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張先,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張先,又稱子野,北宋著名詞人,他工詩善畫,以詞名聞天下,與柳永齊名,擅長小令,亦作慢詞,婉約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詞意韻恬淡,意象繁富,內在凝練,於兩宋婉約詞史上影響巨大,清末詞學理論家陳廷焯評張子野詞雲:纔不大而情有餘,別於秦、柳、晏、歐諸家,獨開妙境,詞壇中不可無此一家。

我們都知道,自太祖、太宗採取崇文抑武的國策以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迅猛增加,“開口攬時事,議論爭煌煌”成爲宋代士大夫典型的特徵,當時文人詞也達極致,詞壇百花齊放,衆多詞人也常常會因爲一兩句佳句而得到一個雅號,比如秦觀因爲那句“山抹微雲,天連衰草”被稱爲山抹微雲秦學士;柳永因爲那句“露花倒影,煙蕪蘸碧,靈沼波暖。”被稱爲露花倒影柳屯田;賀鑄因爲那句“一川煙雨、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被稱爲賀梅子。宋祁因爲那句“紅杏枝頭春意鬧”而被叫做“紅杏尚書”。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而張先,大概是雅號最多的詞人之一了,曾經做過安陸縣的知縣,所以,被稱爲張安陸;又因爲那句“心中事,眼中淚,意中人”,被叫張三中;而他本人卻比較喜歡別人叫他“張三影”,他喜歡寫“影”,最得意有“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和“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三句。

張先一生,八十八載的光陰,歷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五朝,生前與歐陽修、晏殊、東坡等巨擘交遊甚廣,一生官不顯達,卻也平穩富足、波瀾不興,作爲宋初文壇一個極爲重要的人物,《宋史》卻無立傳,生平多不可考,如今流傳下來的也多是些生活趣事和風流韻聞,蘇軾曾稱這位詞壇前輩“人善戲謔、有風味”,可以想見,張先的一生或是疏放浪漫,極富情趣。

或許是因爲一生身處小官,沒有多少“憂世”情結,他致仕後的晚年生活,更是歲月安好,悠閒自得,在東坡爲他所寫的《祭張子野文》中有描述:

“坐此而窮,鹽米不繼”、“不問從來生計薄,題簌盈閣是家藏”、“優遊鄉里,嘯歌自得,有酒輒詣”、“坐看雲起雲落、花開花謝”......

尋常家庭,少年勤學

990年,張先出生在烏程一個尋常家庭,並非官宦之家,祖父張任生平仕途已無可考,《齊東野語》對其父親張維有介紹:

少年學書,貧不能卒業,去而躬耕以爲養。善教其子,致於有成。平居好詩,以吟詠自娛;浮游閭里,上下於溪湖山谷之間,遇物發興,率然成章,不事雕琢之巧採繪之華,而雅意自得。倘佯其閒肆,往往與異時處士能詩者爲輩。

可見張先的父親是滿腹經綸之人,放棄讀書求仕,回到老家以耕種爲生,教導張先讀書成才,這樣的父親,給張先打下了堅固的學習基礎。

值得一說的是,張維亦是當時小有名氣的詩人,留下不少詩作,張先晚年時無意翻見父親詩作,傾其才學創作了一幅《十詠圖》,記錄下父親所創作的十首詩,傳世至今。

少年時的張先雖家境尋常,也沒有神童名聲,但得益於父親的教導和影響,自小就勤奮愛學,小小年紀,便頗有才學,早早立下了考取功名的志向。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第2張

青年留情,才名遠揚

要說張先第一次在文壇留下名氣,應該要從一段故事說起。

《古今詞話》裏記載,張先年輕時,曾與一名小尼姑相好。後來被庵中的老尼姑發覺之後,對其嚴厲制止,並且還把小尼姑關在池塘深處小島的閣樓上。然而,即便如此,也抵擋不住張先。爲了相見,張先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偷偷划船來到小島上。

花前月下暫相逢,苦恨阻從容。何況酒醒夢斷,花謝月朦朧。花不盡,月無窮,兩心同。此時願作,楊柳千絲,絆惹春風。——《訴衷情》

後來二人被迫分手,張先多有不捨,便寫下了《一叢花令》:

傷高懷遠幾時窮。無物似情濃。離愁正引千絲亂,更東陌、飛絮濛濛。嘶騎漸遙,征塵不斷,何處認郎蹤。雙鴛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橈通。梯橫畫閣黃昏後,又還是、斜月簾櫳。沈恨細思,不如桃杏,猶解嫁東風。

這首詞一出,可以說是讓張先在文壇“火”了一把,也成爲了張先第一首主打詞作,後來晏殊、歐陽修對此詞尤爲欣賞,順帶着還得了一個雅號,叫做:桃杏嫁東風郎中。

范公偁《過庭錄》中有記載:

子野《一從花令》一時盛傳,永叔(歐陽修)尤愛之,恨未識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聖都,謁永叔,聞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東風’郎中”。

自古文人多風流,柳七在首,張先緊跟其後。

除了與尼姑之外,張先還和北宋謝媚卿也有過一段不得不說的事。

當時,張先去玉先觀,在路上碰到了謝媚卿,開始時,兩人對擦肩而過,卻彼此互不相識,後來在別人的介紹之下,兩人相互仰慕,目色相對。才子佳人,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事!

