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當官爲民請命,做事曾惹非議——山西籍詩人元好問的詩酒人生

當官爲民請命,做事曾惹非議——山西籍詩人元好問的詩酒人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動人心魄的發問,至今令多少人難忘。寫下這優美詩句的,就是金末元初時的山西籍大詩人元好問。不過與“風流才子多春思”不同,寫下如此動人詩句的元好問,卻沒有一件纏綿悱惻的風流韻事傳世。他一生戀愛的對象就是詩詞、史學。雖然生在金末元初朝代更替的亂世,他卻深懷強烈的使命感,爲後世留下了豐厚的文化遺產,成爲“詩文史學,萃於一身”的“一代宗匠”。

邁不過科舉的門檻

元好問是北魏拓跋氏後裔,魏孝文帝南遷洛陽時,改姓元。元好問的先祖中,最有名的就是唐代詩人元結。他的父親元德明同樣詩才過人,可惜屢試不中,心灰意冷之下便寄情山水間,以詩酒自娛。元好問在 7個月大時,就被過繼給了叔父元格。

當官爲民請命,做事曾惹非議——山西籍詩人元好問的詩酒人生

4歲時,元好問開始讀書,7歲時就能寫詩了。太原名家王湯臣見過他之後,驚呼爲神童。14歲時,元好問拜陵川大儒郝天挺爲師。拜師第二年,他曾在陵川西溪參加一個宴會,即席賦五言詩,引起轟動,有人描述說“當時膝上王文度,五字詩成衆口傳”,將他與東晉名士王坦之相比。他的哥哥元好古對弟弟在五言詩方面的造詣佩服得五體投地,曾寫詩道:“鶯藏深樹只聞聲,不著詩家畫不成。慚愧阿兄無好語,五言城下把降旌。”

金章宗泰和五年 (1205年),16歲的元好問赴幷州(今山西太原)參加科舉考試,途中,他遇到一個捕雁者。捕雁者說他設網捕得一隻大雁,殺死了它,另一隻脫網而逃,但它見同伴死去,並不飛走,而是在上空盤旋悲鳴,後來竟然投地而死。元好問爲之感動,便買下這兩隻雁,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作爲記號,稱爲“雁丘”,並寫下了他一生最有名的一首詞,《摸魚兒·雁丘詞》(又作《邁陂塘·雁丘詞》),其中寫道:“問世間,情爲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18歲時,元好問娶了張氏爲妻。妻子也出身於書香門第,溫柔賢惠。他雖然喜歡飲酒賦詩,卻從不光顧秦樓楚館,婚後沒有鬧出任何緋聞和八卦。

元好問的才情出衆,但卻無法邁過科舉的門檻,第一次應試,他鎩羽而歸。老師郝天挺安慰他說:“我正好不想讓你去當舉子呢,區區一個考試,不足道也。”這位老先生素來主張教育不以科舉爲目標,所以元好問的落第也不奇怪。20歲時,元好問寫下了《箕山》《琴臺》等詩,當時的文壇盟主、時任禮部尚書的趙秉文看後極爲欣賞,誇讚說“少陵 (杜甫,字少陵)以來無此作”,於是元好問名震一時,被稱爲“元才子”。

奉忽必烈爲“儒教大宗師”

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元好問被任命爲河南鎮平縣令,一年後轉任內鄉縣令。在他的倡導下,原來由於天災兵禍而田園凋敝的內鄉,逐漸呈現出田園蔥綠、農事繁榮的景象。後來他又出任南陽縣令,時值大旱,他極力上書,爭得了減免3年賦稅的政策,使當地百姓得以休養生息,被評價爲“善政尤著”。

當官爲民請命,做事曾惹非議——山西籍詩人元好問的詩酒人生 第2張

只可惜,當時金朝日漸衰落,蒙古鐵騎所向披靡。在新舊交替之時,人的選擇分外艱難和痛苦,元好問也做了一些讓人非議之事。

第一件事便是“崔立碑事件”。天興元年 (1232年),蒙古大軍包圍金都汴京,金哀宗以“親征”之名逃出京城。次年,元帥崔立發動政變,開城納降,並自封鄭王。事後崔立自認爲此舉避免了蒙古軍屠城,拯救了全城百姓,命元好問執筆,爲他立“功德碑”。元好問深知涉及名節大事,便推脫給了太學高材生劉祁。劉祁無奈起草了初稿,然後交給元好問推敲、修改。

在儒家文化裏,文人最講究氣節,元好問爲叛賊立碑,引起了世人的非議。當然,也有學者爲他辯駁,說他是迫不得已,而且是否構成氣節問題,關鍵是看他在碑文中是否爲崔立頌功。元好問在這個問題上確實沒有太多可指責的地方,他只是平鋪直敘,敷衍成文,並沒有爲叛賊崔立大唱讚歌。

第二個爭議事件,是汴京城破後,元好問曾寫信給蒙古中書令耶律楚材,開列了王若虛、楊奐等54名金朝儒士,請他酌加任用。這一舉動的確驚世駭俗,各種責難迎面而來。

其實,向新朝廷舉薦人才並不能說明元好問人格有問題。他曾立下志向,金亡後絕不出仕。但在元好問看來,人才難得,因此要格外珍惜、保護。應該說,他是高瞻遠矚的,他所舉薦的這些人中,有15位在《元史》中都留下了記載,他們在傳承和保存中原文化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被譽爲“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更是得益於他的養育與教誨。

