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麼和劉良女相識的?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麼和劉良女相識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武宗即位不久就娶了夏皇后,之後又選置了幾個妃嬪,然而他似乎對後宮中的皇后、嬪妃並 不在意,自從搬到豹房之後,就很少回到後宮了,而是將喜歡的女人都放到了豹房和宣府的鎮國府。武宗遠離後宮而鍾情豹房,是因爲與夏皇后感情不和,還是有其他原因,是一個無法考釋的謎。

明武宗豹房之內,美女如雲,武宗過着恣意妄爲的淫亂生活,極大地滿足了他聲色犬馬的感官享受 。這裏充斥着教坊司的女樂、高麗美女、西域舞女、揚州少女,乃至於妓女、寡婦等各色女 子。豹房之內到底有多少女子,恐怕連武宗自己都不清楚。那些一時無法召幸的女子,就被 安排在浣衣局寄養,以備武宗不時宣召。這裏既包括內臣進獻的,也有武宗自己遊幸各地帶 回來的,人數之多,難以想像,據說經常有因飢餓、疾病死亡者。

宣府是武宗另一個淫樂窩。他剛到宣府之時,在這個遠離國都的軍鎮,可以肆無忌憚地放縱 。每到夜晚,武宗帶上一隊親兵,在空蕩的街道上閒逛。看見高牆大院的富庶之家,他就令 親兵上前砸門,然後入內強索婦女,弄得人心惶惶,家無寧日。爲了避免這樣的事情,那些 富有之家紛紛重賄江彬,希冀能夠免除禍患。

從西北迴來後,武宗又醞釀着要南巡。這次南巡,有人認爲是武宗遊玩尋樂;也有人認爲武 宗擁兵南下是爲了防止寧王的反叛。正德十四年,寧王叛亂。武宗遂以此爲藉口南下親征。 然而當武宗到達河北涿縣時,王守仁擒獲寧王的捷報已到。武宗似乎已無南下的必要,但他屢檄王守仁不要北上獻俘,自己則繼續南征,一定要眼見南方的秀麗景色。在山東臨清時, 武宗竟然失蹤了一個月,臣僚皆不知皇帝哪裏去了。原來,武宗在太原時得到一個藝妓劉良 女,寵愛一時。他西遊宣府回來後,將劉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騰沼殿中,號稱夫人,俗呼 爲劉娘娘。武宗對劉良女非常好,凡是豹房中有誰偶爾犯了小錯,只要劉良女在武宗面前替 他求情,武宗就不會追究。此次南巡,武宗原本要帶她同行的,但劉娘娘當時恰巧得病,武 宗與之約定以玉簪爲信物,待病好後派人來接。武宗過盧溝橋時不慎將玉簪掉落河中。及至 臨清,武宗遣信使接劉,但劉氏因無信物不肯來,武宗只好親自回京,前後將近一個月。由 此看來,武宗也稱得上是一個癡情天子。

關於武宗與劉良女相識的經過,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明實錄》中記載劉良女是太原晉王府 樂工楊騰的妻子。武宗遊幸山西時,派人到太原索要女樂,得到了劉良女。武宗喜她色藝俱 佳,就從榆林帶回了豹房。《稗說》則講述了另一個版本的愛情故事。劉良女是大同代王府 上有名的歌姬,武宗曾假扮低級軍官出入於王府的教坊,因而得以認識劉氏。當時武宗在這 樣的風月場所中並不太引人注意,別人還以爲他只是個普通的軍官而已,但是劉氏慧眼識珠 ,認定他不是個平常人,就對他另眼相看。武宗記住了這個劉氏,後來派人將其接到北京。 這就成了後來著名戲曲《游龍戲鳳》的故事框架,只不過劉氏變成了李鳳姐。武宗下江南時 ,劉氏一直陪伴在身旁,多次一同出現在臣民面前。武宗在南京賞賜寺廟幡幢(chuánɡ) 上都要寫上自己和劉氏的名字,劉氏也成爲武宗一生中最寵愛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怎麼和劉良女相識的?

武宗風流好色,卻有一個遺憾無法彌補。雖然他閱女無數,卻沒有子嗣,這是他心頭無法撫 平的傷痛,爲此他甚至導演了迎娶孕婦的鬧劇。正德十一年,賦閒在家的馬昂爲求得復職升 官的機會,結交武宗身邊的紅人江彬。江彬極力在武宗面前讚揚馬昂妹妹美若天仙,又嫺熟 騎射,能歌善舞。武宗一見,果然異常歡喜,不顧她已有身孕,將其從宣府帶回豹房,並給 馬昂升官晉職。其實武宗寵幸馬氏,卻另有一番打算。因爲在意識到自己不能生育後,他就 想借此瞞天過海。朝臣聽到了一些風聲,又見馬昂超授右都督,知道了傳聞屬實,就紛紛上 疏要武宗驅逐馬氏,以絕後患。也不知道是奏疏中“呂不韋進孕女”這樣的典故讓武宗幡然 醒悟,還是見到事情已經泄露,武宗倒是逐漸疏遠了馬氏,也就沒有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馬氏風波雖然過去了,但這件事卻給朝臣敲響了警鐘,認識到了預備皇儲的緊迫性。樑儲上 疏請求武宗從近親藩王中選擇二三人,放在宮內加以培養,作爲將來皇儲人選,如果武宗有 了自己的子嗣,那麼就將其送回。這種想法,既可以穩定人心,又保證了皇權可以順利、平 穩地傳承,因而得到了很多朝臣的一致贊同,但武宗對此不予理睬。當時武宗尚不到30歲, 身強力壯,精力充沛,他不相信自己會沒有子嗣。再說,現在選立藩王之子,不就是向天下 人宣告他不能生育的事實嗎?那怎麼能成!因此武宗拒不立儲,以至於他駕崩之後,內宮、 大臣們匆忙選立新君,期間出現了30多天的權力真空階段,爲歷朝少見,而且直接的後果是 繼位的世宗對他沒有多少感情,興起了“大禮議”風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