事後,張先填詞《謝池春慢》,將這段情感,化作文字裏的記憶。

繚牆重院,時聞有、啼鶯到。繡被掩餘寒,畫閣明新曉。朱檻連空闊,飛絮知多少?徑莎平,池水渺。日長風靜,花影閒相照。塵香拂馬,逢謝女、城南道。秀豔過施粉,多媚生輕笑。鬥色鮮衣薄,碾玉雙蟬小。歡難偶,春過了。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調。

張先的名聲可以說是越來越大,人人都知道風流才子張先。

廿年宦海,遍歷繁華

1030年,年過四十的張先和歐陽修一同考中進士,次年爲嘉禾判官,自此開始了二十年的官宦生涯。

宦途雖未顯達,但因爲晏殊的關係,張先的仕途生活也算過的不錯,雖比不上晏殊“富貴悠遊幾十年”,卻也安然閒適,各地爲官,皆留下佳名,其父親張維也憑子貴,官拜四品。

爲官期間,張先“嘗與晏殊、歐陽修、王安石、宋祁諸人遊”,留下了多篇酬唱宴飲詞。

在張先現存的 165 首詞中,有關酬唱感懷的詞作不在少數。有爲送別友人,流露依依不捨的《轉聲虞美人·霅上送唐彥猷》:

使君欲醉離亭酒。酒醒離愁轉有。紫禁多時虛右。苕霅留難久。一聲歌掩雙羅袖。日落亂山春後。猶有東城煙柳。青蔭長依舊。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第3張

有在渝州送人東歸和韻而作,深懷悠長思念的《少年遊·渝州席上和韻》:

聽歌持酒且休行。雲樹幾程程。眼看檐牙,手搓花蕊,未必兩無情。拓夫灘上聞新雁,離袖掩盈盈。此恨無窮,遠如江水,東去幾時平。

也有諳盡別離滋味,以曠達面對的《木蘭花·和孫公素別安陸》:

相離徒有相逢夢。門外馬蹄塵已動。怨歌留待醉時聽,遠目不堪空際送。今宵風月知誰共。聲咽琵琶槽上鳳。人生無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

還有感嘆繁華似錦、絕麗風光的《宴春臺慢·東都春日李閣使席上》:

麗日千門,紫煙雙闕,瓊林又報春回。殿閣風微,當時去燕還來。五侯池館頻開。探芳菲、走馬天街。重簾人語,轔轔繡軒,遠近輕雷。雕觴霞灩,翠幕雲飛。楚腰舞柳,宮面妝梅。金猊夜暖、羅衣暗裛香煤。洞府人歸,放笙歌、燈火下樓臺。蓬萊。猶有花上月,清影徘徊。

弄影聖手,詞壇一絕

前面說到,張先的雅號諸多,而他本人獨愛“三影”,而這“三影”中,又數“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最爲精彩。

水調數聲持酒聽,午醉醒來愁未醒。送春春去幾時回?臨晚鏡,傷流景,往事後期空記省。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

對於張先來說,這或許是他爲數不多的愁緒,春天對少年來說是活潑的,對青年來說是熱情的,而對於中年過後的張先,則充滿着淡淡憂傷。

他一生中已經數十次送走了這樣的春天,而同時也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年華,春天走後還會回來,可是青春一去不再復返。

這首詞的“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句歷來爲人所稱道。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說:心與景會,落筆即是,着意即非,故當膾炙。

明代楊升庵對之更是讚不絕口:景物如畫,畫亦不能至此,絕倒絕倒!

單就寫影來說,這句詞或許不亞於太白的那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而此影之外,在現存165首詞作中,直接寫到“影”這個詞的就有二十六首之多,內容包括花影、月影、水影、人影、火影等各種能夠用影來表述的事物。

可見張先“弄影”確實嫺熟,虛實之間,似乎也透着絲絲孤獨。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第4張

致仕歸鄉,交遊甚廣

1064年,75歲的張先以尚書都官郎中致仕。此後常往來於杭州、吳興之間,以垂釣和創作詩詞自娛,並與地方官及隱退的文人相與唱和十餘年

這個時期也成爲了他詩詞創作的另一個巔峯期。

1065 至 1066 年蔡襄知杭州期間,張先曾與他同遊西湖,用“湖”字韻作同題詩。蔡襄離杭,張先作《喜朝天·清暑堂贈蔡君謨》別之:

