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鎮守江夏的大將蘇飛,最後結局如何?

鎮守江夏的大將蘇飛,最後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7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就在曹操平定河北的同時,孫權也開始了向荊州進行擴張的軍事行動。建安八年,孫權出兵征討黃祖,不料大將凌操卻在戰鬥中被黃祖部將甘寧射殺,孫權不得不收兵返回江東。

到了第二年,孫權打算再度出兵征討黃祖,卻遭到謀士張昭的反對。此時,呂蒙面見孫權,說是甘寧離開黃祖歸順東吳。孫權非常高興,立即召見。甘寧向孫權提出,應該立即出兵征討黃祖,爲日後奪取荊州並圖謀巴蜀做準備。聽完甘寧的建議,孫權終於下定了決定。他隨即任命周瑜爲大都督,呂蒙爲先鋒,親率大軍十萬出兵江夏。

鎮守江夏的大將蘇飛,最後結局如何?

得知孫權再度來犯,黃祖連忙召集兵馬。他命蘇飛爲大將,陳就、鄧龍爲先鋒,在江夏一帶部署防禦工事。沒過幾天,江夏之戰打響,呂蒙、甘寧和董襲首先向陳就和鄧龍發動進攻。甘寧砍死鄧龍,呂蒙誅殺陳就。大將蘇飛也在戰鬥中被潘璋生擒,東吳首戰告捷。

得知前線戰事不利,黃祖心知夏口即將不保,便在孫權率衆進攻夏口時棄城而出,向荊州方向逃竄。誰知黃祖的意圖被甘寧識破。黃祖剛剛逃出夏口東門,就被甘寧率部攔住。經過一番交戰,黃祖被甘寧射殺,夏口也落入孫權之手。至此,江夏之戰以孫權的勝利而告終。

戰後,孫權下令將蘇飛斬首示衆,卻遭到甘寧的阻攔。甘寧對於當年蘇飛對自己的幫助非常感激,在孫權面前苦苦哀求。最終,孫權赦免了蘇飛。

小說中提到的孫權與黃祖之間爆發的江夏之戰,在歷史上確有發生,不過持續的時間很長,戰況也更爲複雜。據《三國志》相關傳記記載,孫權征討江夏,一共有三次,分別是在獻帝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及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其中首次的征討不僅以失敗告終,還搭上了大將凌操的性命。第二次征討的收穫也非常有限,獲得了部分的人口,直到第三次才大獲全勝。

不過小說中描述的甘寧射殺江夏守將黃祖的故事卻並非歷史的真實,除掉黃祖另有其人。據《三國志吳主傳》載:“十三年春,權復徵黃祖,祖先遣舟兵拒軍,都尉呂蒙破其前鋒,而淩統、董襲等盡銳攻之,遂屠其城。祖挺身亡走,騎士馮則追梟其首。”在這段記載中,明確地指出殺死黃祖的一位名叫馮則的東吳騎士。

在小說中出現的江夏守將,除了黃祖之外還有三人,分別爲陳就、鄧龍和蘇飛。這三個人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但三人的結局卻與小說有着一定的差別。說到陳就這個人,他的結局在《三國志呂蒙傳》中有明確的記載。該傳稱:“(呂蒙)從徵黃祖,祖令都督陳就逆以水軍出戰。蒙勒前鋒,親梟就首。”由此可見,陳就的確是死在呂蒙的手裏 ,與小說中的描述一致。

鄧龍這個人物,在歷史上也的確是黃祖的部將。不過,他卻並非死在此次的江夏之戰當中。據《三國志周瑜傳》載:“江夏太守黃祖遣將鄧龍將兵數千人入柴桑,瑜追討擊,生虜龍送吳。”按照該傳的介紹,這一事件的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左右。因此,鄧龍既不可能會參加發生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江夏之戰,也不會死於甘寧之手,而是早在兩年前就成爲周瑜的俘虜,此後再無蹤跡。

鎮守江夏的大將蘇飛,最後結局如何? 第2張

小說中提到的黃祖部將蘇飛,不但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同時還是江夏守軍中的重要一員。據《三國志甘寧傳》注引《吳書》載,甘寧在歸順東吳之前,曾在黃祖軍中效力,後來在蘇飛的協助下逃離江夏投奔孫權。此時的蘇飛已是黃祖軍中的都督,其官職僅次於黃祖,是江夏守軍的第二號人物。

至於說到蘇飛這個人物,《三國志甘寧傳》注引《吳書》稱,孫權在戰前公開宣稱抓到蘇飛後要將其斬首示衆。戰後,蘇飛果然被抓。就在即將被處死之前,甘寧在孫權面前“下席叩頭,血涕交流”,終於讓孫權改變了主意,下令赦免了蘇飛。

那麼,蘇飛在被孫權赦免後的事蹟如何呢?史料中並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在《三國志樂進傳》中有一段記載值得注意。該傳稱:“(樂進)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南郡諸郡山谷蠻夷詣進降。”這段記載中提到的“蘇非”是不是就是當初被孫權赦免的“蘇飛”呢?這個疑問也引起了不少人的猜測。有不少人認爲,“蘇飛”與“蘇非”其實就是同一個人。之所以有這樣的猜測,主要原因有二:

首先,從關羽此戰的戰局來看,此次行動發生在孫劉聯軍對付曹軍之際,孫劉兩家的將領相互配合、並肩作戰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蘇飛(蘇非)常年駐紮荊州,對於荊州的情況非常熟悉。爲了配合關羽作戰,東吳特意派出這名降將進行協助是非常有可能的;其次,在魏晉時期行書非常流行。而行書中的“非”與“飛”字非常相似。因此,不排除後人在書寫時誤將“非”字與“飛”字弄混,將原本的同一個人變成了完全不同的兩個人。當然,這個說法的論據仍顯不足,尚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