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嘉佑,唐代詩人,字從一,歷史記載及生平簡介

李嘉佑,唐代詩人,字從一,歷史記載及生平簡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嘉佑,唐代詩人,字從一。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天寶七載(748)登進士第,授祕書省正字。李嘉祐,字從一(《新唐書藝文志》注云:別名從一。此從《唐才子傳》)趙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中(公元757年)前後在世。工詩,婉麗有齊、樑風,人擬爲吳均、何遜之敵。與嚴維、劉長卿、冷朝陽諸人友善。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擢進士第,授祕書正字。以罪謫南荒。未幾,有詔量移爲鄱陽宰,調江陰令。入爲中颱郎。上元中,出爲台州刺史。大曆中復爲袁州刺史。嘉佑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書籍記載

今錄民國《台州府志·名宦》卷九十六《李嘉祐傳》:

李嘉佑,唐代詩人,字從一,歷史記載及生平簡介

李嘉祐,字從一,趙州人,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進士。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爲台州刺史,有詩名,有集一卷刊於《郡齋》(原注:錄自《嘉定赤城志》)。又嘗中臺郎竇常贊之曰:“雅登郎位,靜鎮方州。”

李嘉佑任台州刺史時,李白在《送楊山人歸天台》一詩中曾提到他,稱“我家小阮賢”,又讚譽爲“詩人多見重”。高仲武《中興間氣集》推許爲“中興高流”,並特別稱讚其“野渡花爭發,春塘水亂流”(《送王牧吉州謁使君叔》)等詩句,譽爲“文章之冠冕”。其詩大多寫自然景物,以綺靡婉麗著稱,但也有一部分詩篇比較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的社會動亂,如“千家閉戶無砧杵,七夕無人望鬥牛”(《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書相問因以贈之時七夕》),“江燕初歸不見人”(《自蘇臺至望亭驛人家盡空》),以及“處處空籬落,江村不忍看;無人花色慘,多雨鳥聲寒”(《自常州還江陰途中作》)等,寫出戰亂後郡邑殘破景象,較有現實意義。

李嘉祐是中唐肅、代宗兩朝時期的才子,是繼鄭虔之後向台州傳播盛唐文化的第二位著名文人,位居刺史。《台州府志·名宦》鄭虔本傳與李嘉祐本傳緊連,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間隔時間約有半個世紀,卻未見第三個名宦立傳,看來是歷史選擇了他們。鄭、李二人命運多少也有些相似:同是才子;同處於肅宗即位,朝中排擠舊臣於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以“罪”貶出長安(原因雖各不同:鄭虔由著作郎嚴譴台州任司戶,李嘉祐由侍御史貶江西任鄱陽令);鄭虔開創一代文風,終於台州不久,李嘉祐來臺州任刺史,未歸朝而卒。

個人經歷

李嘉祐祖籍趙州,趙州今河北趙縣,趙郡李氏始於秦,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趙郡李氏出自秦司徒曇三子云牧齊爲趙相,始居趙郡。李嘉祐有詩《送竇拾遺赴朝因寄中書十七弟》,據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所考,這個“十七弟”即李紓,屬趙郡李氏南祖房,唐代宗大曆十年(公元775年)官中書舍人;紓兄縱,官員外郎、常州別駕。知三人爲從兄弟關係。李嘉祐還有送紓詩《送從弟歸河朔》(《全唐詩》卷二O六),詩中說:“故鄉那可到,令弟獨能歸”,稱“河朔”爲“歸”,喻河朔是其故鄉也。《新唐書·地理志》:趙郡屬河北道,傳統上屬河朔地區,故李嘉祐祖籍趙州無疑。原先有人說他是袁州人,是因其曾仕袁州刺史以官地而誤。李嘉祐又有《送族叔陽冰祗召赴都》詩,陽冰姓李,曾爲宣州當塗令。詹鍈先生《李白詩文系年》指出:“按(李)白於陽冰亦稱族從叔,應與嘉祐同輩,自不當以嘉祐爲侄。”

李嘉祐比鄭虔少30餘歲。其生卒年基本定爲: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約卒於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史家對其生年認識略同,卒年則不一,今筆者據《全唐文》卷四九三的權德輿《送鈕秀才謁信州陸員外(即陸長源)便赴舉序》:“故臨海守李君,予從父戶部,皆以文藝風騷爲師友。”按陸長源於唐德宗興元元年(公元784年)秋爲信州刺史;“從父戶部”即權德輿之叔權器,卒於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按德輿寫有權器祭文,存《全唐文》卷五O八),“臨海”即台州,“故臨海守李君”即台州刺史李嘉祐,推知李嘉祐必卒於權器之前,台州爲李嘉祐終官。

