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弘時未能登上帝位是因爲他缺乏政治野心嗎?

弘時未能登上帝位是因爲他缺乏政治野心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關於雍正帝的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時的評價,民間一直褒貶不一。大致聲音有兩種,一種是說他心胸狹窄,放蕩不羈,且胸無大志,不僅看不起出身卑賤的四弟弘曆,更有覬覦父皇的后妃之嫌。另一種說法則褒義成分更多,暗指雍正繼位初級,爲鞏固帝位,以嚴酷手段殘害宗室手足,弘時不忿,當面勸諫父皇,繼而遭到削爵賜死。如此說來,這位三阿哥倒頗具正義感,乃是因爲替幾位被囚禁迫害的皇叔鳴不平才遭致殺身之禍的,則不禁令後人油然生出幾分敬意。  

弘時未能登上帝位是因爲他缺乏政治野心嗎?

  圖片來源於網絡

遙想乾隆稱帝后,雖然開創了大清朝最後一個盛世局面,卻也因禁錮文人思想,大興文字獄,造成無數知識分子無端橫死的慘劇而被後人所詬病。那麼如果當初雍正帝一時改了主意,選擇的繼承人不是弘曆而是弘時,歷史又會如何演變呢?不難想象,以弘時的胸襟遠見和政治才華,文治武功的乾隆盛世是肯定不會出現了,更不會有珍貴的歷史典籍《四庫全書》,以及爲後人所津津樂道的乾隆六下江南的故事。有的只是一位資質平庸的帝王和他統治下的日漸走向衰亡的大清王朝,這樣的結局,豈非同樣令人扼腕?

只是歷史從來沒有假設,英年早逝的弘時最終遺憾地錯過了君臨天下的機會。然而仔細想想,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運,與其身處帝位卻終日戰戰兢兢,身心不得安寧,倒不如及早退出權利角逐,來世不再生在帝王之家。 

皇三子弘時

“你既同情逆賊,口出悖逆之言,心中沒有你的父親,那就索性往宗人府,去做允禩的兒子去吧!”說罷,雍正毅然決然地轉身,從此了斷了父子之情。  

弘時未能登上帝位是因爲他缺乏政治野心嗎?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天性率真的弘時至死也沒有明白,自己那番關於“兄友弟恭”的說辭,怎麼就觸怒了父親了呢?

作爲諸皇子中較爲年長的皇三子,弘時大概是唯一一位對康熙晚年九子奪嫡之宮廷慘劇印象深刻的皇子,不可能全然未察覺到父親雍正殘害手足,覬覦皇位的野心。然而年少單純的他依然本着血脈宗親的情感對父親不共戴天的政敵——允禩等幾位皇叔抱有一份同情與好感,這在歷經政治鬥爭的腥風血雨後,終於權柄在握,卻依舊戰戰兢兢的雍正看來,簡直是大逆不道的行爲!

或許沒有這番生死經歷的守成皇子永遠無法瞭解,自古政治鬥爭就是這樣你死我活、鮮血淋漓的肉體搏殺,來不得半點仁慈,即使是親兄弟亦不可論手足之情。換言之,如果當初在那場轟轟烈烈的宮廷政變中勝出的是允禩,或是先帝諸子中其他的任何一位,焉知他們不會對雍正趕盡殺絕。

莎士比亞曾說,戴着皇冠的頭顱永遠不得安寧,因爲黑暗中有太多覬覦王位的野心。這麼說來,雍正恨逐弘時,不管是一時氣憤還是出於更深層次的政治目的考量,都足以說明兒子心向政敵讓他這個身爲帝王的父親深感失望。至於弘時,儘管善良寬厚,然而一個合格的皇位繼承者,善於揣摩聖意,正確站隊則顯得更爲重要,弘時顯然不具備殺伐決斷的魄力和膽識,與皇位無緣,也是情理之中。 

弘時沒有繼位的真實原因

關於雍正皇三子愛新覺羅·弘時沒有繼承皇位的真實原因,民間一直有很多猜測,比較靠譜的說法是弘時缺乏政治野心,而後更在關鍵性的“站隊”問題上與父親發生重大分歧,繼而招致雍正的厭惡並將他驅逐賜死。也有傳聞,性格放任不羈的弘時在聰明才智上輸給了一向不受父皇重視的四弟弘曆,最終遺憾地與皇位失之交臂。  

弘時未能登上帝位是因爲他缺乏政治野心嗎?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爲雍正諸子中年長,且是唯一一位在雍正府邸長大成人的皇子,雍正起初絲毫不反感這個兒子,並且還對他寄予厚望,這從雍正爲其慎重擇師這一點上不難發現。雍正登基後,舉家入住紫禁城皇宮,仍許當時已成家立室的弘時同住宮中,共聚天倫,這都說明雍正與弘時的父子之情,在當時並沒有破裂。即使在漫長的相處過程中,雍正已然察覺弘時不具備君臨天下的才華膽識之時,也對其尚存一分栽培的苦心。

真正斷送了弘時大好前程的,是他在先帝康熙靈前所說的一番“大逆不道”的言論。

雍正五年的一天,在宗祠祭祀之時,弘時忽然以“先帝在天之靈,願目睹手足和睦,兄友弟恭”的說辭,爲被雍正囚禁於宗人府的允禩等幾位親王求情,話裏話外,直指父親不顧手足之情,迫害幾位皇叔,將令康熙魂魄不安云云。雍正聞言勃然大怒,隨即下詔以“言行放縱不謹”的罪名將弘時革除宗籍,而後賜死。由此可見,正是弘時的這些話令雍正清醒地認識到“才智不足,尚可教誨,然此子心懷異志,侍君不忠,對父不孝,則斷不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