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密:漢獻帝劉協爲何能在曹操淫威之下安然無恙

解密:漢獻帝劉協爲何能在曹操淫威之下安然無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3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漢的末代皇帝劉協,於公元190年爲豪強董卓所立,這年他才九歲,後被曹操挾持,成了名副其實的傀儡皇帝。公元220年曹操病亡,他的兒子曹丕廢漢獻帝劉協而自立,改國號爲魏。從此由漢光武帝劉秀所創立的東漢王朝滅亡。

解密:漢獻帝劉協爲何能在曹操淫威之下安然無恙

網絡配圖

漢光武帝本人是個大豪強。他所依靠的統治集團,是一個以南陽豪強爲基幹的豪強集團。這個集團一開始就顯出嚴重的兼併性和割據性,因之東漢前期,作爲中央集權的體現者的朝廷,只能在不妨礙豪強利益的限度內對他們行使着一定程度的控制權。東漢後期,兩個豪強集團猛烈地爭奪着對朝廷的控制權,大大發展了他們的兼併性和割據性。它們給廣大農民製造出不盡的災難,農民被迫揭竿而起,最後爆發了黃巾軍大起義。由於大起義的失敗,豪強們各依自己的武力,公開割據稱雄,統一的外殼破裂了,社會進入大混亂的分裂時期。

漢獻帝·劉協

東漢後期的政治,在統治階級方面,基本上就是外戚、宦官兩大集團,附帶着一個官僚集團的活動、衝突和變化。這三個集團在東漢前期先後發育起來,不過,漢光武帝和他的繼承人漢明帝還能掌握皇帝的權力,外戚、尤其是宦官還不敢公然橫行作惡。他們在位的時候確實懲治不法官吏比較嚴,賦稅徭役比較輕,對外戰爭比較少,史學家稱漢明帝時“天下安平,百姓殷富”。王莽暴亂後,出現這個休養生息時期,是符合社會要求的。漢章帝改變漢光武帝、漢明帝的“嚴切”政治,被稱爲“寬厚長者”。外戚、宦官得到寬厚待遇,開始作起惡來,東漢政治的腐敗也愈演愈烈。

外戚與宦官的黑暗統治造成了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得東漢政權危機四起,部分官僚和士人深爲憂慮。同時,宦官和貴戚的爪牙把持了選拔官吏的大權,他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也堵塞了士人做官的門路。所以民間嘲諷這種選拔制度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當選“才學優秀”的卻沒有文化,當選“品德高尚”的竟不供養父母,當選“清貧純潔”的反比污泥還穢濁,當選“勇猛帥才”的竟膽小如雞,以致當時人們憤激地寫道:“順風激靡草,富貴者稱賢;文籍雖滿腹,不如一囊錢。”國家的命運和個人的前途同樣渺茫,就促使一部分官僚和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對當時的政局提出尖銳的批評,對不畏權勢、憂國憂民的人物予以讚揚。

對於東漢的敗亡,政治家諸葛亮曾向他的後主劉禪這樣說過:“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劉備)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東漢的敗亡關鍵正在桓、靈時期。桓帝劉志,他在位的前期是外戚樑冀專政,後期則宦官單超等“五侯”擅權,政治極其腐敗混亂,社會動盪不安,他卻只知道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地過日子。當時農民破產,災荒頻繁,每年收成減少一半以上,萬民飢寒,稱爲“三空之厄”,即“田野空、朝廷空、倉庫空”的困難年頭。而桓帝卻仍然是後宮采女五六千人,窮搜天下的美色,衣食華麗精緻,極盡天下的佳品,浪費的錢財不計其數。

獻帝的父親靈帝劉宏繼位之後,在政治上更加昏庸糊塗無所作爲,完全是宦官手中的傀儡。在生活上淫侈更超過了他的老子,國事越發不濟了。當時的朝政爲宦官侯覽、曹節等人操縱,依附他們的便得升官,反對他們的就遭陷害。尤其是靈帝乳母趙嬈所取得的尊貴地位更是駭人聽聞,在世時她的資財比得上皇家的府庫,死去後她的墳墓竟超過帝后的陵園,她的兩個兒子都受封賞,弟兄盡得出任郡守。靈帝的生母董太后更爲墮落腐敗,她讓靈帝賣官售爵,她來收錢,積累的金錢裝滿了她的宮室。當時民謠說:“河間妖女工數錢,以錢爲室金爲堂,石上慊慊舂黃粱。”董太后是河間人,這是咒罵她精於聚斂、金錢充滿房屋還不知滿足。她還派宦官與地方官吏勾結,到各地掠奪珍寶,載回宮廷。對於統治階級的奢侈腐化和勞動人民飢寒交迫的景況,當時的著名文學家蔡邕曾這樣悲憤地寫道:

