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杜佑因《通典》而彪炳史冊的唐朝宰相

杜佑因《通典》而彪炳史冊的唐朝宰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佑(公元735-公元812年),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長安縣)人。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生於累世仕宦之家。杜佑18歲就進入官場,歷經玄、肅、代、德、順、憲六朝,仕宦60年,先後在刑、工、戶、度支各部任官。這些任職履歷使他對唐朝的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典章制度非常熟悉,尤其是晚年官至宰相,身負朝政重任,得攬全局,更是周知國家盛衰的關鍵問題。不過,作爲一生從政閱歷豐富的政治家的杜佑,其本身也是一個好學深思、治學嚴謹的學者。《舊唐書·杜佑傳》載:“佑性勤而無倦,雖位極將相,手不釋卷。質明視事,接對賓客,夜則燈下讀書,孜孜不怠。”總之,政治家的見識加上學者的才華,《通典》由杜佑來撰寫編纂,正可謂得其宜者。

唐憲宗元和初,杜佑以年老,屢次請求致仕,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六月,始獲准以守太保致仕。當年十一月病卒。

一生爲官,政績斐然

杜佑幼年讀書就很勤奮,經傳之外,尤其重視歷史典籍的學習。年十八,以父蔭爲濟南郡參軍、郯縣丞。天寶末年,其父杜希望的好友韋元甫做潤州(今江蘇鎮江)刺史,杜佑特意前往看望,韋元甫以故人子留居住所。有一次,韋元甫遇到一件疑案,不好處理,便徵詢杜佑的意見。杜佑對答如流,很得要領,元甫非常滿意,便派他做司法參軍。後韋元甫爲浙西觀察使、淮南節度使,杜佑一直在他的幕府中任職,深得信任,由殿中侍御史轉主客員外郎。大曆七年(公元766年),韋元甫既死,杜佑始由淮南入京,爲工部郎中,充江西青苗使,轉撫州(今江西臨川)刺史,改御史中丞,充容州(今廣西北流)刺史兼容管經略使。前後在江西、廣西一帶做了好幾年地方官。

杜佑因《通典》而彪炳史冊的唐朝宰相

大曆十四年,德宗即位,勵精圖治,不次用人,以道州司馬楊炎爲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徵杜佑入朝爲工部郎中,歷任金部郎中、權江淮水陸轉運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糴等使。那時正用兵河北諸鎮,軍需緊急,“饋運之務,悉委於佑”。杜佑不久便遷升爲戶部侍郎判度支。度支總領全國經費,當時軍費開支浩繁,每月費度支錢一百多萬貫。由於用度不足,德宗下令借富商錢,於是官吏大索商賈財貨,鬧得“長安囂然如被寇盜”。杜佑看到這種情況,認爲“百姓頗困,加賦攸難”,主張裁減官吏,節省開支,特地寫了一篇《省官議》獻給德宗。指出“設官之本,爲理衆庶,所以古昔計人置吏”,但自中宗以來,用人無制,從朝廷到地方都有一大批重複的閒散的官員,糜費國家大量的開支,應該加以裁併。因爲宰相盧杞當權,這個建議沒有被採納。盧杞爲了排除異己,出杜佑爲蘇州刺史。由於前任刺史以母喪去官,杜佑有母在堂,不願赴任,於是改任饒州刺史,不久以御史大夫爲嶺南節度使。貞元三年(公元787年),杜佑被召爲尚書左丞,復以御史大夫領陝州長史、陝虢觀察使;過了兩年,又遷檢校禮部尚書、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淮南節度使。

杜佑從貞元六年赴任揚州,在淮南經歷了13年,做了幾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杜佑初到淮南時,遭逢旱災,饑荒嚴重。他一面下令富戶出售糧食,救濟災民;一面革除苛捐雜稅,安定社會。揚州久經兵亂,官舍多被毀壞。駐軍沒有營房,很多士兵住在破廟裏;儲備沒有倉庫,很多粟帛留在支郡中。杜佑庀材鳩工,興建營房和倉庫,解決了軍隊用房和財賦儲存的問題。當時聯營30區,士馬整飭。爲了發展農業生產,修整舊有的雷陂(江蘇揚州市北),還開鑿了新渠,以資灌溉。又開濱海棄地爲稻田,稻子產量很高,積米至50萬斛。於是淮南兵精糧足,爲四鄰所畏。

第二,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死了,軍士擁立其子張愔,求爲節度使,唐廷不許,於是加杜佑檢校左僕射,同平章事,兼徐、濠、泗節度使,叫他討伐張愔。杜佑調集大批戰船,派部將孟準爲前鋒,進攻徐州。但孟準的軍隊渡過淮河以後就吃了敗仗,杜佑因此不敢進兵。這時泗州刺史張伾出兵攻埇橋(在今安徽宿縣南古汴水上),也大敗而回。唐廷不得已任命張愔爲徐州團練使,分濠、泗兩州隸淮南,以杜佑兼濠、泗觀察使。

