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審知是如何創立閩國政權的?王審知在位期間有哪些事蹟

王審知是如何創立閩國政權的?王審知在位期間有哪些事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琅琊王氏歷史名人——王審知

王審知是如何創立閩國政權的?王審知在位期間有哪些事蹟

王審知(862—925年),字信通,又字祥卿,王潮、王審邽之弟。唐鹹通三年九月生於光州固始縣。系東晉名相王導第十七世孫,武則天宰相王方慶第六世孫。史載,王審知身長七尺六寸,面色紫潤,方口高鼻,從軍後常騎白馬,軍中號稱“白馬三郎”。王審知勇略兼備。唐景福元年(892年)二月,王審知奉大哥王潮之命,與族兄王彥復一起,指揮部隊攻打範暉所據的福州城,經一年餘苦戰,終克榕城,確立了王氏統治全閩的局面。景福二年九月,王審知被授以福建觀察副使,協助大哥王潮掌管軍政。王潮病,命其權知軍府事。及王潮歿,審知便請二哥王審邽從泉州刺史任上來福州主政。審邽以審知治閩有功,堅辭不受。無奈,王審知“乃自稱福建留後,表於朝。”光化元年(898年)三月,唐授審知爲福州威武軍留後,兼檢校刑部尚書。同年十月,唐授王審知爲金紫光祿大夫、右僕射、威武軍節度使。光化三年(900年)二月,唐加授其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右僕射,俄改光祿大夫,檢教司空,特進檢校司徒。天覆年間(901—904年),唐昭宗在鳳翔爲王審知御賜《朱昭》,授予其“自三品皆得承製除授”的特權。天佑元年(904年)四月,唐遣左拾遺翁承贊爲冊史,加王審知爲檢校太保,封琅邪王,食邑四千戶,食實封一百戶。後梁開平三年(909年)四月,後梁太祖朱溫加王審知爲中書令、福州大都督、長史,繼而於翌年進封王審知爲閩王。

王審知自公元885年隨兄進入福建,至其去世,在閩共歷39年,其中在榕32年,主政全閩達29年。王審知作爲五代十國之一的閩國的開創者,繼承兄之未竟事業,蓽路藍縷,艱辛創業,發展經濟,弘揚文化,內興邦國,外安睦鄰,爲閩國的繁榮發展立下了顯赫功績。爲此,《舊五代史》對其作了如下評價:“審知起自隴畝,以至富貴,每以節儉自處,選任良吏,省刑惜費,輕徭薄斂,爲民休息,三十年間,一境晏然。”

王審知是如何創立閩國政權的?王審知在位期間有哪些事蹟 第2張

五代前,福建地處東南闢壤,人才匱乏。王審知主政後,“懷尊賢之志,宏愛客之道”,利用中原戰亂、士民流亡的機會,從內地廣聚人才,使之爲振興閩地服務。一時間,“四方名士,萬里鹹來”。在這批避亂閩地的中原士大夫中,有唐朝宰相王摶之子王□ ,唐朝宰相楊涉從弟楊沂,唐乾寧知名進士徐寅等,“皆依審知仕宦”。他們向王審知諫言介紹唐朝的典章制度和職宦制度,爲構建五代王閩政權的上層建築、傳播中原文化,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此外,王審知還從當年隨其兄弟三人一同入閩的諸公中,選了一批治國人才,委任他們爲地方長官,如顏仁鬱、鄒勇夫、張睦、詹敦仁、鄒馨、袁昭、鄧琚等,後均成爲當地政治、經濟的決策者,他們帶領入閩的移民,開發墾植,造福一方。據史料統計,中原士民隨三王入閩者計有萬餘人,有72姓之多。鄭成功、施琅、林則徐等,均系當年隨三王入閩者的後裔。更爲難能可貴者,王審知不僅重用中原籍的人才,對福建本籍的人才亦大膽提拔,委以重任。如翁承贊歸閩後被王審知舉爲相輔,陳嶠被委任大從事,黃滔被委任節度推官,等等。王審知這種舉纔不避親疏、勿論鄉黨的寬闊胸襟,贏得了廣大有識之士的由衷佩服與擁戴,黃滔曾感慨道:“閩人任閩中機要人員,自審知始。”翁承贊等人不辱使命,竭力爲閩王效力,如興辦四門之學之舉,即是由他倡議,得到王審知採納的。此舉既行,便爲閩國培養了大批人才。

