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是怎麼治理軍隊的?

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是怎麼治理軍隊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家吳起的故事。

一、“先和而造大事”。

吳起認爲,治國治軍有“四不和”,即“不和於國,不可以出軍;不和于軍,不可以出陳(通“陣”);不和於陳,不可以講戰,不和於戰,不可以決勝。”反之,只有國家意志統一,軍隊內部團結,臨陣指揮一致,作戰行動協調,纔能有利於戰爭。因此吳起認爲,有作爲的君主,“將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

爲了做到“四和”,首先“教百姓而親萬民”,“使民知君之愛其命,惜其死,若此之至,而與之臨難,則士以進死爲榮,退生爲辱矣。”他主張通過教化、親善普通百姓,使得君臣一心,同仇敵愾。吳起認爲,要強國強軍,君主應做到“使賢者居上,不肖者處下”。吳起主張重用賢德有才之人,而缺才少德者,只能把他放在下層。關於和諧的狀態,吳起認爲如果“民安其田宅,親其有司,”即百姓安居樂業,官民親近相處,國家“則守已固矣。”

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是怎麼治理軍隊的?

史載吳起曾與魏武侯(文侯之子)泛舟“浮於西河”之上,討論國家強盛的根本問題。吳起認爲,君王之業,國家安危,“在德不在險(山河之險)”,若爲政不善,“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爲敵國也”。

二、“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是有恥也”。

吳起少時曾隨曾參學儒,後棄儒而習兵事,成爲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並在長期戎馬生涯中形成強烈的法家觀念。吳起思想中帶有很深的儒家色彩。他提出“道、義、禮、仁”四德觀,認爲“此四德者,修之則興,廢之則衰。”強調四德在治國理軍中的首要地位。他認爲“當敵而不進,無逮於義也;殭屍而哀之,無逮於仁也。”毫不諱言戰爭對當時統治者的重要性,反對已不適應新形勢的舊的仁義道德。

具體到治軍,他主張“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用仁義禮治來教化民衆,使其有羞恥之心。大凡人有了羞恥之心,國家則“在大足以戰,在小足以守矣”。吳起認爲教化的目的,是激勵百姓把個人安危於國家興衰聯繫在一起,君王才能把握政治軍事上的主動性,做到上下一心,“舉順天人”。

孫武說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吳起繼承了孫武的思想,並有所發展。他說“戰勝易,守勝難”。爲何?他認爲,“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者得天下者稀,以亡者衆。”經常輕率發動戰爭,就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從而使人民疲弊不堪,國家貧弱,戰事越多,國力越衰,而且會招來禍患。

三、“用兵之法,教戒爲先”。

吳起強調軍事訓練在提高部隊戰鬥力當中的突出地位。他認爲,“夫人常死其所不能,敗其所不便”,要建設一支具有強大戰鬥力的軍隊,教育和訓練是首要問題,“用兵之法,教戒爲先”。吳起主張教育訓練的目的是讓將士掌握戰場的各項技能,以避免無謂的傷亡。

吳起還提出了教育訓練的具體方法。例如在《吳子·治兵第三》中,他把訓練方法分爲“學戰之法”和“教戰之令”。所謂“學戰之法”就是從單兵格鬥、拼殺技術到學習戰術和各種陣法,“一人學戰”推廣到“教成三軍”的辦法。

“教戰之令”就是在組織部隊訓練上,根據不同士卒的特點,進行與其適應的訓練,如“短者持矛戟,長者持弓弩…智者爲謀主”。同時,吳起還提出“行軍、進止、馴馬”之道,強調進止要有度,飲食要適當,人馬要相親。不僅如此,他還從馴馬之道進一步發揮,指出能夠明白馴馬的道理,將會“橫行天下”。

四、“進有重賞,退有重刑”。

嚴明的軍紀是作戰勝利的重要保證。吳起要求軍隊的一切行動要“任其上令”,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吳起認爲,“任其上令,則治之所由生也”。反之,“若法令不明,賞罰不信,金之不止,鼓之不進,雖有百萬,何以與用?”

吳起較早提出了精兵思想。他認爲“兵以治爲勝”,要形成強大的戰鬥力,靠的是嚴格的治理而不在於人數多寡。即使百萬之衆,紀律不申,毫無戰鬥力,也不能用於作戰。只有從嚴治理,軍法嚴明,才能爲“和于軍”創造有利的正規化環境

五、“有功而進饗之”。

吳起認爲將士中“有工用五兵(兵器),材力健疾,志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妻子父母,勸賞畏罰。”他認爲,“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他還對魏武侯說,治理軍隊“嚴明刑賞”很重要,但不是唯一手段。治軍的關鍵是要使士卒能夠“樂聞”(軍令)、“樂戰”和“樂死”,軍隊形成高昂的士氣。如何做到這三點?吳起主張“勵士”,既獎勵有功、激勵無功。

他認爲對有功將士國君要予以隆重的“進饗”待遇,功勞越大,規格也越高,儀式越隆重,並推及家屬。對陣亡將士親屬每年也應進行慰問和賞賜,以示君主不忘。而對於未立戰功的將士,也應給予此等的犒賞,以示鼓勵。魏武侯接受了他的意見,這個措施僅實行了三年就取得了成效。有一次秦軍進犯魏國西河,未經動員,自動穿上盔甲應敵的魏軍將士就有上萬人。又有一次吳起親率五萬將士擊敗五十萬秦軍。

六、“三軍服威,士卒用命”。

戰國前期著名軍事家吳起是怎麼治理軍隊的? 第2張

吳起認爲,作爲統軍殺敵的將領,必須“總文武”、“兼剛柔”。

吳起對任用將領提出了嚴格要求。他主張,首先要懂得“四機”之理纔可爲將。“四機”即氣機(士氣)、地機(地形)、事機(兵謀)和力機(用兵),爲將者必須掌握這“四機”的要領,並熟練運用。其次,對良將還要有更高的標準,既“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衆,怖敵決疑。施令而下不敢犯,所在而寇不敢敵。”這種良將,“得之國強,去之國亡。”反映了吳起對賢才良將的高度重視和評價。

將領只有具備了上述要求,纔可使士卒“將之所麾,莫不從移;將之所指,莫不前死”,從而達到指揮得當、軍令通暢、將士一心的“和於陣”的理想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