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吊死煤山後到底真實的太子死於何人之手?

崇禎吊死煤山後到底真實的太子死於何人之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軍隊直逼紫禁城,形勢萬分危急,皇宮內一片混亂。陷於絕境的思宗,令太子、定王、永王出逃,以期來日再興復明朝。從此,這幾位皇子逃往何處,是死是活,成爲當時一大疑案。稍後,在南明和清初又接連發生了幾起“僞太子案”,使得此案愈發變得撲朔迷離。

太子下落的傳聞真僞難辨

思宗共有七個兒子,到甲申之變時,太子十六歲、皇三子定王十二歲、皇四子永王十歲,其他皇子都已早逝。遵照思宗的旨意,太子、定王、永王分別前去投奔成國公、嘉定侯、田皇親:由於時間倉促,太子來不及到成國公府,隱藏於民間。永王、定王則一起到了嘉定侯府。

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進入北京,下令搜尋皇太子及二王。二十日清晨,思宗的岳父嘉定侯周奎把永、定二王交出。據說,太子也被李自成的軍隊搜獲,並且太子與李自成之間還有一段對話。太子挺立不屈,鎮定自若,問李自成:“爲何不殺了我?”李自成說:“你無罪,我豈能妄殺!”太子道:“既然如此,那麼請聽我言:一,不可擾我祖宗陵寢;二,速葬我父皇母后;三,不可妄殺我百姓。”

四月十三日,李自成東征吳三桂時,太子曾被封爲宋王,定王、永王也隨軍前往。

崇禎吊死煤山後到底真實的太子死於何人之手?

網絡配圖

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後,太子、定王、永王的下落誰都不清楚,或說曾被吳三桂奪去,或說定王已在城南遇害。清軍入京後,也未見到太子及二王。明末清初諸多史料中也記載不一,甚至在《明史》中,也只是記載:“賊挾太子西逃,不知所終。”不得不承認有關太子下落的傳聞實在是真僞難辨。

思宗死後,太子及二王的下落,關係着明朝國祚的延續,成爲明朝遺老遺少關注的焦點,以至於南明、清政權都視爲棘手的問題。對於反清復明的志士來說,也不失爲一面好的旗幟。因此,稍後的北京、南京都曾出現過太子,民間也流傳着太子出家爲僧的故事,有關太子的真僞就成了明末清初的一個大議題。

“燙手的山芋”:

多爾袞將北京“太子”殺害於獄中

崇禎十七年(1644)十一月的一天夜裏,一個貌似太子的男子,在常侍太監陪同下,來到嘉定侯周奎府中。周奎佯裝不識,讓他的侄子周鐸喊長平公主前來相識。長平公主一見,兩人就抱頭痛哭。長平公主與太子均是周皇后所生,周奎爲其外祖父。甲申之變時,氣急敗壞的思宗親手揮刀砍傷女兒長平公主後,公主便一直在周府中養傷。長平公主爲太子的親姐姐,不可能認錯,可見太子不是假冒的。

於是,周奎舉家向太子行君臣之禮。禮畢後,周奎詢問太子連日來的經歷。太子說:“城陷當天,我一個人藏在東廠門外。一天夜裏,又潛至東華門,投奔到一家豆腐店中。店小二收留了我,讓我換了衣服,在竈前燒火。唯恐敗露,待了五日,將我潛送至崇文門外的尼庵中,說我貧困無處可去,尼僧不曾懷疑,遂留我居住了半月。常侍(太監)偶然來見尼僧,發現了我,覺得這也不是久留之地,於是將我帶回,藏在密室,所以至今得以無恙。聽說公主在此,特前來相見。”說罷,與公主哭別而去。

幾天後又來,公主送他一件錦袍,告誡他:“(你)每次前來,皇親上下都以禮相待,外面肯定會生疑,今日出去了,千萬不要再來了。”十九日,太子又來周府,周奎暫留他住下。

二十二日,周奎與侄子周鐸商量:太子不可久留,否則必將受牽連,不如讓他逃走。於是要求太子自稱姓劉,扮成書生,否則就將他送往官府。當晚,周奎便命家人把太子逐出門外。太子一出去,就被京城巡邏的清兵以“犯夜”罪逮捕,送交給刑部,草草審理後,斷爲假冒太子,押入獄中。  對於這個“燙手的山芋”,清廷確實很爲難,無論是殺是留都很麻煩。若是留他,前明的忠臣義士就會打着他的旗號前赴後繼反清;若是殺了他,清朝精心炮製出來的“爲爾雪君父之仇”的幌子就會不攻自破。

清朝攝政王多爾袞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十二月初十,他出來表態了:我自有安排,你們又何必苦苦相爭?太子真僞都無妨,如果真是太子,當以禮相待,封爲王爵;如果是假冒的,則嚴懲不貸。然後宣佈:太子繼續押於監獄。