王審知兄弟出身農家,飽經戰亂,深知民間疾苦。執政之後,即以恢復發展經濟爲其施政綱領,着意安定民生,造福於民。王審知深知農業乃立國之本,爲了發展農業,在山區,他鼓勵農民開荒壘梯田,使“草萊盡闢”;在沿海,則圍墾造田,使福建的耕地面積得到較大的增加。減輕農民的賦稅,是發展農業的重要一環。爲此,王審知決定:凡耕種公田,其稅“什一”,“斂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由於減輕了農民負擔,從而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出現了“夜半呼兒趨曉耕”的勤於農事的現象。爲了發展生產,王審知還派兵造堤營田,在各地興修水利。如在福州疏浚西湖40裏,溉田無數。此外,長樂、福清的海堤,連江東湖和晉江六裏坡,南安自家陂與九溪十八壩等,均系當時建造的著名水利設施。經過十數年的努力,福建民衆“安土樂業,川源浸灌,田疇膏沃,無凶年之憂”。在發展農業的同時,王審知還設“百工院”,引進中原地區先進的手工業技術,在閩地加以推廣。當時,泉州的絲綢紡織,德化和泉州碗窯的陶瓷,安溪、建州的茶葉,福州、安溪的鍊鐵,尚卿的冶銀,寧化的鑄鉛等,均已成爲特產,除自用外,還作爲重要的出口商品與貢品。

王審知是如何創立閩國政權的?王審知在位期間有哪些事蹟 第3張

福建瀕臨東海、南海,適於海運。早在唐中後期,福州、泉州兩大港口就已通商國內外。王審知利用福建的這一優勢,進一步開拓港口,發展對外貿易。他命張睦領榷商務,制定合理的商貿政策,管理商貿往來事宜,“招徠蠻夷商賈,斂不加暴,而國用日以富饒。”除充分發掘福、泉兩大港口的吞吐潛力外,王審知還指揮工匠開山炸石,在黃歧半島開闢對外貿易,新建了甘棠港。王審知的這一開放式的重商思想與大膽的對外貿易舉措,是對我國古代傳統的“農桑爲本,商爲末”的經濟思想的突破,使其成爲構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者與奠基人。當時,福建的海運,內可達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外可達日本、新羅、占城、三佛齊和東南亞各國。先將福建的茶葉、陶瓷、銅鐵、紡織品、紙張等土特產運往海外,又將海外的象牙、沉香、犀角、珍珠、玳瑁、玻璃等貨物運回國內,使福建外貿從過去的轉口貿易一躍成爲當地經濟發展的重心。後來,泉州港成爲聞名世界的東方大港。至宋代,此港江面上每日至少要聚有15萬艘船隻,此一繁忙的海上航運盛況,均與王審知當年開闢的海上絲綢之路有直接的關係。

福州舊有冶城,建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晉太康三年(282年),郡守嚴高又擴建爲“子城”。至唐僖宗中和時(881—884年),福建觀察使鄭鎰曾拓展“子城”的東南隅,但仍覺狹窄,不便於福州的發展。唐天覆元年(901年),王審知下令在“子城”外再擴建“羅城”,共設8個大門、9個便門、3個水門,周圍26裏計4800丈。樑開平二年(908年),王審知在“羅城”的基礎上,又築南北“夾城”,“謂之南北城,合大城而爲三”。“夾城”築成後,使福州的舊城面積擴大了7倍多。這一利國利民的城建工程,深受官民讚許。在翁承贊撰的《王審知墓誌銘》中,對此作了這樣評價:“示久安之基址,廓永逸之籌謀。創築重城,繞廓四十餘里,露屋雲橫,敵樓高峙。保軍民之樂業,鎮閩越之江山。”在築城的同時,王審知爲使福州城“水陸無滯”,還對福州的江流、溝洫進行了整治和改造,使福州的水上交通日趨便利。

