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明朝第一代寧王,被朱棣要挾參與了靖難之役,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慘的“合夥人”了。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棣靖難起兵,朱權被迫無奈加入“靖難大業”,朱棣給年輕的弟弟朱權許諾得很好聽,說到事成了給朱權一半“股份”:平分天下,但後來的結果卻是,朱權連自己想去的江南都去不了。

朱權很年輕,屬於朱元璋老年得來的兒子,和朱棣這種常年征戰,早早就藩的實力藩王有點差距。

朱棣比朱權年長十八歲,是朱權的“大哥哥”,不過歷史上對朱權有這麼一個評價,那就是“寧王善謀”,這側面也說明了這個年輕的王爺有着一定過人的智慧,於是朱權很年輕就到了藩地,在內蒙古多倫一帶就藩,當時那裏叫做“大寧”,朱權是爲寧王。

建文帝登基後,對諸位叔叔亮出了削藩的刀刃,幾個王爺都先後被削藩,嚴重一點的還引火自焚而死,直到朱棣也被針對,建文削藩纔到最嚴峻的時候,趁着朱棣吸引了建文帝的注意力,位於大寧的朱權此時倒是沒有被太過注意,朱權因此得以鬆一口氣,運氣好的話,還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不過朱棣顯然很清楚年輕的寧王對他的幫助以及威脅是同樣最大,於是朱棣率先打起了朱權的主意。

同是這一年,建文帝對於“不表態”的朱權率先動手,建文帝的削藩計劃中,年輕的寧王朱權其實也是一個巨大的隱患,面對起兵的朱棣,建文帝先是召回朱權前往南京面聖,不過朱權對此無動於衷,其實充耳不聞,本質上就是拒絕,於是建文帝直接“削掉了”本屬於大寧的“朵顏三衛”,以表示對朱權的排斥。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其實朵顏三衛此時也早已經再次叛逃、迴歸蒙古,但是削掉衛所的編制,就是和朱權撕爛了臉皮,此舉導致朱權快速地對建文帝產生了厭惡和隔閡。

朱棣趁機來到大寧藩王府,朱權開門迎接“可憐”的哥哥朱棣,朱棣又哭又訴苦的,朱權本來還百般提防,但是看到哥哥這麼慘,也沒有提出什麼要求,於是也放鬆了警惕。

誰知道,這個“善謀”的寧王被朱棣陰了一把,在朱權送朱棣出城的時候,朱棣把朱權被綁架了,正所謂薑還是老的辣,朱權進退無路,只好上了朱棣的船。

其實朱權究竟信不信朱棣“平分天下”的慷慨之語,這都還是一個巨大的問題,朱權當時的情況是,全家老小都被朱棣控制了,現實情況讓他沒有辦法拒絕,而朱權的身上沒有朱棣想要的什麼東西,朱棣想要的,就是朱權的軍隊還有大後方,且事實上,朱權被朱棣“吞併”,這也成爲朱棣加快打贏靖難之役的籌碼。

老大哥朱棣在各方面的能力上,對弟弟朱權還是有着強大的碾壓實力的,比如朱棣快速地控制了朱權的絕大部分軍隊,還有控制了城池的防禦,朱權最後只剩下一些心腹守衛而已。

“吞併”寧王,本質就是當年大寧府的一場“政變”,就這樣,寧王引以爲傲和巨大資本的“八萬甲兵,六千戰車”全部成爲朱棣的戰爭機器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第2張

有了朱權的加入,建文帝更慌了,朱棣更自信了。

而靖難之役,打的就是一場“此消彼長”,建文帝一上來用力太猛,有能力的叔叔們全部隔岸觀火,甚至有的人還暗中幫助朱棣,建文帝在派兵前往北平之間,擁有着強大且數量極多的中央軍。在靖難之役一開始,怎麼看,朱棣遲早都會被活抓回到南京,但誰知道,命運的弔詭就讓這對叔侄發生了優劣態勢的轉變。