崇禎吊死煤山後到底真實的太子死於何人之手? 第2張

網絡配圖

結果,凡是爭言太子爲真的官員,如刑部主事錢鳳覽、御史趙開心等都處以死刑。可見他所謂的“優以王爵”,只不過是冠冕堂皇的幌子罷了,清廷絕不願意真太子的出現與繼續存在。後來由於廷臣的一再請求,趙開心得以免於死刑,錢鳳覽斬首改爲絞刑。第二年四月初十,清朝公開榜示天下,斷定太子是假的,同時卻祕密將太子殺害於獄中。

這件事情的始末,詳細記載於明末遺老錢士馨編的《甲申傳信錄》,與《明史》中李自成封太子爲宋王的情節有所出入。當然這也只是關於崇禎皇太子傳聞的一種說法,太子究竟死了沒有,依然是個謎。而且,稍後南京又出現了一個“太子”。

大敵當前:  南明朝廷因“太子”真僞的爭議導致內訌

清朝入主北京後,馬士英擁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了南明小朝廷。雖然福王政權自稱是繼承明朝的正統,但是對於崇禎太子,他們和清廷一樣,也仍然認爲是“一個燙手的山芋”。皇太子一出現,福王的地位勢必會受到威脅,這當然是他們不願見到的。因而福王即帝位後,爲安撫人心,口口聲聲稱要恭迎大行皇帝梓宮及皇太子,但也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根本沒采取任何措施。

不久,福王政權就傳出皇太子、定王、永王都遇害的消息,並且在大學士馬士英的一手策劃下,將大行皇帝追諡號爲烈皇帝、廟號爲思宗,接着趕緊追諡太子爲獻愍,永王爲悼、定王爲哀,弄得有模有樣,似乎太子真的亡了。

然而當時的遺民並不相信皇太子真的已死,人們仍在期待太子有朝一日突然復出。在這種背景下,關於皇太子的傳說愈加變得撲朔迷離,較爲流傳的一種說法,大致如下。

吳三桂從李自成手中奪走太子後,曾經曉諭臣民,不久即將奉太子入京即位。但由於清朝不準吳三桂進京,他便在途中放了太子。太子被人引導進入皇姑寺,然後與太監高起潛一起逃往天津,浮海南下,前往揚州。

高起潛打聽到南明並不歡迎太子,不知所措。爲了避免禍事纏身,欲加害太子。他的侄子高夢箕(原任鴻臚寺少卿)認爲不妥,於是便帶着太子渡江,輾轉來到蘇州、杭州。一路顛簸勞累,在元宵節觀燈時,看到四處歡慶的場面,想着自己身在異鄉。不禁浩然長嘆,不小心被路人發現。高夢箕害怕此事會連累自己,立即趕往南京向馬士英告密。於是馬士英派太監李繼周前往迎接太子。

崇禎吊死煤山後到底真實的太子死於何人之手? 第3張

網絡配圖

順治二年(1645)三月初一,皇太子被接回了南京,福王先派人把太子安置到興善寺暫住,並派兩名太監去見太子,以辨認真僞。結果,兩個太監一見太子,就抱頭痛哭,見天寒地凍,太子衣裳單薄,便急忙脫下衣服給太子穿上。福王得知後,大怒,說:“真假未辨,如何能這樣?即使太子是真,讓位與否,還要看我願不願意,這廝竟敢如此!”接着,福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處死了兩名太監,賜死李繼周,企圖殺人滅口,掩蓋事實真相。  然而南京城內的官員們聽說太子已到,無不歡欣鼓舞,紛紛前來拜訪,向太子遞送名片的人絡繹不絕。當時,南京市民都傳聞弘光朝廷欲絕先帝血脈。他們對於馬士英把持弘光朝廷非常不滿,普遍加以抵制,馬士英以爲太子是假的,輿論越以爲是真的。因此,到最後,弘光政權雖然不承認太子的真實性,卻也不敢加害太子。

南明混亂的局勢,使得對馬士英早已不滿的寧南侯左良玉,乘機大做文章,責問:“滿朝文武大臣只知道逢迎君主,不顧大體,流賊李自成尚且能對太子禮遇,不敢加害,爲何一家人反倒視爲仇敵了呢?明明知道窮究下去無用,爲什麼非要輾轉追問,加以株連,使得普天同怨呢?皇上聽信少數人的言論,只與二三奸臣守天下,決無此道理。”於是左良玉在發佈了一通聲討宣言後,便以此爲藉口,打着“清君側”的旗號發兵東下,聲稱是奉了太子的密詔帶領隊伍來救援的。

大敵當前,南明小朝廷卻因爲太子真僞的爭議導致內訌,事態愈發不可收拾。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