解密:漢獻帝劉協爲何能在曹操淫威之下安然無恙 第2張

網絡配圖

窮變巧於臺榭兮,

民露處而寢溼。

消嘉穀於禽獸兮,

下糠秕而無粒。

爲了進一步撈錢,漢靈帝和宦官們爲了徹底排斥士族並滿足自己的無底囊,公然開了一個叫做西園的官員交易所,標出官價公開賣官,讓求官人估價投標,出價較高的人才能得標上任。定價以外,又看求官人身份及財產隨時加減,如名士崔烈半價買得一個司徒(定價一千萬錢)做,宦官曹騰的養子曹嵩很爲富有,買太尉出錢一萬萬,比定價高十倍。又爲優待主顧,擴充營業起見,允許先掛賒欠賬,到任後限期加倍還欠。又爲儘快週轉以廣招徠,一個官上任不久,另派一個新官又去上任,州郡官一月內甚至替換好幾次。官怕損失本錢又要大獲利錢,一到任就得本利兼收,刻不容緩,瘋狂搜刮民財。人民被迫“寒不敢衣,飢不敢食”,賤價賣出自己僅有的一點穀物,讓新官一到任就拿到錢,以免一家人性命不能保。漢靈帝和宦官覺得這樣做還撈得不夠,又命令州郡送助軍(當時黃巾已起義)修宮錢,大郡多至兩三千萬錢,最小的縣也不能免。送錢以外,還要“價買”木材石料,令州郡運送到京師。宦官派人點收,硬說材料不中用,只給價十分之一,轉手賣給商人,得十足價錢。有些材料根本不點收,讓州郡再送。人們在這幫豺狼盜賊的吞噬下,逼得生路全絕,公元184年開始的黃巾大起義,雖然很快被鎮壓下去,但農民仍到處起來反抗。飽受宦官高壓的士族和地方勢力,他們看到漢朝必亡,在鎮壓“黃巾叛亂”的名義下,紛紛組織武力,等待割據稱雄的時機到來。

公元189年,漢靈帝死,皇子劉辯繼位。何太后臨朝,何進掌朝政。社會下層出身的何進,企圖依靠同是下層出身的大豪強董卓殺宦官,不料宦官首先發難,殺死何進。士族大豪強袁紹起兵殺宦官二千餘人,宦官全部殲滅。董卓引兵到洛陽,逐走袁紹,廢皇子劉辯,殺何太后,立漢獻帝。董卓請帝升嘉德殿,大會文武。他手握利劍,對衆宣佈:天子闇弱,不足以君天下。今有策文一道,特宣讀如下:

“孝靈皇帝,早棄臣民;皇帝承嗣,海內側望。而少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居喪慢惰,否德既彰,有忝大位。皇太后教無母儀,統政荒亂。永樂太后暴崩,衆論惑焉。三綱之道,天地之紀,毋乃有闕?陳留王協,聖德偉懋,規矩肅然;居喪哀慼,言不以邪;休聲美譽,天下所聞,宜承洪業,爲萬世統。茲廢少帝爲弘農王,皇太后還政。請奉陳留王劉協爲皇帝,應天順人,以慰生靈之望。”

讀策畢,董卓叱左右扶少帝下殿,解其璽綬,北面長跪,稱臣聽命。請陳留王劉協登殿稱帝,羣臣朝賀。就這樣,可憐的少帝四月登基,至九月即被廢。董卓所立陳留王劉協,是靈帝之中子,時年九歲。董卓爲相國輔政,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古代臣僚朝見皇帝,跪拜贊禮時要稱名,入朝要碎步快走,佩劍和鞋子要除下來放在殿外,都是表示恭敬的禮法。不名、不趨和準帶劍履,是對職位最尊的大臣(如相國)的特殊優待。操縱皇帝給自己這種優禮,往往意味着不守臣子的本分,是有野心的表現。。從此,罪孽深重的外戚和宦官一起消滅了,東漢的朝廷實際上也消滅了。象徵中央集權的朝廷已經成爲傀儡和偶像。豪強們便公開進行着瘋狂的戰爭,黑暗的東漢後期轉入了社會空前大破壞的分裂時期。

董卓原來是隴西臨洮的土豪強,選爲羽林郎。此人氣力很大,兇橫強暴,後來做了幷州刺史、河東太守、中郎將。他在鎮壓黃巾軍時,被農民起義軍打得大敗。爲了防範農民起義和控制州縣,公元188年,東漢政權把一些重要地區的刺史改爲州牧,選擇有名望而又可靠的宗族出任,授予他們一州的軍政大權。但是,軍政一體的州牧並沒有起到加強中央集權的效果,反而把分散的割據力量按地區集中起來。每一州變成了國中之國,州牧就是獨立王國的國王。地方割據勢力更可以同中央政權抗衡了。公元189年,董卓做了幷州牧後,也擁兵和中央抗衡。東漢中央政權曾下令董卓交出兵權。董卓卻堅持抓住兵權,維持割據。

