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初各地反抗不絕,直到康熙用了這三招,從此才征服漢人穩定江山

清初各地反抗不絕,直到康熙用了這三招,從此才征服漢人穩定江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即位後,那些明朝的遺老仍存,全國各地許多百姓仍然思明,一直試圖反清復明,比如楊起隆自稱朱三太子,妄圖在京城附近發動起義。康熙帝明白要想確立清朝在全國的統治,必須讓人們在思想上認同清朝正統地位,不再以韃虜視之,於是康熙採取了三個手段。

清初各地反抗不絕,直到康熙用了這三招,從此才征服漢人穩定江山

其一,跪祭明孝陵

在康熙帝在位期間,曾六巡江南,其中五次親自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康熙帝對朱元璋評價極高,稱“明太祖崛起布衣,統一方夏,經文緯武,爲漢唐諸君所未及”,並題寫“治隆唐宋”的碑文。康熙帝甚至在祭祀時,行三跪九叩之大禮。

康熙爲啥祭拜明孝陵呢,爲啥用這麼大的禮節來祭拜前朝皇帝呢?這除了康熙對朱元璋的推崇外,還有更深的一層原因,康熙帝藉此,安撫拉攏人心,特別是漢族士人的心,前朝遺老的心。這一招確實起到效果,當時圍觀這場祭禮的有數萬人,許多人都留下了眼淚。

清初各地反抗不絕,直到康熙用了這三招,從此才征服漢人穩定江山 第2張

 其二,開博學鴻詞科

在康熙帝祭拜明孝陵的同時,他還打出了另一張牌,開博學鴻詞科,大興科舉考試。如果說祭拜明孝陵是在講情懷,那麼開博學鴻詞科,就是在講現實啦。康熙通過祭拜朱元璋,博取漢族士人的好感,同時還開博學鴻詞科,給士人們做官的機會

康熙十七年三月,由全國推薦143人蔘加了這次考試,錄取50人,其中包括朱彝尊、汪琬、潘耒、毛奇等著名文人。之後清朝又組織這些人蔘與編修《明史》,同事徵召天下文人來參與。明朝遺民黃宗羲、顧炎武雖沒有出山,但卻派自己兒子、弟子、外甥參與。

清初各地反抗不絕,直到康熙用了這三招,從此才征服漢人穩定江山 第3張

黃宗羲始終沒有出仕,但已經認同康熙帝。他在爲人撰寫的碑銘傳狀和致友人書中,甚至讚譽康熙帝爲“聖天子”,稱清朝爲“國朝”,清軍爲“王師”,用康熙年號,希望自己的“同學之士,共起講堂,以贊右文之治”。黃宗羲是明朝遺老的一面旗幟,晚年卻成了康熙的“粉絲”,他的轉變,應該說是漢族士人心態發生徹底轉變。

其三,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康熙帝除了要爭取漢族士人外,還要爭取最廣大農民的支持。農民比較現實,“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因此康熙不用打什麼情懷。對此康熙帝採取了許多措施,比如興修水利,開墾荒地,減免賦稅等等一系列措施。到康熙五十一年,更是宣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清初各地反抗不絕,直到康熙用了這三招,從此才征服漢人穩定江山 第4張

衆所周知,歷朝歷代以來賦稅都是一直漲漲漲的,但唯獨到了康熙朝頒佈“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的規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即使到了清朝中晚期,內憂外患不斷,財政十分敗壞,對農民的盤剝也很厲害,但也沒敢破壞康熙“永不加賦”的祖訓。

士農工商,傳統中國不外乎這四個階層,其中士農爲主。康熙帝在爭取漢族士人、農民的支持後,消除大多數人們心中的滿漢隔閡,纔算徹底穩定清朝的統治,之後“反清復明”的反抗逐漸減少,幾乎銷聲匿跡,才奠定了清朝此後兩百多年的統治基礎,所以他雖然不是開國之君,但卻是“守成之君,開創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