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聽到太子李承乾謀反後李世民便拔刀自刎,這是爲何?

聽到太子李承乾謀反後李世民便拔刀自刎,這是爲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作爲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長子,李承乾生於承乾殿,取名“承乾”,隱含着承繼皇業,唐太宗即位後立爲皇太子。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由於太子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將其廢爲庶民,接着,李世民摒退其他朝臣,只留下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四位重臣。

李世民對衆人道:

“朕有三個兒子,如此作爲,真的讓人很傷心!”

一時間控制不住情緒,李世民向牀頭撞去,長孫無忌等人趕忙攔住,李世民見撞牆不行,又要拔出佩刀自殺,褚遂良見此情景,急忙將刀奪下。

史料記載:

“因自投於牀,無忌等爭前扶抱;上又抽佩刀欲自刺,遂良奪刀以授晉王治。”

聽到太子李承乾謀反後李世民便拔刀自刎,這是爲何?

李承乾本身就是太子,他本不應該造反,如果一切順利,他就是天下的繼承者。可是李世民還很喜歡魏王李泰,這就讓矛盾出現了,兩人的目標都是那個至高無上的皇位。

可是李承乾涉嫌謀反,李世民不殺他,爲什麼反而自己要自殺呢?

因果循環,害怕悲劇再次上演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在玄武門設下伏兵。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沒有防備,在上朝的路上被李世民暗算,李建成當場被射死,李元吉死在尉遲敬德之手。很快,李淵將皇位傳給了李世民,政變空前成功。

此刻是公元643年,雖然事情已經過去了十七年,但李世民仍忘不了兄弟相殘的慘景,李世民發自真心那麼痛恨自己的兄弟嗎?

未必,如果他生於平民家庭,沒有皇位的追逐,那麼這三兄弟很可能和睦相處。但這只是假設,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李世民還是秦王,那麼這場爭端就不可避免。

即便李世民得到了夢寐以求的皇位,但他的內心仍無法徹底放下,畢竟這可是至親骨肉。時至今日,那一幕慘劇卻有着再次上演的趨勢,就來自他的兩個兒子,李承乾和李泰。李建成是嫡長子,李世民是次子,李元吉是四子,而在這裏,李承乾是嫡長子,次子是魏王李泰。

一切都是那麼熟悉,好比因果循環,命運之神想要在李世民兒子之間,再來一場玄武門之變。在得知李承乾密謀造反後,李世民極其傷心,這並非裝出來的,再怎麼說那可是親生兒子,且是寄予厚望的太子。另一個呢,是自己最喜歡的兒子李泰,這回李世民有點理解他父親李淵了。

李淵在李世民、李建成爆發矛盾後,一直很難做,他一直想方設法減緩雙方的矛盾,但這都無濟於事,直至晚年喪子的慘劇發生。李世民害怕那場景在自己身上再度上演,他害怕失去兒子,李承乾的造反讓他無法接受,李泰的圖謀也讓李世民心如刀割。

一樁樁一件件,讓李世民一時間不能自已,隨即纔要拔刀自殺。

做戲給大臣看

李世民要自殺這一幕,滿朝文武並不在場,在場的只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當然了,還有晉王李治。

史料記載:

“太子承乾既獲罪,魏王泰日入侍奉,上面許立爲太子,岑文本、劉洎亦勸之;長孫無忌固請立晉王治。”

聽到太子李承乾謀反後李世民便拔刀自刎,這是爲何? 第2張

李承乾獲罪後,皇位當然也就沒他的份了,那麼下個問題就是誰來做太子。這個問題一方面要看李世民的態度,另一方面要看羣臣的表現。李世民曾給魏王李泰許諾,要立其爲太子, 在大臣中,岑文本、劉洎等人希望立李泰爲太子,而重臣長孫無忌懇求立李治爲太子。

李泰曾對李世民說過,假若他獲得皇位,在他死之前,必定會殺死自己的兒子,傳位給晉王李治。對此,李世民是清楚的,這明顯就是託詞,歷朝歷代,有哪個皇帝甘願立自己兄弟爲皇帝,卻殺掉自己的兒子呢?

褚遂良也曾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顯然他也站在了晉王這一邊。:

“前事不遠,足以爲鑑。陛下今立魏王,願先措置晉王,始得安全耳。”

隨後,李世民陷入到沉思中,李承乾當然不能再立,而如果立李泰爲太子,那麼李承乾的安全就不能保證,雙方難免還會爆發流血衝突。而一旦李泰成了太子,也就是承認太子的位置可以通過鑽營得到,這種事當然不能開頭。要想平息李承乾、李泰之間的矛盾,只能另立第三人,那就是李治。

打定主意後,李世民才上演了一出抽刀自殺的戲份,要說李世民完全是做戲,也不盡然,這畢竟涉及他的親生兒子,砍斷骨頭還連着筋。可是這場戲還是要做下去,因爲他關係着天下的安危,關係到大唐的未來。

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褚遂良都是李世民的心腹,長孫無忌、房玄齡是李世民的老臣,自不必說。李世曾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褚遂良同樣是國家的股肱重臣。

這幾位重臣擁有着巨大的能量,而他們都站在了晉王李治身後。皇帝設立太子,在新皇未登基之前,一切都有可能發生,所以羣臣要擦亮眼睛,尋找那個未來的王者,一旦賭對了,那麼富貴也就隨之而來。

李世民要自殺,他的目的就是試探大臣的態度,並讓這幾位好好輔佐李治,畢竟李治的表現不算出彩。雖說他寬厚仁慈,但還有很多不足,如果沒有重臣的輔佐,李世民害怕會出現問題。等試探得差不多了,李世民便把李泰降爲郡王,軟禁起來,並將李治立爲太子。

李世民對李承乾有很深的感情

聽到太子李承乾謀反後李世民便拔刀自刎,這是爲何? 第3張

李承乾被李世民給予厚望,在很早之前就着力培養,李世民居喪的時間,讓李承乾來處理政務,在李世民出巡在外,也是李承乾來處理國家大事。

一次,李承乾患病,從來不信佛家、道家的李世民,卻請來了有名的道士,爲兒子祈福。等到李承乾痊癒,李世民還請了幾千名出家人,修建了普光寺等寺廟。貞觀七年,李承乾生病,李世民請來了天竺高僧,並特許其可以暫時不用讀書。

爲了教育李承乾,李世民他還特意叮囑于志寧等人,要多讓太子瞭解民間疾苦,如果太子做得不對的地方,要多加指點。總而言之,李世民在李承乾身上耗費了巨大的心血,傾注了真心,但反而得到了一個太子謀反的結果,這個結果一時間讓李世民無法接受。

當然,更重要的是,自己這個當爹的實在是不稱職,也沒能給孩子們樹立個好榜樣。平時雖然對太子關心,但終究沒能跟他坦誠相待,再加上自己一碗水沒有端平,給了太子危機感,最終導致了鋌而走險。

總之,這個爹做的很失敗,縱使李世民城府再深,但他終究還是個人,他無法脫離親情與宿命,在教育孩子問題上也確實是慚愧,想要一尋短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