王審知熟知“學校之設,是爲教化之源”。鑑於當時八閩荒服初闢,民多目不識丁,文教落後於中原地區的狀況,他在主政福建後,即在各地廣設學校,培養人才,使教育從門閥子弟專有變爲民間共有。當時,閩國境內州有州學,縣有縣學,鄉有私學,並實行免費招收學童入學。學生不收學費,這在當時爲世間所僅有。樑龍德元年(921年),王審知接受諫議大夫翁承讚的倡議,於福州城南興賢裏置“四門學”,進一步提升辦學的層次,使之成爲當時的高等學府。後又在九仙山(今于山)創辦“鰲峯書院”,以吳勖爲大教授,選拔獎掖優秀學子。王審知還親臨閱卷,論才授職,銓敘任官。一時,學習之風大盛,使福建“自成洙泗之鄉”。

在創辦發展學校教育的同時,王審知還注重成人教育。針對農民文化水平不高的現狀,他採納翁承讚的建議,注意採集民謠民歌,利用文藝形式作爲開導民風的工具,使民衆得以瞭解政府的施政綱領。此外,他還讓分管農業的顏仁鬱自編了“歸田倡農”的歌謠教材,教農民歌唱。採取這一寓教於樂的形式教育農民,實屬一大創造。

王審知是如何創立閩國政權的?王審知在位期間有哪些事蹟 第4張

唐末五代,社會動盪,十國爭雄。置身於亂世的王審知審時度勢,確立了韜光養晦、保境安民的基本方略。對內,他平息動亂,整頓吏治,穩定政局,加固城防,以求社會安定祥和。對外,則奉中原政權唐、後梁爲正朔,對其始終稱臣納貢,憑藉唐、後梁的聲威,使鄰國找不到興兵犯境的口實。如當時吳國對閩的威脅最大,時懷兼併閩國的野心,但礙於王審知依附於後梁,便不敢輕舉妄動,只對閩國搞些小規模的滋釁。因有後樑的有力保護,即使王審知怒斬了吳國派來閩國尋釁的使者李知遠,吳國亦未敢對閩大興干戈。因此,當有人勸其稱帝時,王審知堅定地說:“我寧爲開門節度使,不作閉門天子。”爲了與鄰國和睦相處,王審知還於貞明二年(916年)把自己的三女兒琅邪郡君嫁給吳越王錢鏐的兒子錢傳珦爲妻。次年,王審知又命次子王延鈞迎娶南漢主劉隱的女兒清遠公主爲妻。這一政治姻親的形成,強化了與鄰邦的友好關係,消除了禍端,保證了閩國的安寧。史稱“三十年間,一境晏然”。

王審知出身平民之家,深知創業艱難。爲王之後,仍能勤劬爲政,廉潔自律。史載, 王審知“常躡麻履,府舍鄙陋,未嘗營葺。”他“爲人儉約,常衣袖絝敗,乃取酒庫酢袋而補之”。有一次,出使南方的一位官員回來後獻給他一個珍玩玻璃瓶,王審知審視沉思良久,遂擲瓶於地,對左右說:“好奇尚異,乃奢侈之本。今沮之,俾後代無爲漸也。”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十二日,王審知病逝於福州,享年64歲。諡曰忠懿王。廟號太祖。七終而後,奉安於閩縣靈岫鳳池山。出葬之日,舉國慟號,送葬官民,洶山涌海。七年之後,移葬於福州北部蓮花山南麓。後人爲了紀念其偉績,將王審知故宅改爲“忠懿王廟”。唐禮部侍郎於兢爲其撰德政碑(系王審知生前所撰),宋福州刺史錢昱撰“忠懿王碑”。此二碑,一通豎於門外,一通立於門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