曉雲開。睨仙館陵虛,步入蓬萊。玉宇瓊甃,對青林近,歸鳥徘徊。風月頓消清暑,野色對、江山助詩才。簫鼓宴,璇題寶字,浮動持杯。人多送目天際,識渡舟帆小,時見潮回。故國千里,共十萬室,日日春臺。睢社朝京非遠,正如羹、民口渴鹽梅。佳景在,吳儂還望,分閫重來。

他與湖州知州孫覺、李常、蘇軾有深厚的交誼,與後二者同爲著名“六客”( 張先、李常、蘇軾、陳舜俞、楊繪、劉述)雅集之中的“三客”。而以湖州、杭州爲中心的吳越詞壇曾經鼎盛一時,張先乃是其中的重要作者。

張先比蘇軾年長四十六歲,二人算是忘年之交,亦師亦友,蘇軾在《題張子野詩集後》中寫道“子野詩筆老妙,歌詞乃其餘技耳”,子野作古,蘇軾正在密州當太守,他在《祭張子野文》中真誠地說:“我官於杭,始獲擁彗,歡欣忘年,脫略苛細。”“擁彗”即手持掃帚,打掃庭除,是執弟子禮的舉動,“脫略苛細”,則指張先對蘇軾初學作詞時曾加以修改潤色,字斟句酌,協韻衡律,非常精細。東坡作詞深受張先“細琢歌詞穩稱聲”的啓發和影響。

熙寧七年,張先與陳舜俞、劉述、李常及當時因不滿王安石新法而被貶的楊繪、蘇軾一起聚在湖州宴詠暢飲。席間張先作《定風波令》即“前六客詞”,傳於四方,這是有名的“六客之會”,太守李常在此築‘六客堂’以記之。而十七年後(元祐四年 1089),蘇軾復作“後六客詞”追念此事,並與張先之作同刻於湖州墨妙亭(現存飛英塔公園內),共成北宋文壇的一段雅事。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第5張

梨花海棠,晚年風流

前面提到,北宋一朝,論及風流,首推兩人,一是柳永,二便是張先。

不過,張先和柳永雖然都很風流,但是其人其情卻又是不同的。柳永政治失意,墮落紅塵,常年流連風月,所交往之人,莫過蟲娘佳娘酥娘,全是風塵女子。而張先很不一樣,大半生錦衣玉食,悠閒富貴。

而張先在世的最後一次,已年過八十。

據傳張先在八十歲時娶十八歲的女子爲妾。

一次家宴上,張先春風得意賦詩一首: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髮。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

蘇軾也即興附上了一首: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裏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當然這則趣聞,如今已難辨真假,據說典自清人劉延璣的《在園雜誌》,可翻看很久,也沒能找到原文出處,所以姑妄以爲多是後人牽強附會。

不過東坡確有一詩調侃張先納妾一事,名爲《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錦裏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後堂。

怡然一生,詞史留名

1078年,張先病逝,終年八十九歲,葬於湖州弁山多寶寺。

回顧這位北宋年壽最高的詞人的一生,優遊的生活和強健的精力令他這一生都流連風月。張先雖然沒有顯赫的名位和通達的仕途,但多次爲官的經歷使他見多識廣,城市的風光與繁華盡收眼底,這對張先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將豐富的生活閱歷帶進生命的寫作,爲北宋詞風的轉變作出重要的貢獻。

在當時,張先雖與柳永並稱,但在後世的評價中,他受到的關注卻遠遠不及柳永廣泛。

張先的一生經歷過哪些事?他流傳下了哪些趣事與韻聞? 第6張

從文學的角度上來看,張先在詞史上是一位承前啓後的關鍵人物。

他承晉宋風流之韻致,始創瘦硬之體,開啓了伶工之詞向士大夫之詞的轉變。他破體爲詞,以詩法、文法來填制詞曲,小令與慢詞融匯兼得,不僅擴充了詞的表現形式,使詞的題材範圍不斷增大,寫作視野更爲廣闊,同時增加了詞的社會功能,開拓了詞的境界,也提升了詞體的內在品格,同時亦保留了詞的格調韻味,雅俗共賞。他對傳統詞有傳承,又爲後世詞的革新奠定了基礎,含蓄髮越的內質使其成爲“古今一大轉移”的承前啓後之人,也正是基於此,張先對宋代詞壇詞風的轉折和詞的品格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沒。

對於這一點,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作出過總結:

張子野詞,古今一大轉移也,前此則爲晏、歐,爲溫、韋,體段雖具,聲色未開;後此則爲秦、柳,爲蘇、辛,爲美成、白石,發揚蹈厲,氣局一新,而古意漸失。子野適得其中,有含蓄處,亦有發越處。但含蓄不似溫、韋,發越亦不似豪蘇、膩柳。規模雖隘,氣格卻近古。自子野後,一千年來,溫、韋之風不作矣,益令我思子野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