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玄宗李隆基如何開創他的帝王之路?

揭祕:唐玄宗李隆基如何開創他的帝王之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便是在玄武門之變之後百年,李世民的孫子在位期間,有鑑於前車之鑑,同樣一個皇室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實現儲位和皇位平穩交接,進而開創了大唐史上最強大的盛世。主角便是唐睿宗李旦、唐讓帝李憲、唐玄宗李隆基這父子三人。公元710年,唐中宗李顯去世不久,臨淄王李隆基和鎮國太平公主聯手,聯合禁軍萬騎中的心腹發動唐隆政變,殺韋后、安樂公主,不久又廢中宗之子少帝李重茂,擁立其父相王李旦復位,是爲唐睿宗。中宗之子譙王李重福不滿起兵,亦被殺。寧王李成器是睿宗李旦的嫡長子,而且在李旦第一次繼位時,曾是名正言順冊立的皇太子。而李隆基只是李旦的庶三子。但因爲李隆基在推翻韋后的唐隆政變大有功,所以李成器主動讓位,拒絕太平公主的慫恿,要求立李隆基爲太子。睿宗李旦本人,可絕不是許多影視劇裏塑造的那個聽任兒子和妹妹擺佈的唯唯諾諾老好人,而是之前當過6年天子、8年皇嗣,曾經在十多年都是李唐王朝大臣效忠的第一旗幟。

武則天在終於放棄以周代唐的鼎革企圖,決定將皇位還給兒子後,之所以要大費周章把被流放了十四年的李顯找回來代替李旦,可不是多此一舉,而就是因爲李顯此時實力相比李旦極單薄,更方便控制。李旦的安國相王府和太平公主集團的鎮國太平府,皆在擁立唐中宗的神龍政變中出力甚多,勢力發展甚大。所以中宗時期,韋后和武三思的武韋集團也一直並不敢對此二者輕舉妄動,三方保持微妙的平衡。李旦先後讓皇嗣之位於皇兄李顯,推辭太尉、宰相、皇太弟等厚賞,反而令他以寬厚恭謹之名譽於朝野。因此在中宗死後,近乎是衆望所歸的繼位人選。而此時的李隆基尚算不上心腹衆多,黨羽已成。相王府諸人本來就是一條線上的螞蚱,李隆基只是策動政變時必要時可以作爲棄子的派出去的代表,代表的是李旦的意志。他能在禁衛軍萬騎中籠絡到一批心腹,首先也是因爲他是李旦之子這個身份。而他在政變中的功績亦遠難比當年李世民南征北戰的開國功勳。剛剛投效他的那些禁軍頭目去和人才濟濟的天策府相比,更不能同日而語。

因此議立太子之位時,李成器的主動退讓和李旦的默許,與其說是因爲忌憚此時李隆基的實力,不如說更看重的就是李隆基在政變中顯示出的能力和殺伐決斷。畢竟當時真正朝野勢力甚大的,是接收了武氏、韋氏殘餘力量的太平公主集團。(根據最新出土上官婉兒墓誌銘,李隆基趁亂殺上官婉兒造成既成事實,就是爲斬太平一臂。)而這個集團先天缺陷也就在於朝野都厭倦了幾十年女主亂政及其濫封的斜封官,朝臣們不願支持。所以若名正言順的嫡長子、前太子李成器不肯相讓儲位,投向太平公主,給她正統名義,與之合作換一個太子和未來皇帝地位,以當時李隆基的根基是很難抗衡的。畢竟朝臣宰相們都是讀聖賢書的儒家士大夫代表,不能名正言順地捨棄嫡長而支持一個庶三子。這新一輪的兄弟霓牆,更會讓剛剛坐上皇帝寶座的李旦一系元氣大傷。

揭祕:唐玄宗李隆基如何開創他的帝王之路?

短短几年前,譙王李重福、太子李重俊、安樂公主的互相爭鬥,反令中宗李顯一系死傷殆盡,徹底退出政治舞臺,不就是觸目驚心的前車之鑑麼?在這種情況下,李成器面對皇位誘惑,竟能做出明智抉擇,力主立李隆基爲太子,是值得稱道的真正爲整個李唐王朝與皇族利益着想的大智慧。李旦雖在起始幾年,在李隆基的東宮和太平公主府之前玩平衡,讓他們彼此牽制限制,保證自己最終仲裁者的地位。但很快亦能以國事和大局爲重,主動讓出皇位。因此他們都得到了李隆基的真心敬重。父子、兄弟一生感情甚篤。之後李隆基處理太平公主集團的時候,他已經是天子,是皇帝,得到了李旦讓出的勢力,以及朝官集團的全力支持了,那時對付太平公主及其幾個面首倖臣自然是舉重若輕、手到擒來。 開元年間,李隆基與衆多兄弟骨肉同樂,友悌無間,同享太平盛世繁華美景,更是其樂融融。【玄宗時登樓,聞諸王音樂之聲,鹹召登樓同榻宴謔,或便幸其第,賜金分帛,厚其歡賞。諸王每日於側門朝見,歸宅之後,即奏樂縱飲,擊球鬥雞,或近郊從禽,或別墅追賞,不絕於歲月矣。遊踐之所,中使相望,以爲天子友悌,近古無比,故人無間然。】

