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武三思爲什麼在武則天死後還能免於被殺?原因是什麼?

武三思爲什麼在武則天死後還能免於被殺?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武三思爲什麼在武則天死後還能免於被殺,接下來本站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熟悉唐朝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神龍革命”堪稱中國史上最奇怪的政變,因爲它雖然推翻了武則天的統治,但武氏家族卻絲毫沒有受到傷害,而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甚至還在此後數年間頻頻干涉朝政、殘害中興功臣,行爲甚是囂張。那麼問題來了,武三思爲何能在政變中躲過一劫?他又是通過怎樣的方式,獲得在唐朝政壇上繼續興風作浪的資本?

 

武三思爲什麼在武則天死後還能免於被殺?原因是什麼?

武三思是武則天的侄兒,憑藉着姑母的提攜,在武周官至宰相,封樑王。武三思並無宰相之才,在任期間除了大肆迫害李氏皇室、忠直大臣外,便是阿諛奉承武則天,以及她身邊的面首薛懷義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朝堂內外的形象極差。隨着權勢和名望的攀升,武三思也開始做起了皇帝夢,但一場突如其來的政變,卻粉碎了他的幻想。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就在82歲的武則天病重之際,宰相張柬之、崔玄暐、中臺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範、相王府司馬袁恕己聯合發動政變,誅殺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隨即逼迫武則天將皇位傳給前皇帝、現任太子李顯,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後,將張柬之等五人全部封爲郡王,時稱“五王”。

按照先前各朝代的經驗,一旦權傾朝野的外戚集團垮臺,等待他們的必然是被殺或流放的命運。但是,唐中宗復辟後,卻沒有聽從張柬之等人的建議,對武三思等人大開殺戒,相反還對他們大加重用。其中的原由,除了唐中宗跟武三思是兒女親家(唐中宗的愛女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再加上他不想讓病中的母親感到悲傷外,最重要的考慮依舊是權力之爭。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在唐中宗第一次被廢黜後,取代他登上皇位的,是親弟弟李旦。雖然李旦後來將皇位讓給母親(690年),8年後又將皇儲的位子讓給哥哥李顯(698年),但他的內心深處恐怕並未放棄復辟的夢想。武則天晚年,李旦出任左、右羽林衛大將軍,而在“神龍革命”前,他已經完全掌控南衙禁軍。正因如此,唐中宗復辟後,爲拉攏李旦,便進封他爲安國相王,命他參與政事。

武三思爲什麼在武則天死後還能免於被殺?原因是什麼? 第2張

但是,唐中宗畢竟忌憚弟弟的實力,爲了坐穩皇位,必須藉助其他的勢力來抗衡、削弱李旦。在這種情況下,在朝中盤踞多年、佔據要津的武氏家族,便成爲唐中宗急需拉攏的對象,而武三思作爲他的兒女親家,更是頭號結盟對象。正是基於權力制衡的考慮,唐中宗不僅寬恕了武三思,還不斷地提高他的政治地位。

對於唐中宗的心思,武三思當然看得很清楚,而他在爲皇帝效力之餘,必然有自己的一番盤算,那便是復辟武周。爲實現這個目標,必須剷除張柬之等5人。爲此,武三思便使出渾身解數,成功地與上官婉兒、韋皇后私通,然後唆使她們在唐中宗面前搬弄是非。結果1年時間不到,張柬之等5人便被奪爵、流放,最終除張柬之、崔玄暐病死在流放途中外,敬暉、桓彥範、袁恕己均被武三思虐殺。

剷除張柬之等人後,武三思又將攻擊的目標對準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必欲將他們置於死地,但唐中宗出於外戚、皇族相互制衡的考慮,並沒有同意武三思的建議。武三思目的無法實現,便將目標轉移到太子李重俊(唐中宗第三子,生母不詳)身上,慫恿兒子武崇訓利用安樂公主,在唐中宗及韋后面前百般讒毀李重俊,圖謀將其廢黜,然後立公主爲皇太女。

武三思爲什麼在武則天死後還能免於被殺?原因是什麼? 第3張

在此之前,李重俊便經常遭受武崇訓、安樂公主的羞辱,如今得知儲位有可能不保的消息後,心中難免驚怒交加。最終,李重俊在景龍元年(707年)七月發動兵變,率先衝入武三思的府邸,殺死武三思父子及其黨羽十餘人,然後又率軍搜捕韋皇后、安樂公主與上官婉兒,但卻被趕來平叛的左羽林軍將軍劉仁景擊敗,在逃亡途中被殺,史稱“景龍政變”。

武三思被殺後,唐中宗不僅用李重俊的首級來祭奠他,而且還下令對他厚葬,並追封其爲樑王,諡號爲宣,可謂備極榮哀。然而等到唐睿宗李旦復辟後,卻下令將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屍,並夷平他們的墳墓,極盡羞辱之能事。武三思辛苦恣睢一生,最終仍不免落得被滅門、剖棺戮屍的下場,實屬罪有應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