第三,杜佑生平好學,手不釋卷。公事之餘,勤於著述。貞元十七年完成了一部重要的歷史著作——《通典》,派人獻給了朝廷。

《通典》的編纂

貞元十九年,杜佑由淮南入朝,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順宗即位,攝冢宰,尋進檢校司徒充度支鹽鐵等使。當時王叔文以副使進戶部侍郎,銳意革新政治,不久失敗。佑奏李巽爲副使,頗有建樹。

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杜佑拜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岐國公。這時河西党項潛引吐蕃入侵,邊將貪功,請兵出擊。杜佑上書反對用兵。他歷述前代開邊黷武,兵連禍結的歷史教訓,明確指出党項寇邊的原因是,“邊將非廉,亟有侵刻。或利其善馬,或取其子女,便賄方物,徵發役徒,勞苦既多,叛亡遂起”。因此不應輕易出兵,但當慎選良將,加固邊防,“來則懲御,去則謹備”就可以了。憲宗採納了他的意見。過了一年多,杜佑因年老請求致仕,憲宗不許,但令三五日一入朝,平章政事。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杜佑因病,累表求退,憲宗不得已許之。杜佑就在這年冬天逝世,終年78歲,贈太傅,諡曰安簡。

杜佑元配安定梁氏,中年去世,遂以側室李氏扶正,貞元十五年,封密國夫人。史稱杜佑“始終言行,無所玷缺,唯升嬖妾李氏爲夫人,時論非之”。其實杜佑言禮,貴在“隨時”與“通變”,以妾爲夫人,在他看來,也不過是行所當然罷了。

杜佑本爲長安巨族,作鎮揚州,家財鉅萬。在京城安仁裏有府第,在城南樊川又有別墅,亭館林池,最稱佳勝,常與賓客置酒爲樂。子弟都在朝中做官,一時貴盛無比。

中唐前後,是一個對歷史進行大規模總結的時期,史書的編纂進入了非常重要的階段,杜佑所著《通典》的問世,改變了古代歷史的編撰格局,是史學發展的又一次重大轉折。從大曆元年(公元766年)起,杜佑開始撰寫代表其學術水平的史學名著《通典》,歷經36年,於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完成這部鴻篇鉅製。《通典》共200卷,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9門。每門下面分若干子目、子目之下還有細目,以歷代典章制度的歷史演變、得失興革爲中心,兼記有關言論,上起黃帝,下迄唐玄宗天寶末年,個別地方延續到德宗貞元年間。其文獻主要依據是《五經》各種史籍,歷朝文人的文集、撰述、論議。全書開創了綜合性典制體通史形式,是獨立制度史編撰的開端和奠基之作。以典章制度爲中心,分門立目,以類相從,敘其始終的典制體,從此成爲與編年體、紀傳體並行的重要史書體裁,開拓了歷史研究和撰述的重大領域。 從《通典》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作者對社會結構有了嶄新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建構在現實歷史發展和時代精神的基礎上的。《通典》自序中,他清楚地勾勒了當時社會的經濟、政治結構和與之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及其相互關係,認爲“食貨”是基礎,“教化”是手段,“致治”是目的。各種制度如選舉、職官、禮樂、兵刑等都應建立在“食貨”的基礎之上。這種認識反映在《通典》的內容編排上。以“食貨爲首”,《食貨典》12卷,論述經濟問題,包括土地制度,鄉村基層組織,賦稅制度,戶口盛衰,貨幣流通,交通運輸,工商業和價格關係。在這些前提下,展開其餘幾個門類,其中職官又最爲重要,禮、樂、兵、刑次之,州郡、邊防更次之,這種對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意識形態之間關係的認識是先進的,在其以前史家中很少見。同時也是對近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的系統總結。

《通典》撰述的目的,按杜佑自序中所說是“實採羣言,徵諸人事,將施有政”。這裏,他非常明確地表述了經世致用的創作目的,表現了經邦、致用的史學思想的成熟。首先,他以勇敢的歷史和現實批判精神,指出儒家經典中的空泛言論無濟於治世,批評歷代衆賢很少有匡救之方,因而他“不達術數之藝,不好章句之學”。其次,他重實際,講功效,把對歷史的認識轉化爲對現實的思考和初衷。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他入朝爲相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通典》中的要點輯錄成《理道要訣》33篇,上奏德宗,以便斟酌實行,針對社會的癥結和時代的要求來“師古”,以達到經邦、致用的最高目的。以“富國安人之術爲己任”,這種史學思想顯然具有里程碑意義。最後,他反對“非今是古”的歷史觀和主張適時變通以順應歷史進步趨勢的思想,以及對門閥制度的批判態度都表現了其卓絕的歷史識見。

《通典》表現的一切,證明了作爲政治家兼史學家的杜佑,無疑是時代的優秀人物,是站在歷史潮頭思考歷史和現實問題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