而李成器(後改名李憲)所受恩禮更是非常。李憲感染疾病臥牀時,李隆基賜下的醫藥和珍膳,接連不絕於路,經僧人崇一治療好轉後,李隆基特賜五品官以上方可佩戴的緋袍魚袋以賞其功。每年生日李憲生日,李隆基必親至寧王府同樂,長年累月贈送奇珍美酒。四方進獻皇帝佳餚,但覺可口,便立刻轉賜寧王府。以至於李憲寫下的謝恩奏表,每年多達數百頁。李憲病逝時享年六十三歲,比他年輕六歲的李隆基聞訊,號啕痛哭,特旨追封長兄爲“讓皇帝”,毫不避忌談及李憲當年主動推讓太子位,否則自己豈能順利登基的恩情。又追封寧王妃稱皇后,其陵墓稱帝陵,以皇帝之禮發喪,成爲兄友弟悌,全始全終的一段佳話。

【憲寢疾,上令中使送醫藥及珍膳,相望於路,僧崇一療憲稍瘳,上大悅,特賜緋袍魚袋,以賞異崇一。時申王等皆先薨,唯憲獨在,上尤加恩貸。每年至憲生日,必幸其宅,移時宴樂。居常無日不賜酒酪及異饌等,尚食總監及四方有所進獻,食之稍甘,即皆分以賜之。憲嘗奏請年終錄付史館,每年至數百紙。】

【惟王朕之元昆,合升上嗣,以朕奉先朝之睿略,定宗社之阽危,推而不居,請予主鬯,又承慈旨,焉敢固違。不然者,則宸極之尊,豈歸於薄德。茂行若此,易名是憑,自非大號,孰副休烈。按諡法推功尚善曰“讓”,德性寬柔曰“讓”,敬追諡曰讓皇帝,宜令所司擇日備禮冊命。】

揭祕:唐玄宗李隆基如何開創他的帝王之路? 第2張

由此亦聯想到百年前的玄武門之事。李世民和李建成是同母兄弟,親厚本應超過李隆基與李成器;李世民是嫡次子,名分上也強於李隆基;李世民對李家化家爲國、李唐王朝定鼎的貢獻功績,在歷朝開國功臣中,大概只有韓信對漢朝的功勞可比,更是十個百個李隆基也不能及的。如果李淵有李旦的智慧與決斷,如果李建成有李成憲的睿智,武德年間的一切紛爭還會是問題麼?李淵本就是李建成居於儲位的最大倚仗,若他肯支持李世民而示意李建成退讓,又何至於落得開國之君被逼退位的下場?何況李淵其人原本就對二子並無偏愛,李建成歸根結底也只是制衡勢力已成的天策府的一個棋子,李淵原有足夠能力讓長子退讓。是以歸根結底,李淵還是權欲做祟,沒有劉邦一見呂后惠帝羽翼已成,便果斷捨棄寵姬愛子的大智慧,所以唐高祖的歷史評價,自然也就一向在漢高祖之下了。李建成若肯主動讓位,身後哀榮子孫富貴難道會低於李成器麼?又何至於落得諸子被斬盡殺絕,自己被栽上謀反罪名的下場?誠然,李旦和李成器的選擇,亦極可能是因玄武門之變的以史爲鑑。而能夠以史爲鑑,本身就是智者了。

劉邦難道真不知道,自己死後,最心愛的女人和兒子必然死路一條麼? 曹操難道真不知道,曹丕繼位後,曹植肯定沒好下場麼?李世民難道真不知道,他自己死後,長孫無忌又會怎麼對待“地親望高,中外所向,英果類我”的李恪麼?即使大英雄大豪傑,涉及社稷之重,亦皆有不得已之事:宮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間作讓皇?「能以位讓,爲吳太伯,存則用成其節,歿則當表其賢,非常之稱,旌德斯在。」如吳太伯這樣智慧,被歷朝歷代皆稱頌爲聖賢,不是沒有道理的啊。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