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解密:漢和帝劉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竇憲要奪權的?

解密:漢和帝劉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竇憲要奪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竇憲不屑漢和帝,漢和帝不滿竇憲。竇憲欲做掉劉肇,不料不久便被漢和帝知道了。對於是如何知道此事的,史書上只有五個字記載“帝陰知其謀”(《後漢書》)。此時看似簡單,背後實則隱藏了些見不得人的事情。讀史,要讀懂,更要讀通。那麼,劉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竇憲要奪權的?

劉肇(公元79——公元105年),即漢和帝,漢章帝的第四個兒子,一生主要乾了兩件“大好事”——打敗匈奴和擊垮竇氏,也幹了一件“大壞事”——寵信宦官。

漢室皇脈衰微,漢章帝劉炟被馬皇后抱養,其繼承者劉肇也沒有逃過被竇皇后抱養的命運。俗語云:“有再一再二,無再三再四。”皇族不興,蒼天不佑,凋謝之際也就不在話下了。劉肇的生母是樑貴人,在被抱養後,幸虧竇皇后視之爲骨肉,他本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但日後養母的強勢行爲卻令兩者之間反目爲仇,倒戈相向。竇氏雄心壯志,力圖壯大自我,打擊劉家;劉肇不辱使命,祈望轉危爲安,整垮竇氏。狹路相逢,勇者勝。所以,竇劉兩家的殊死搏鬥在所難免。

公元82年,被立爲太子;公元88年,登基爲帝。一人當官,雞犬升天。十歲兒童劉肇成了最高統治者,自然會給自己的養母“加官晉爵”,“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臨朝”(《後漢書》),本想爲安撫,不料引火燒身。“太后臨朝”無疑爲這場皇權相爭敲響了開場鑼。在埋葬了漢章帝后,竇太后“執白先行”,下了第一道詔書,並在其中不動聲色的隱喻道:“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此語可謂一語雙關,偷換概念,意味深長。

皇帝小,自然不懂事,可是你別忘了,誰都有長大的一天。竇家從來沒有看得起漢和帝這個小皇帝,你別裝蒜,要明白是誰在爲你保江山。竇氏仗勢欺人,權傾朝野,逐漸長大的漢和帝自然看在心裏,記在心裏,“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對竇氏面合心不合。公元92年,東漢13個郡國同時發生地震,震後自然是大旱蝗災。有人認爲,這昭示着一個大改革即將到來。在我看來,未必是,自然現象本無象徵性,如果非要強加些什麼的的話,那筆者就說,這徵兆着劉竇兩家之間已經有一條不可逾越的裂隙。兩岸間擱着個湍急的洪流,距離不是一般的長,靠着一個獨木橋連接着。我想幹掉你,你想整死我,爲了奪得獨木橋中間隔着的那個皇冠,忘卻了膽怯,個個裝出天下第一的架勢,朝着那個沾滿血性的皇冠邁着正步,咔咔而來,落地砸坑。

解密:漢和帝劉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竇憲要奪權的?

劉肇已不是昨日那個嗷嗷待哺的襁褓稚子,已經落拓成一個慘綠年華的雛鷹展翅的“五好青年”。皇帝要強大,竇憲看不下去,於是便找來自己的爪牙郭舉、郭璜、鄧磊等人,共同謀劃殺害漢和帝這件大事。就在這時候,漢和帝竟然知道了這件事,但對於從何得知,卻無記載,僅有“帝陰知其謀”(《後漢書》)這五個字記載。可見,這裏面的貓膩很大,值得我們這些後來人好好玩味。弒君篡權這種大事,保密措施應該很好,或者說相當好,那劉肇是怎樣知道的呢?是偶爾耳聞,是臥底通風,還是通過其他見不得人的卑劣手段?

在筆者看來,是有人給劉肇通風報信。此話怎講呢?竇憲仗着自己的家族優勢和作戰英勇,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竇憲最大的長處是驍勇善戰,曾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記功而婦孺皆知;可是他最大的敗筆也在此。他仗着自己的卓越戰績,心高氣傲,自視爲天下第一,無人可與自己相提並論。竇憲是個戰將,不免眼高手低,平日裏的霸道作風自然惹惱了很多人。比方說,他曾用很低的價錢收購了沁水公主的莊園田地,公主見其勢力強大,只好隱忍不言。竇憲不僅得罪盡了皇室貴族,也得罪盡了朝中同僚。皇室貴族對他的態度是側目以視,朝中同僚對他的態度是磨刀霍霍。他對上層尚且如此,對待尋常百姓更是欺辱剝削殆盡。竇憲一手遮天,自然會無數見風使陀之人寄居在其旗下,“刺史、守令多出其門”(《後漢書》)。你在社會上,越得勢,得罪的人也就越多,雖然目下還沒有浮現。皇帝是天下的象徵,你要非法篡權,那是不得人心的,再說國君又沒什麼特大過失,你飛揚跋扈別有用心能得到人民羣衆的支持嗎?那是不可能的。在這種背景下,有人向皇帝通風報信也就不足爲奇了。

那爲什麼其他可能不行呢?先說,偶爾耳聞。想弒君奪位這種事,自然不可大張旗鼓的討論,只能是私底下你一言我一語,皇帝不可能在現場聽到,聽人談起更是無稽之談。竇憲等人早已派人死死的盯住劉肇,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就像自己報告。竇氏兄弟,已經限制了國君與大臣的直接接觸,只能通過宦官間接接觸。經過長期觀察,漢和帝認爲只有鄭衆可以“交心”。漢和帝自由都被限制了,更無可能偶爾聽聞此事。再言,臥底通風。漢和帝自小受到竇氏的遏制,身邊根本沒有多少心腹。心腹都沒有,“臥底通風”這種說法又從何談起呢?

據史書記載,帝陰知其謀,乃與近幸中常侍鄭衆定議誅之。(《後漢書》)綜合而論,我們可知,這個通風報信的人平日與漢和帝接觸不多,甚至是大道上陌生人的關係,只是因爲他不滿竇憲的惡舉,挺身而出,甘願冒被殺的危險,置身通過宦官傳信這一個渠道,給皇帝報告了這個重要消息。對於他是誰,我們現在無從得知,只知道這是竇憲囂張惹出的“畫外音”。

竇憲最終被逼自殺,是罪有應得的,誰叫他不把人當人。劉肇得到這個意料之外的消息後,立即和鄭衆商議此事,着手斬草除根。竇憲當時正在鎮守涼州。劉肇先把他調回了京城,並從前朝中汲取營養。動手的前一天晚上,漢和帝親自指揮,一方面,派丁鴻帶兵死守城門;另一方面,派執金吾、五校尉等人領兵郭璜、郭舉父子和鄧疊、鄧磊兄弟這些小鬼。圍點打援,個個擊破,竇憲也就孤軍難守了。到了第二天,派遣使者到竇家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遣散竇固、竇景等人。漢和帝爲了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便讓竇氏兄弟個個自刎而死。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是有人通風報信,那事成之後,爲什麼沒有進行獎賞,在史書上沒有記載呢?我的結論是,這事和這人都目標太大,如果一旦公佈出來,這位仁兄的性命恐怕就難以長久了,只能是偷偷的獎賞。史書上並不是什麼都會記載的,一些私密事是不能公佈的,而且據筆者推測,在這次傳送信息的過程中,有人做了些見不得人的事情。皇帝是正義的化身,是正義之師,哪能關聯上不光彩之事,如果讓你的其他臣民知道怎麼辦?你還有何顏面再坐這個寶座?所以,還是不提爲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