷刑部郎中,改中書舍人,後以禮部侍郎知貢舉,拜太常卿,貞元十九年,進位銀青光祿大夫、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順宗即位,轉刑部尚書,出鎮華州,唐憲宗元和元年冬,復拜太常卿,除御史大夫,以尚書右僕射致仕,六年七月卒,年七十二,贈太子太保,諡號爲貞。

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在宣州完成鄉試,“爲宣歙觀察使崔衍所貢”(《白居易年譜》),赴長安應進士試。貞元十六年(注:《唐史》寫爲貞元十四年,根據其他多種記載,或爲十六年),800年,二月二十四日,二十九歲的白居易參加中央進士考試,以《省試性習相近遠賦》、《策五道》等答卷,取得第四名,及第,“十七人中最少年”(慈恩塔下題名處)。高郢,就是這次考試的主考官(“主試”)。對此,《唐史.白居易傳》是這麼寫的:

貞元十四年(注:或爲十六年),始以進士就試,禮部侍郎高郢擢升甲科,吏部判入等,授祕書省校書郎。

“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被今天的人熟悉是因爲《三字經》的普及。《三字經》的來歷雖衆說紛紜,但大多數後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作者爲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經史學者,字伯厚。而這句話最早應該出自《論語·陽貨》: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高郢助白居易進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

高郢同志出這道題目,跟今天許多高考論述題、公務員考試申論作文題類似,那就是:以最常見的名句或哲理爲題,讓考生思辨、發揮、說明。須知,最“淺顯”才最有意義,最淺顯才更易於考察能力。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家庭關係搞不好,其人格的卑污與硬傷必然使他要麼固步自封,要麼爲害一方;一個廚師,如果連青椒土豆絲都做不好,其廚藝基本功必然是浮躁的,難堪大用。

白居易同學的這篇應試作文,今天我把全文翻來一看,仍然令人眼前一亮,據說當年,這篇文章也是因爲開頭而吸睛:

“噫!下自人,上達君。德以慎立,而性由習分。習則生常,將俾夫善惡區別;慎之在始,必辨乎是非糾紛。”

應該說,這篇作文的開頭是很新穎別緻的,今天如果把這句話作爲申論題目,估計大多數會按照公考培訓班的八股套路去寫,也就是按“性相近,習相遠”的思路去發揮,這也沒錯,畢竟這是孔夫子的原話,但是,俗!俗不可耐!白居易同學就很有想法,他既秉承了“性相近,習相遠”的大義,但巧妙地對這句話進行了更具體、更精微、更創新的詮釋,也就是開宗明義的一句話:“德以慎立,而性由習分”,並在後面舉全文之力予以圍繞闡述。“性由習分”,這句話寫的多好。也就是說,他沒有照搬經書的原話並去照葫蘆畫瓢的寫作文,沒有就“性相近習相遠”去寫“性相近習相遠”,而是從更加具體、更加具有實踐意義、更加有利於馴化民衆治國理政的高度去闡述,如果再重複一遍,即:德以慎立,性由習分。

高郢助白居易進入仕途,白居易和高郢 第2張

高郢是一位剛正無私、有底線、有名望的知識分子、朝廷大臣,卓越的無產階級戰士。《舊唐書.高郢傳》記載:

“凡九歲,拜禮部侍郎。時應進士舉者,多務朋遊,馳逐聲名;每歲冬,州府薦送後,唯追奉宴集,罕肄其業。郢性剛正,尤嫉其風,既領職,拒絕請託,雖同列通熟,無敢言者。志在經藝,專考程試。凡掌貢部三歲,進幽獨,抑浮華,朋濫之風,翕然一變。”

從這篇記載,很能瞭解當時的社會仕宦風氣,可見,當時的選拔考試,“多務朋遊,馳逐聲名”,就是說考生爲了成功通過競爭激烈的中央級幹部公選考試,必須動用各種社會關係,交往、請託、舉薦,但是“郢性剛正,尤嫉其風”,他的做法極其簡單,沒有什麼花花繞子或者一大堆理論廢話,那就是:“既領職,拒絕請託”!

正因爲高郢主持考試的剛正無私,才發現、成就了白居易這個無權無勢無關係無背景的白衣少年,高郢也因爲個人的修養名望,最後“乃授尚書右僕射致仕”,即達到宰相高位。高郢爲人不僅狷介不屈,而且很謙遜,他擔任高官時已是年歲不小,於是反覆向朝廷請求致仕(退休),巧合的是,幾次來文均由擔任皇帝機要祕書的白居易撰稿回覆,其中《答高郢請致仕第二表》:

“卿有忠貞之節,立於險中;有清重之名,鎮於朝右。而能始終有道,進退有常,援禮引年,遺榮致政。人鮮知之,卿獨能行,不惟振起古風,亦足激揚時俗。於卿則確然難奪,在朕則情豈易忘,誠鑑乃懷,未允來表。”

這篇應用文刊載在《全唐文》第七部卷六百六十五之白居易(十),也收錄於《白居易全集》,可見系確鑿無疑由白居易擬稿成文。這篇珍貴的文章寫於什麼時間?不妨考證一下。根據《舊唐書.高郢傳》記載:“元和元年冬,復拜太常卿,尋除御史大夫。數月,轉兵部尚書。逾月,再表乞骸,不許”,因此,這篇文章應該成於元和二年,807年,這年秋,白居易從盩厔縣尉調充進士考官,十一月招入翰林院,正式擔任翰林學士,成爲皇帝身邊的機要祕書。唐中期,尤其唐德宗後,翰林學士日漸成爲皇帝最親近的顧問兼祕書官,經常值宿禁中,承命撰草任免將外、冊立太子、宣佈征伐或大赦等重要文告,有“內相”之稱,在翰林學士職務基礎上加“知制誥”銜者即等於暫代中書舍人,因之,充翰林學士者經中書舍人,往往即能升任宰相。

白居易通過皇帝的最高指示拒絕了高郢的退休請求,而且通過皇帝的金口玉言對高郢大大誇贊一番,今天的我們不清楚白居易在這件事上起到何種作用,但白居易通過皇帝,並且用的是“在朕則情豈易忘”這樣的高層級詞句,以此表達對高郢的感恩情誼,應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