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李承乾和李泰,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643年4月,當李承乾、李泰爭儲風波徹底爆發後,當時已在位17年的李世民絕對沒想到,自己英明一世,竟然也會犯下與父親李淵的同樣的錯誤,差點經歷了人生中第二次骨肉相殘的悲劇。而果斷廢掉這兩個兒子,既是他的補救措施,也是對過往的反思,最終確實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爲啥說李淵、李世民犯下同樣的錯誤呢?無論是玄武門事變,還是李承乾、李泰爭儲風波,在位的皇帝都是第一責任人。

看到史書中關於李建成、李世民在玄武門手足相殘的記載,我們感嘆於親情在權力面前的脆弱,卻極少注意到一個情況:在李氏兄弟走到這一步的過程中,他們的父親李淵扮演了什麼角色?

當初李淵稱帝后,立嫡長子李建成爲太子,李世民、李元吉則被封藩王,這屬於常規操作,沒什麼問題;

不過在接下來,李淵在兩方面的做法存在巨大爭議:

其一,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淵過於偏好使用宗室爲將,如李孝恭、李神通、李道玄......等等;而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份工作更是逐漸集中到了能力特別突出的秦王李世民身上。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道理上來說,讓親兒子掌握軍權是最放心的;然而,這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李世民的戰功滾雪球般越來越大,李淵也只能不斷給他加官進爵,最後甚至創造了“天策上將”這個位居藩王之上、太子之下的官位,同時還讓其兼任司徒、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幾乎掌握了關東地區的軍政大權。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第2張

人的野心並不是天生膨脹的,大多與權力、地位成正比。爲大唐打下大半個江山的李世民,自然希望自己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他幕府中的文武也希望自己的領導能成爲未來的天下之主,以便自己隨之提升,這都算是情有可原;

而李建成那邊,對於弟弟的戰功、威望自然是心存忌憚,即是李世民對儲君之位沒什麼想法,李建成想必也定會設法除之而後快、清除自己的威脅。

因此,兄弟倆圍繞着儲君之位展開了多年的明爭暗鬥。這個時候,李淵的態度就非常關鍵了。如果想避免局面向着不可控的趨勢惡化,李淵應當機立斷,要麼堅持立儲以長,旗幟鮮明地維護李建成,打壓、剝奪李世民的權位;要麼立儲以賢,改立功勞赫赫、深得軍心民心的李世民。

然而,這兩種方式想要實行起來都會伴隨着相應的代價,於是乎,李淵犯了第二個錯誤:在好幾年的爭儲之戰中,他幾乎啥都沒幹,基本採取了和稀泥、模棱兩可的態度。這就造成了一個必然的局面:兩大集團野蠻生長,最終在玄武門靠着計謀、武力,以血的代價自行決出了高下。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第3張

從後來李世民對李淵的方式來看,他應當是心懷不滿的:如果當初父親當機立斷,看在功勞、貢獻的份兒上果斷改立自己,怎麼會讓事情發展到兵戎相見的那一步?自己怎麼會背上手足相殘、弒兄殺弟的惡名?

然而,“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隨着李世民成爲父皇,他也犯下了當初父親犯下的錯誤。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8歲時就被立爲太子,自幼聰明可愛、寬厚仁慈,爲了培養他,李世民也花了不少心思。但是,隨着年紀漸長,李承乾患上了腿疾,外形上受到損害,內心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加上察覺弟弟魏王李泰覬覦太子之位,他越發變得叛逆,經常有一些不合時宜之舉;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第4張

同時,李世民則犯下了一個錯誤:雖然對長子不離不棄、費盡心思教育,但在不經意中卻對嫡次子李泰高看一眼。史書記載,李泰多才藝、善於寫文章,得到了李世民的喜愛,享受了以下特殊待遇:

被允許自行設立文學館、吸納文人(意味着能夠形成政治派系,就像當初李世民在天策府招攬文人一樣);

由於身體肥胖、行動不便,李世民允許他可以坐着轎子入朝,這是凌駕於制度之上的殊榮;

貞觀十四年,李世民親臨李泰宅邸,還刻意在長安範圍內頒佈赦令、免除了所在地百姓的當年租賦,並對魏王府的官員們大加賞賜;

李世民每月配給李泰的銀錢財物,額度超過了太子李承乾,以至於諫議大夫褚遂良專門上書勸諫,提醒李世民不可以違反制度,讓“當親者疏,當尊者卑”;

後來,李世民又破例讓李泰入住皇宮的武德殿,這次魏徵也看不下去了,他憤而上書一封,使得李世民收回了成命。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第5張

正是對李泰的特殊恩寵,纔在無意中刺激了對方的慾望;特別是看到哥哥腿腳不方便、有損大唐形象時,李泰的奪嫡之意越發強烈。他在朝廷收買人心、拉幫結派,親信韋挺、杜楚客甚至帶着錢財爲他“要結朝臣,津通賂遺”。

而李承乾對這種局面自然也不會束手就擒,兩人各顯神通,攪得朝廷暗流涌動,甚至還形成了不同的派系:“文武羣官,各有附託,自爲朋黨。”

隨着形勢的惡化,李承乾、李泰兄弟也逐漸走到了與玄武門相似的一幕。公元643年4月,在凌煙閣功臣侯君集的支持下,不甘心失敗的李承乾意圖發起政變,不過因人告密而東窗事發、宣告流產。

隨後,在面對父親的詰問時,李承乾如是說:

臣貴爲太子,更何所求?但爲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爲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爲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直白點說:自己貴爲法定的太子,怎麼會有發動政變的道理?只是因爲李泰處心積慮、步步相逼,自己在情急之下、受了心懷不軌者的教唆,才走到了這一步。如果改立李泰爲太子,那就正好讓他得逞了。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第6張

李承乾的這番話,無異於再度揭開了李世民內心中本已接近癒合的傷疤:

自己在皇位上拼了17年,表現也許並非盡善盡美,但絕對稱得上文治武功、爲大唐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即使如此,當初在玄武門手刃兄弟這一事實,仍是自己心中邁不過的坎。

悲劇的是,眼下自己的親兒子卻也要步上自己的後塵;更讓人難以面對的是,自己確實像父親當初那樣,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隨後李世民對身邊人說:“承乾說的也有道理,他固然大逆不道,而李泰也居心險惡,兩人決不能當太子。並且,如果我立李泰當太子,那就等同於告訴世人,儲君之位可以通過苦心經營而來。自今往後,太子失德背道,而藩王企圖謀取的,兩人都要棄置不用,這一規定要傳給子孫後代。”

此外,基於對幾個兒子性格的瞭解,李世民認爲,如果李泰爲太子,李承乾和李治勢必沒好果子吃;但假如李治接班,李承乾、李泰必定會安然無恙。

隨後,李承乾被廢爲庶人,李泰被降級,但都保住了性命。同時,如李世民預料的那樣,爲人仁厚的李治上位後,對當時仍在世的李泰優待有加,並沒有加以迫害。

李世民廢掉太子李承乾後 魏王李泰爲何也被廢掉 第7張

雖然同樣是爭儲,但李世民三個嫡子的命運,比當初李淵三子的處境好了太多;並且在後來的兩百多年裏,大唐王朝極少再次出現兄弟爭位的事件。由此來看,李世民吸取教訓、及時止損的手段是無比英明的,可謂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因此司馬光讚道:“唐太宗不以天下大器私其所愛,以杜禍亂之原,可謂能遠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