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祁鎮:明朝第六與第八任皇帝,他在土木之變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朱祁鎮:明朝第六與第八任皇帝,他在土木之變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祁鎮,即明英宗,明朝第六任和第八任皇帝,前後在位共22年。他是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生母是孝恭孫皇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宣德十年,正式即位,年號正統。主少國疑,國事全由太皇太后張氏操持,任用“三楊內閣”主理朝政,發動麓川之役,導致綜合國力耗損。正統八年,正式親政,勵精圖治,寵信王振,導致宦官專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御駕親征,攻打日益崛起的蒙古瓦剌部,發生土木堡之變,兵敗被俘。景泰八年(1457年),策動奪門之變,廢景帝朱祁鈺。於1464年病逝,廟號英宗,諡曰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睿皇帝,葬於裕陵。

人物生平

少年天子

宣德二年十一月十一日(1427年11月29日),孫貴妃爲明宣宗朱瞻基產下長子朱祁鎮。次年二月,朱祁鎮爲皇太子,其母孫貴妃爲皇后。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駕崩,遺詔皇太子朱祁鎮即位,次年改元正統,尊奉皇太后張氏爲太皇太后,皇后孫氏尊爲皇太后。

朱祁鎮即位之前,宮中傳言,太皇太后張氏打算立襄王朱瞻墡爲帝。太皇太后召集羣臣,指着皇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新君,擁戴朱祁鎮順利登基。新君年僅九歲,主少國疑,衆臣請太皇太后張氏垂簾聽政。太皇太后不允。即便如此,國事仍舊掌握在太皇太后張氏手中。

朱祁鎮:明朝第六與第八任皇帝,他在土木之變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張氏地位尊崇,卻不重用自家人,甚至不允許外戚干預國事。還三天兩頭把王振叫去罵一頓,有效地打擊了王振,使得王振在她掌權的時候不敢幹壞事。而當時王振並不囂張過分,也可見張氏的眼光很遠。她重用仁宣以來的舊臣,其中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位頗爲着名,史稱“三楊”。三楊擔任內閣輔臣期間,安定邊防,整頓吏治,發展經濟,使得大明朝國力鼎盛。明人焦竑《玉堂叢語》卷七中有言:“正統間,文貞(楊士奇)爲西楊,文敏(楊榮)爲東楊,因居第別之。文定(楊溥)郡望,每書南郡,世遂稱南楊。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故論我朝賢相,必曰三楊。”

正統初年,太皇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然而好景不長,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諡號文敏);正統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諡號誠孝昭皇后);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諡號文貞);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諡號文定)。

隨着三楊去世,太皇太后張氏薨,一直以來被皇帝朱祁鎮寵信的宦官王振開始嶄露頭角,興風作浪。正統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彼時,皇帝從少年天子長成熱血青年,頗有一股安邦定國的雄心壯志,在位初期勵精圖治。

英宗北伐

明英宗北伐又稱明英宗北征,是指正統年間,朱祁鎮在正統三年(亦集乃之戰)、正統六年(豐州之戰)、正統九年(以克列蘇之戰)所發動的三次大規模北伐。

再下西洋

正統八年,明英宗命郭琰督造下西洋海船,遣下西洋和番都指揮馬雲再下西洋重新聯絡舊港宣慰司、滿剌加外府、蘇門答剌官廠、察地港抽分所及古裏官廠,正統十三年,府軍衞卒趙旺等自西洋還,獻紫檀香、交章葉扇、失敕勒葉紙等物。初旺等隨太監洪保入西洋,舟敗漂至卜國(白古,一說甘蒲)。隨其國俗爲僧,後頗聞其地近雲南八百大甸,得間遂脫歸。始西洋發碇時,舟中三百人至卜國僅百人,至是十八年,惟旺等三人還。上賜之衣鈔,令爲僧於南京報恩寺。英宗復辟後欲重啓再下西洋,但因張昭反對逐罷。

