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什麼說項羽的性格充滿矛盾?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嗎?

爲什麼說項羽的性格充滿矛盾?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是秦末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與劉邦集團爲爭奪政權而爆發了楚漢之爭,世人總要把項羽和劉邦比較一番。劉邦和項羽的成敗和他們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項羽是個充滿矛盾的人。下面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爲什麼說項羽的性格充滿矛盾?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嗎?

項羽有遠大的志向,卻又是個目光短淺之人。在少年時候,叔叔項梁教他學書學劍,他不願意學,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看這番話,項羽是一個志向遠大的人,當項梁教他兵法的時候,他卻“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他的矛盾性格已經開始體現。

秦始皇出遊的時候,項梁和項羽一起去看,項羽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是多麼地豪壯。可當若干年後,項羽進兵咸陽,稱帝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在眼前,他卻說了一句:“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爲了回老家,放棄了最佳的建都地點,這多麼像那些有錢了要回老家去顯擺的鄉下暴發戶。而且,他不是一走了之,“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燒光、殺光、搶光,這又是強盜思維了。因此,戰無不勝的西楚霸王,被後人稱爲“戰神”的項羽,在韓信眼中,卻只是“匹夫之勇”。在《淮陰侯列傳》裏,韓信評價項羽:“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然不能任屬賢將,此特匹夫之勇耳。”項羽是貴族出身,從小有遠大志向,但更多時候表現的卻像一個目光短淺的“匹夫”。

爲什麼說項羽的性格充滿矛盾?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嗎? 第2張

仁慈而又殘忍,多情而又無情,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性格頗爲奇怪地集於項羽一身。可能我們無法想象,西楚霸王是個仁慈之人,但當時人們都是這樣評價他的,范增說“君王爲人不忍”,王陵說“項羽仁而愛人”,陳平說“項王爲人恭敬愛人”,韓信說“項王見人恭敬慈愛”。鴻門宴上不殺劉邦,有人認爲是他的仁慈。還有一次,他抓到了劉邦的家屬,他把劉邦的父親架在鍋上威脅劉邦,但劉邦不爲所動,說我們曾約爲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你要煮你的父親的話,記得分我一杯羹。項羽居然也就沒有殺掉劉邦的父親,後來又把他送還給了劉邦。部下有了疾病,項羽往往哭着親自分給他們飲食。從這些表現來看,項羽是個仁慈的人。項羽也是多情的,被圍垓下,霸王別姬,慷慨悲歌,英雄氣短,兒女情長,歷來不知感動了多少人,自刎烏江前的贈馬送頭,也是何等情義拳拳。

可是,項羽又是一個極端殘忍無情之人:剛起事的時候,項羽攻襄城,“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章邯率秦軍投降後,由於秦軍降卒私下的幾句議論,就“夜擊坑秦卒二十餘萬人”。進入關中的“屠咸陽”“燒秦宮室”。因封侯不當,田榮起兵反叛,項羽平叛後,“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說是“所過無不殘滅”。至於烹死一些諸如諷刺他“沐猴而冠”的“說者”一類的人,就更是不當一回事了。

項羽恭敬愛人卻又嫉賢妒能。他對部下很好,但又不能任用真正有才能的人,韓信、陳平投奔了劉邦,就連老部下英布也背楚歸漢。王陵說他“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韓信說得更清楚:“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項羽平時待人很好,很有禮貌,但部下立了功勞,應當封賞的時候,項羽卻又捨不得,所以人們並不依附他。

爲什麼說項羽的性格充滿矛盾?這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嗎? 第3張

項羽輕信又多疑。項伯幾次做出錯誤建議的時候,他都輕易地聽信了。鴻門宴前,項伯私至敵營,泄漏軍情,還與劉邦做了兒女親家,反過來就爲劉邦說好話求情,項羽對此竟一點疑心也沒有;宴會上項莊舞劍,項伯“以身翼蔽沛公”,項羽聽之任之。對一心幫助他的范增,他卻又特別多疑。劉邦採納陳平的反間計,項羽便“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之權”,范增請辭,項羽毫不猶豫地“許之”,結果使得范增“疽發背而死”。

項羽處處想表現出超出別人的風度,楚漢戰爭中,劉邦處於下風時,往往會好言求和,項羽每次都很“大度”地答應,好幾次失去了消滅對手的絕佳機會。但項羽另一方面卻又剛愎自用,心胸褊狹。分封天下時,項羽“惡背約,恐諸侯叛之”,但又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而且派人殺死“義帝”,使得天下諸侯紛紛背叛。

項羽斬殺宋義,領兵救趙的時候,當機立斷,很等果決;鴻門宴上卻又表現地優柔寡斷,全無主見。

總之,項羽的性格是充滿了矛盾的。縱觀他一生:生於秦末亂世,率江東子弟起兵,橫行天下,曾一度裂土封王,決定着天下的命運,卻最終因爲自身難以克服的性格弱點,釀成了令後人感嘆不已的人生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