白樸的父親白華,與元好問是結拜兄弟。蒙古人攻入汴京時,年僅8歲的白樸與父母失散,危難之時,元好問收養了白樸姐弟。只是,元好問也是亡國之臣,被押赴山東,生活尤爲艱辛,但他視白樸姐弟猶如親生,不離不棄。北上的路上,白樸感染傷寒,昏迷不醒,元好問晝夜將他抱在懷中。或許是上天保佑,第六天時,小白樸竟然在元好問的臂彎中出汗而愈。元好問驚喜不已,每天教他讀書,悉心培養。白樸 12歲時,元好問纔將他們姐弟送歸到白華身邊,白華感激不已,寫詩謝道:“顧我真成喪家犬,賴君曾護落窠兒。”此後,元好問每去白家,都要指導白樸治學門徑,還寫詩勉勵他說:“元白通家舊,諸郎獨汝賢。”可以說,白樸的藝術成就中,有元好問巨大的心血。

當官爲民請命,做事曾惹非議——山西籍詩人元好問的詩酒人生 第3張

元好問做的第三件飽受爭議的事情,是在元憲宗二年(1252年),以 63歲高齡北上覲見忽必烈,給他奉上了“儒教大宗師”的尊號。忽必烈很意外,非常高興地接受了。元好問乘機提出免除儒戶的兵賦等建議,忽必烈無法拒絕,只好答應了。

有人說這是元好問在拍忽必烈的馬屁,但所提要求顯而易見地反映出他的真實動機:一是蒙古人不尊重儒家,推行“八娼、九儒、十丐”,儒生的地位連娼妓都不如。元好問給忽必烈戴上“儒教大宗師”的帽子,可以提高儒生的政治地位,並以此引導遊牧民族的統帥“以儒治國”。第二則是源於他對蒙古統治認識的轉變。曾經,在亡國後,元好問的內心是十分痛苦的,然而元朝建立二三十年間,他看到忽必烈能夠讓百姓安定地生活,並消滅雲南地方勢力,恢復漢唐舊疆的赫赫功業,從內心也感到欽佩。他在詩中說:“雲南山高去天尺,漢家絃聲雷破壁。九州之外更九州,海色澄清映南極”,把蒙古稱爲“漢家”,這表明他內心裏的對立情緒消失了,對蒙古政權已經逐漸認同。

墓碑上只刻7個字

金朝的覆亡、元朝的建立已不可阻擋,元好問不是隻忠於一家一姓的古板儒生,他最關心的是“國可亡,而史不可滅”,他感慨道:“但恨後十年,時事無人知。”爲此,他決定爲後世留存一部金朝的歷史。然而,在活着都是未知數的動亂之際,這是何其艱難啊!

汴京被圍時,元好問就向丞相建議,用小字抄錄一遍國史,以便危急時刻讓一匹馬就可以帶走。丞相認爲主意倒是不錯,可城外戰馬嘶鳴,哪有功夫幹這個事。

天興二年(1233年),元好問被蒙古軍羈管於聊城(今山東聊城)時,便開始着手記錄金史的工作,他一方面回憶前輩及友人的詩作,想到了就立馬寫下來;另一方面爲人撰寫碑銘,通過記述人物的事蹟來敘述歷史,寫出當時社會的變化。

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年已半百的元好問獲得了自由,回到老家忻州,那種欣喜的心情溢於言表,他在詩裏寫道:“乞得田園自在身,不成還更入紅塵?只愁六月河堤上,高柳清風睡煞人!”當然,回家還有更偉大的使命,“乃構亭於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野史亭”,是元好問儲存資料、撰寫歷史的地方。從此,他常年奔波於燕京、汴京、洛陽、太原、忻州等地,蒐集材料,凡是金代君臣們留下來的言論、事蹟,他都認真採集。聽到的一點一滴,他都用小紙條記錄下來,多達100多萬字。

在付出了 20年的不懈努力之後,元好問終於完成了《中州集》《壬辰雜編》等數部鴻篇鉅著。《中州集》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收錄了詩詞2116首,意在“以詩存史”,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斷代詩史的新體例。後來元朝丞相脫脫主持修撰《金史》,元好問的這些著作成爲主要的資料來源。《金史》被公認爲二十四史中比較精良的,元好問功不可沒。

雖然在史學上貢獻巨大,但元好問最引以爲豪的,還是他的詩詞造詣,甚至在臨終之時,他囑咐後人在墓碑上只刻7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

元好問的詩詞理論功底相當深厚,28歲時,他就寫下了一部不朽的評論集《詩論三十首》,提出了自己獨到的“以誠爲本”的詩歌理論。

在詩歌創作上,元好問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古代文學史上的地位。對此,他曾非常自信地說:“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

這些詩都寫於金朝滅亡前後,山河破碎,流離的痛苦、內心的憂患浸透於他的詩歌之中,具有史詩般的意味。例如,在《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中,元好問描繪說:“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這些文字,筆筆浸血,字字含悲,堪稱杜甫之後現實主義詩風的又一高潮。

元憲宗七年(1257年),元好問卒於獲鹿(今河北石家莊鹿泉區)寓舍,享年68歲。清代學者趙翼有一首《題遺山詩》,概括了元好問的一生:“身閱興亡浩劫空,兩朝文獻一衰翁。無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蘭悲夜火,故都喬木泣秋風。 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不幸的時代,卻成就了元好問,滄桑落盡,詩匠乃成。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