朱祁鎮:明朝第六與第八任皇帝,他在土木之變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2張

麓川之役

明宣宗時期,放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引發地緣政治地震,造成動盪不安的雲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英宗令南方諸省籌措糧餉,派遣南兵穩定局面,是爲麓川之役。李賢撰《古穰雜錄》,“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佈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徵麓川,是一大失誤,這是明代國史記錄中的普遍觀點。張志淳在《南園漫錄》中的觀點相反,徵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夫振之惡雖不可殫述,然其主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於忠臣義士之寃、於久遠之計,自今觀之,殊爲有得。不然,則歷今七十餘年,爲中外所壞,不知羣夷變亂幾番矣,何以能帖然如此。”張志淳進一步分析了致誤之由,完全是楊士奇、王恕單邊聽信沐氏子孫“隱蔽溢美”行狀結果,“李(賢)遂據以爲真,而以其事遷就之而筆於書,而不復考也”。李賢、楊士奇、王恕是著名的大臣,“於史、於事、於是非皆顛倒謬誤,至終身莫之省”,“顧失實至於如此,然則後世將安所憑哉?良可嘆也。”晚明大臣亦在文集中大罵三楊,認爲三人是“一夫跳梁”“文宗罪人”開了壞頭。

土木之變

明太祖北征驅逐韃虜,定鼎中原。明成祖北伐遷都北京,天子守國門。驅逐和防備的,無外乎漠北的蒙古。元順帝逃回漠北,北元一分爲二:瓦剌和韃靼。瓦剌和韃靼之間,互相爭雄。因三楊及明宣宗巡邏的關係,到了正統年間,瓦剌逐步強大起來,並且時不時就南下侵擾明朝疆域。尤其是瓦剌的實權派——太師也先,經常以朝貢爲名,騙取明朝的各種賞賜。因爲明朝自詡爲天朝上國,對於進貢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會禮尚往來,賞賜頗爲豐厚,並且按人頭派發。這種情況下,也先不斷增加使者數目,最後竟然高達三千餘人。

朱祁鎮:明朝第六與第八任皇帝,他在土木之變前有着怎樣的經歷? 第3張

當時總覽朝政的宦官王振對此頗爲不滿,下令減少賞賜。也先借此爲名,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皇帝朱祁鎮時年二十來歲,祖母和一干老臣都已經離世,正是自己一展拳腳的大好時機,看到北方韃子如此放肆,頗爲惱恨。王振藉此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朝中大臣勸阻,皇帝不聽,一來是效仿他的父親——明宣宗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二來爲了證明自己,何況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

當時,朝廷的軍隊主力都在外地,倉促之間難以集結。於是皇帝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二十萬人,號稱五十萬大軍,御駕親征。爲了說服自己的母親孫太后,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爲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

大軍出征,誰知天公不作美,大雨連綿。大軍到了大同附近,發現屍橫遍野,加之後方糧草供應不及,軍心動搖。於是,皇帝有心撤軍。王振爲了顧及皇帝臉面,這個沒有出征多久就悻悻然回師,太丟臉,他便建議繞道蔚州。同時,王振老家就在蔚州,要是皇帝跟自己回鄉,豈不是比衣錦還鄉還來得及吐氣揚眉?

蔚州,距離大同非常近,而瓦剌大軍逼近大同,可不是鬧着玩的。羣臣反對,覺得這樣耽誤時間,容易發生危險。王振不聽,而皇帝體恤王振,便給了他露臉的機會。大軍準備開拔,前往蔚州。

不料王振心血來潮,擔心大軍過處,踩踏自己家的莊稼,而建議按照原路撤軍。等到大軍行至懷來附近,輜重反而沒有趕上。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候。

就在懷來城外的土木堡,瓦剌大軍追上明軍,將皇帝等人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斷,陷於死地,軍心動盪。於是,當也先假意議和的時候,明軍上當。也先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一舉殲滅之。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爲“土木堡之變”,或曰土木之變。時爲正統十四年(1449年)。

俘虜了皇帝,瓦剌太師也先又憂又喜,喜的是連明朝皇帝都抓住了,憂的是不知道該殺該留。倒是他的弟弟伯顏帖木兒提議,覺得明朝的皇帝奇貨可居,不如留下他,好向明朝索要財物。也先覺得這個提議好,便留了皇帝一命。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