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廢的真相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廢的真相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太子李承乾(618—645年1月5日),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承繼皇業,總領幹坤之意。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答。

李世民即位之後,立封李承乾爲皇太子。看似波瀾不驚的立儲,卻也隱藏着些許危機。翻看歷史我們知道,自古以來,皇權跟儲權有天然的矛盾衝突。後來的歷史果然應驗了這一不成文的慣例,太子李承乾的一系列騷操作,最終讓自己犯下不可饒恕的錯誤,一手好牌被徹底打爛。

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廢的真相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一、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太子卻步步踩雷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在8歲時便被立爲太子,史書對李承乾都是用“性聰敏”、“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等詞來形容,如果他能一直這麼下去的話,穩坐大唐江山將變得毫無懸念。

隨着李承乾的年齡漸長,皇權與儲權的矛盾就變得愈發明顯,李承乾也開始作了,越來越叛逆。由於自己腿部疾病,加上性格越來越怪戾,對師長不敬,與兄弟們不和,對父親也陽奉陰違,甚至幹出刺殺老師的出格事情。可以說“不作不死”用在他身上再貼切不過了。李世民雖然“搜訪賢德,以輔儲宮”,但似乎不起絲毫作用。

雖然李世民對李承乾有所不滿,但此時此刻的李世民仍然覺得,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不宜更換,否則將會帶來禍患。

李世民:“我識卿意,我兒雖患腳,猶是長嫡,豈可舍嫡立庶乎?”

殊不知,李世民的不滿情緒,早已被李承乾洞悉,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腥風血雨正在悄悄醞釀!李承乾不甘示弱,他急於登上大堡,可以說已經變得毫無顧忌了。

二、忌憚“玄武門之變”,唐太宗不想讓歷史重演

此時此刻,風言風語早就傳到太子李承乾黨羽的耳朵裏。李承乾也不是吃素的,打算“逼宮”,把事情做個了斷。然而由於事情敗露,逼宮失敗,種種導致李承乾和李泰兄弟倆結怨越來越深。如何是好,李世民一時手足無措。

我們知道,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了同胞李建成,而奪得太子的皇位,算起來李世民的做法,跟現在兒子們的行爲頗爲相似。李世民也心有餘悸,不想讓歷史重演,更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們交惡、內訌。

然而,有些事情就如紙包火,前有李承乾的心急貪吃熱豆腐,後有李泰黨羽的瞎攪和,於是兄弟倆把整個後宮搞得烏煙瘴氣。堂堂一個太子,又豈能嚥下這口惡氣,李承乾開始安排刺殺李泰,但是刺殺失敗,唐太宗大怒,終將他貶爲爲庶人,流放黔州。

李承乾太子之位被廢的真相是什麼?與什麼有關 第2張

三、太子之位重新洗牌,李治終成最大贏家

李承乾被廢,太子之位空缺,國不可一日無君,但太子之位空缺太久恐生事變。

就在李世民欲立新太子而舉棋不定的時候,他的一位重臣長孫無忌給他出了主意。經過長孫無忌的提醒,李世民纔想起來另外一位皇子更適合當太子——九皇子李治,也就是後來的唐高宗。李治與李承乾、李泰是同母同胞兄弟,屬親手足。李世民爲什麼要選李治呢,因爲李治宅心仁厚,聰穎好學,也不善鬥狠,爲人比較正直,也一直深得李世民的愛護,而且相對來說李治具有一代君王的氣質和城府,最主要的是選擇李治,也能緩和李承乾和李泰之間的矛盾。

李世民:“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就這樣,父親和皇子們在經歷一番明爭暗鬥、血雨腥風中,把李治推上歷史舞臺。正所謂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李治到最後成了最大的受益者。

由於大唐盛世的延續,自李治上臺以來,雖然沒有大的作爲和豐功偉績,但總的來說依然延續了大唐盛世的狀況,可以說李治雖然無功可圈,但絕對是無過之人。換言之,如果當初李世民選擇李承乾或者是李泰來當皇帝,也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或大動干戈、內戰不斷,又或是兄弟相殘、宦官專權,這都不好說。也許李世民到後來想想都後怕,也不禁爲自己的“明智之舉”而慶幸。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