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宋名臣陳亮一生主張抗金 曾到南京觀察地形

南宋名臣陳亮一生主張抗金 曾到南京觀察地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南京,不僅長期作爲首都,在南宋時期也曾爲“陪都”。在南宋時期南北對抗的形勢下,南京是出兵中原的“前敵指揮部”。這座城市定位與發展的或揚或抑,被當時政壇上戰、和兩派視作外交方針變化的風向標,雙方就此鬥爭不休。本期專欄的主人翁陳亮就與這段歷史密切相關。

因極力主戰,三次吃官司

因爲金國軍隊南下,宋朝皇室南渡最初落腳南京,皇帝恐懼南京緊鄰前線,加之秦檜等主和派把持朝政,9年後移駕臨安府(今杭州),南京成爲“陪都”。

但主戰派請求皇帝重返南京的呼聲一直沒有消減,陳亮就是其中一支“強音”。35歲時,還是年輕後生的他“詣闕上言”,批判了自秦檜以來,朝廷苟安東南一隅的國策,以及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此時秦檜已被打倒,但陳亮慷慨直言得到了皇帝的賞識,但也得罪了一批上層官僚,被刑部控告以“言涉犯上”,逮捕施以酷刑,“笞無完膚”。所幸皇帝得知後,指示免死。

陳亮回鄉後,因自己的家丁殺人的事,被仇家控告爲陳亮所指使,陳亮之父被囚於州獄,本人被下大獄,這次蒙難因爲辛棄疾等人營救,又得免死。

南宋名臣陳亮一生主張抗金 曾到南京觀察地形

陳亮確實被一些人“盯上了”。有一次參加鄉人宴會,有人在酒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發病,他的家人誣告陳下了毒,陳亮再吃官司,下了大獄。其後因同僚在皇帝面前求情,第三次免於死。陳亮出獄後感慨,“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人殘其命,後欲以受賂殘其軀,拒獄反端,搜尋竟不得一筆之罪……可謂吹毛求疵之極矣。”

他的詞作爲愛國志士傳唱

宋代文壇“明星”輩出,但陳亮也留下精彩的一筆。在《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中,他對奉命前往北京,代表國家爲金國皇帝祝壽的友人說道:“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腥羶如許,千古英靈安在,磅礴幾時通?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陳亮認爲,淪陷的北方,是我們華夏民族的發源地,那裏應該會有幾個不甘心向金國人屈服的遺民吧?也許有人問,這些土地已經被外族佔領,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重彰先輩英靈。但陳亮堅信,侵略者的運數總是長久不了的,自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後世評價他以連珠式的短促排句領頭的、全篇最激烈的文字:“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矛頭直指朝中“主和派”,直抒胸臆,氣勢磅礴。

赴南京上任前病逝

儘管受到一系列打擊排斥,但陳亮從未改變恢復中原之志。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他親自到南京觀察地形,作詞《念奴嬌·登多景樓》,有如下描寫“一水橫陳,連罔三兩,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

他認爲,不要把長江天險僅僅當做是隔斷南疆北界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爲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長驅直入,不須反顧。並且再次上疏,建議皇帝“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天下銳意恢復”。但此次上書不但未到皇帝之手,反而因其內容指陳時弊,觸怒了許多官僚。

51歲時,他參加禮部的進士試,考中了狀元。朝廷將他派往掛念多年的南京任職。但天不遂人願,終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在出發前就病逝了,年僅5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