李嘉祐少年才華出衆,中進士第較早,登天寶七年(公元748年)楊譽榜進士,年僅26歲。仕途得意,任祕書省正字,曾奉使去揚州、饒州蒐集圖書,繼升補闕殿中侍御史、監察御史等職。肅宗至德、乾元間以“罪”謫鄱陽令,原因史無載,唯劉長卿詩《初貶南巴至鄱陽題李嘉祐江亭》中“稚子能吳語,新文怨楚辭。憐君不得意,川穀自逶迤。”推之,恐像屈原那樣爲“新文”招“怨”,實無辜。他放逐江西鄱陽令,前後四年,有詩“四年謫宦滯江城,未厭門前鄱水清。”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量移江陰令;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回朝任拾遺、司勳員外郎。唐代宗大曆六年(公元771年)出任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至大曆九年冬(公元774年)卸任,回至吳興、晉陵一帶,後定居蘇州。詩僧皎然上人有《七言奉酬李員外使君嘉祐蘇臺屏營居春首有懷》:“移家水巷貧依靜,種柳風窗欲佔春。”又有一首五言,也題“蘇臺有呈袁州李使君,”推知嘉祐在蘇州閒居非短日,且生活並不富裕,故有“貧依”兩字。李嘉祐何時赴任台州刺史?原有二說:一說上元二年(公元761年),見《嘉定赤城志》。一說大曆末、建中初(公元779—780年)。今採用後說,是據權德輿祭其叔權器一文(見上)。又考劉長卿大曆末至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尚在睦州司馬任上,寫有《送台州李使君兼題國清寺》詩(《劉隨州詩集》卷九),其“露冕新承明主恩”句,指明李嘉祐是由閒居蘇州起用台州刺史的;而題目“國清寺”爲天台山名寺,人人皆知,接着有“晴江洲渚帶春草,古寺杉鬆深暮猿”句,說嘉祐是春天時節,赴臺州任的那時唐王朝正處代宗與德宗皇位交接之時((代宗卒於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五月)),德宗起用了代宗時一些被貶謫的官吏,因此不久劉長卿也由睦州司馬升爲隨州刺史。

隋唐以後,人們稱中央機構尚書省六部諸曹司郎中、員外郎爲郎官。唐人頗重視郎官人選,認爲郎官乃清要之職,與翰林一樣,視爲內相。據說那時員外郎比郎中更顯得有聲價,嘉祐少年得志,在朝曾任御史,拾遺、司勳員外郎等清要之職,在外又歷任袁州、台州刺史,故時人讚譽他“雅登郎位,靜鎮方州。”清勞格《唐郎官石柱題名考》錄有其名。

安史之亂後的中唐,由於統治階級的戰亂和剝削掠奪,曾經繁華富裕的江南地區變成一片淒涼荒敗的殘破景象。在當時一些詩人中,如劉長卿、皇甫冉、嚴維等都可以找到某些詩句,但李嘉祐在這數年中,則比其他人寫得更多些、更真切些,這一點,是一向爲治學者所忽略的。

嘉祐晚年,仕途遭受挫折之後,好禪理喜結僧侶。如他寫的《登郡北佛龕》五言詩,用詞精煉,描寫了登北固山頂,遙望巾山的情景:“石壁江城後,籃輿晚踅登。古龕千塔佛,秋樹一山僧。清磬和虛籟,香泉吐暗藤。願將身灑掃,求官復作能。”應該說,嘉祐在臺州刺史任上,對郡城的名勝風景是熟知和有感情的。中唐時江東詩僧有8大名僧,稱爲方外工文者,李嘉祐等詩人與他們酬唱甚密,如靈一,靈澈,皎然等名詩僧。有興趣讀者可翻閱細讀《唐才子傳》。

據上述有兩點需再一次明確:

一、李嘉祐任台州刺史具體時段似可定在大曆十四年(公元779年)至建中元年(公元780年),約卒於公元781年,比較符合史料記載。據《嘉定赤城志·職官表》載:大曆十一、十二年有四個任職官名:韋倫、韋方憲、韋宥、郭慶;大曆十三年有一人:刺史王光胄。大曆十四年至建中一年,則未明。李嘉祐似可補缺。

二、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前後,《嘉定赤城志中》台州刺史空白,僅記鄭虔任司戶參軍,時李嘉祐在江陰令任上!

李嘉祐終官臨海,與他交往密切的二個詩僧,靈澈和皎然均比他遲卒23年至34年左右。他們留世的《詩集》,可能爲臨海北宋時在北固山上建造“嘉祐寺”帶來某種因果影響?!這是筆者一點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