董卓所統率的涼州軍是隴西一帶漢、羌、胡各族豪強混合的武裝集團,極端兇惡,野蠻性、掠奪性特別嚴重。董卓一到洛陽城外,就縱兵搶掠,屠殺人民。少帝嚇得哭了起來,示意公卿大臣叫董卓退兵。董卓板着面孔厲聲高叫:“列位公卿是國家大臣不能匡正王室,使得國家動盪混亂,還叫我撤什麼兵!”隨後就派軍隊從河南中部掾閔貢手中搶走了陳留王,把三千虎狼兵帶進了洛陽城。

這位涼州的豪強、中國西部最大的軍閥董卓,一進洛陽城就接過了何進的部隊,隨後又指使他的乾兒子呂布殺死朝中武將丁原並把他的部隊也並了過來。這樣,京都的兵權就都在董卓手中了。接着董卓殺了少帝和何太后,立陳留王爲漢獻帝。董卓自封爲相國,縱容其部隊橫搶豎奪,亂殺亂砍,無惡不作。蔡文姬在她的《悲憤詩》裏描寫了當時的情景:

解密:漢獻帝劉協爲何能在曹操淫威之下安然無恙 第3張

網絡配圖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卓衆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牚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見《後漢書·列女傳·董祀妻傳》

董卓在洛陽京城的所作所爲,清楚地暴露了他要稱霸神州和做皇帝的野心,因此引起了士族和各方豪強的強烈反對。朝官以王允爲首,外官以號召發兵討賊的袁紹爲首,結成廣泛的討卓聯盟。在各方勢力的壓迫下,董卓拼命頑抗,同時從洛陽退避到長安。臨行前,差鐵騎五千,遍行捉拿洛陽富戶,共數千家,頭插白旗,大書“反臣逆黨”,盡斬於城外,取其金資。董部將李傕、郭汜盡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前赴長安。每百姓一隊,間軍一隊,互相拖押;死於溝壑者,不可勝數。又縱軍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董卓還令軍隊四處放火,焚燒居民房屋,並縱火於宗廟和宮殿。南北兩宮火焰相接,長樂宮殿盡爲焦土。又差大將呂布挖掘先皇及后妃陵寢,取其金寶。軍士乘勢掘官民墳冢殆盡。董卓裝載金珠緞匹好物數千余車,劫了漢獻帝並后妃等,竟望長安去了。

卻說卓將趙岑,見董卓已棄洛陽而去,便獻了汜水關。孫堅驅兵先入。隨後,劉備、曹操、袁紹等各路諸侯相繼而入。作爲反卓盟主,袁紹不願西追,而按兵不動。爲此,曹操對袁紹說:“今董賊西去,正可乘勢追襲;本初按兵不動,何也?”紹曰:“諸兵疲睏,進恐無益。”操曰:“董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諸公何疑而不進?”衆諸侯皆言不可輕動。曹操怒斥道:“豎子不足與謀!”遂引兵萬餘,領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星夜追襲董卓。

在各方勢力的攻擊下,董卓步步退卻,先從洛陽退避到長安,又從長安退避到郿塢,築城固守。但終因勢孤力衰,公元192年爲王允所殺。日後董卓部屬李傕、郭汜等人大肆報復,興師作亂,大殺王允和朝官,並屠長安城。這羣野獸互相廝殺,關中人民叫苦連天,屍骨遍野。196年,漢獻帝劉協帶着一些殘餘的朝官,艱苦跋涉,從野獸羣中逃出長安,回到洛陽。朝官很多餓死或被兵士殺死,漢獻帝又失去了這些擁護者,皇帝的名號更空虛了。

在豪強廝殺相互爭權的混戰中,袁紹爲首的一夥所謂勤王將領,和董卓的一夥同樣是割據混斗的野心家,同樣是殘酷屠殺人民的劊子手。董卓之亂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分裂割據局面就基本上形成了。袁紹家接連四代有五個人做三公,在士族中是最高級的望族。袁家門生故吏遍天下,結合成一個最大的私人團體。當袁紹號召起兵討董卓的時候,各路大豪強就開始了割據混鬥。袁紹弟袁術佔南陽,劉表佔荊州,公孫度佔遼東,袁紹佔冀州,公孫瓚佔幽州,劉焉佔益州,曹操佔兗州。董卓被殺以前,這些所謂討董卓的“義兵”,已經這樣割據混鬥起來或準備割據混鬥。董卓被殺以後,袁紹憑藉袁家勢力,在多次殘酷的戰爭中,佔有冀、青、幽、並四州,成爲北方最強大的割據者。袁術也憑藉袁家勢力,據江淮間地,自稱皇帝,建都壽春,成爲南方最大的割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