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北宋名相王珪簡介:歷仕三朝,時人稱其爲“三旨相公”

北宋名相王珪簡介:歷仕三朝,時人稱其爲“三旨相公”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關於王珪的詳細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 ),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 。

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於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諡文恭。

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製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北宋名相王珪簡介:歷仕三朝,時人稱其爲“三旨相公”

人物簡介

王珪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後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寬厚沉穩,謙和禮讓。他勤思苦學,天資過人,落筆則出語驚人。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高中進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揚州通判,後被召入京城在集賢院值班,隨又爲三司鹽鐵判官、修起居注、進知制誥再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母逝,假歸服喪三年,後覆被召入京城,爲學士兼侍讀。

嘉祐七年(1062年)宋仁宗宴寶文閣作飛白書,命王珪誠歲月姓名,分賜侍臣,歐陽修得雙幅大書,王珪夾題八字雲:“嘉祐御禮賜歐陽修。”仍於絹尾書翰林學士臣王珪奉聖旨題。

後議立太子,中書召他起草詔書,他說:“此大事也,非當面接受聖旨不可!”第二天,仁宗親自召見,他對仁宗說:“天下臣民早就希望立太子,以免生亂。這次果真是陛下的聖意麼?”仁宗道:“朕意已決。”他再拜稱賀以後,才退而起草。

宋英宗即位,理應提升草詔人,但因有人將他在中書召見時拒不草詔事進了讒言,疑他對已不忠,於是,置而不理,以觀後效。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忽然召他入內殿,升他爲端明殿學士,賜他龍盤金盒,安慰他說:“從前誤信人言,今天朕已疑竇盡消了!”

宋神宗最愛王珪的文采,即位後,提升他爲翰林學士承旨,專爲朝庭草擬重大典章。

北宋名相王珪簡介:歷仕三朝,時人稱其爲“三旨相公” 第2張

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

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

元豐元年(1078年),改革官制(元豐改制),超授王珪爲銀青光祿大夫。

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

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

元豐八年(1085年),神宗患病,他請皇太后立延安郡王爲太子。太子立,是爲宋哲宗。於是拜他爲金紫光祿大夫,進封岐國公。同年五月十八日(6月12日),卒於任中,享年六十七歲,追贈太師,諡號文恭。

紹聖(1094年—1098年)年間,因邢恕等人誣陷,王珪被追貶爲萬安軍司戶參軍,削奪諸子官籍。徽宗即位,歸還他贈諡。蔡京掌權時,又剝奪追回所贈諡號。政和(1111年—1118年)年間,再次恢復贈諡。

文學成就

王珪以文學進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讚許,其文章氣魄宏大華麗,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於他的手,詞林人士都稱讚他。自熙寧初年開始,連續爲皇室起草詔書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沒有多少建樹,大多是諂諛歌頌之詞。他親筆撰著的《宋兩朝國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諸司庫條式》一百三十卷、《王珪集》一百卷,和續著的《宋六朝會要》,都爲世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史資料。

清《四庫全書》收錄了王珪《華陽集》四十卷(原爲六十卷、附錄十卷,後刪減),在《總目》中介紹說:“ 珪少掇高科,以文章致位通顯,不出國門而參預大政,詞人榮遇,蓋罕其比”。又說:“其文章博贍瑰麗,自成一家。揖讓於二宋之間,毫無愧色。謝及、陸游、楊萬里等往往稱之,殆非虛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