有了朱權的勢力的併入,朱棣有了實力上的一次飛漲,毫不誇張地講,寧王府之變,也是朱棣命運的一個轉折點。

被擺了一道,朱權沒辦法,成爲了朱棣的“御用”祕書,經常幫朱棣起草文書,朱棣說的條件很優厚,事成之後給朱權分一半天下,南北而治,歷史上對於朱權聽到這個“報酬”沒有太多的描寫,不過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當時朱棣說這個話,其實是比“空頭支票”還要“空頭”。

隨着李景隆加入戰役,建文帝的“敗相”逐漸顯露。

李景隆被建文帝高度信任,而且李景隆還是開國大將李文忠的兒子,俗話說虎父無犬子,李景隆被視爲“戰神”,即便當時只有建文帝一個人這麼想。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第3張

李景隆的確也是戰神,幾次有着強大的實力明明可以鎮壓朱棣,但卻還是輸了,最終讓人覺得諷刺地是,李景隆打開了南京城門,朱棣進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靖難之役,朱棣最終獲勝。

公元1402年,朱棣即位,在南京正式成爲大明新主人的朱棣對朝堂中的舊勢力進行了清掃,例如方孝孺就因爲不願意臣服朱棣而被誅滅了十族,朱棣如此行爲,其實讓跟着他“靖難”的衆人有些膽戰心驚,這裏面就包括了朱權。

朱權不知道朱棣到底會做到什麼地步,過去所說的“平分天下”,朱權早就忘了,聰明的他知道,活下來才最重要。

寧王睿智地提出要求在南方就藩,其實他主動提出,看似魯莽,實則給了朱棣臺階下,但誰知道,成爲了永樂帝的朱棣連朱權這點“願望”都不給滿足。

朱權想去蘇州,那裏富庶無比,要說起兵,是不可能的,養老卻是極其適合。

但朱棣不允許,他和朱權說,這蘇州不吉利啊,朱橚和建文帝的弟弟封在那裏都沒有什麼好下場,咱們換一個吧。

朱權都懵了,他沒想到朱棣想要“出爾反爾”,想要“流放”他。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第4張

其實也不是流放,但是朱棣給出的建議,重慶、荊州、南昌這些地方都屬於有些“不咋地”,這不是朱權這個功臣該獲得的待遇。可是朱權也認命了,沒有反抗,直接去了南昌。

若要說是朱棣“欺騙”朱權,但朱權還是活得挺久的,去了南昌不久,有人舉報朱權搞“巫蠱之術”詛咒朱棣,朱棣氣沖沖派人去查,啥結果也沒查到,這也把朱權嚇了一跳,不過兩兄弟有默契,這件事沒有點出來,不了了之。

於是朱權更加勤奮地“養老”了,學文信道,別的事情都不管,就當一個老實的“逍遙王爺”。

公元1424年,永樂駕崩,而朱權還在世,在永樂北伐期間,朱權一直老老實實地在封地自娛自樂,沒有任何要求,但是在明仁宗即位後,朱權就立馬上書了自己的渴求,因爲明仁宗赦免了大多數因爲靖難之役而被永樂鎮壓的朝臣和平反冤案,朱權想着侄子這麼“仁”,想必也可以讓自己離開了南昌吧。

但出人意料的是,明仁宗拒絕了他的十七叔的請求,並且回覆朱權,說永樂帝就是這麼安排的,自己也沒有必要去修改,而且南昌就已經是朱權的封地了,這已經成爲了事實,讓朱權不必再上書反駁,明仁宗這一招有點不“仁”,把朱權的渴望又打滅了。

因爲明仁宗短壽,登基不久就駕崩了,即位的是明宣宗朱瞻基,朱權還不死心,求助侄孫。

被迫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朱權,他的晚年生活如何? 第5張

可誰知道一來二去,朱瞻基都被朱權的“死纏爛打”搞火了,朱權連忙上書道歉,最後至此,這件事已經沒有再周旋的餘地,朱權認命,待在南昌搞搞文化事業。

直到明英宗的正統十四年,朱權纔去世,歷經六朝皇帝,可以說是大明初期的一個吉祥物,但誰又還記得,這個老人曾經還差點可以“平分天下”,朱權的晚年可以說是善終的,只不過是關於他“善謀”的名頭,他這一生結束得算是有些潦草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