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開國將領丁普郎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明朝開國將領丁普郎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丁普郎爲朱元璋麾下效力的3年時間裏,創造的“逆天”紀錄,至今無人能破。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一、黃陂農夫,義舉驍將

丁普郎,湖北黃陂人,本是農民出身,如果不是遇到元末大亂,他或許一輩子都是一位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莊稼漢。而引領丁普郎改變命運之人,就是徐壽輝。

元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韓山童在潁州發動黃河民工起義,登時天下大亂。由於起義者頭戴紅巾,因此稱呼爲“紅巾軍”。

三個月後,蘄州的一位布販子徐壽輝也扯旗造反,在鄂皖交界的天堂寨發動起義,史載:

其衆以紅巾裹首,與汝、穎妖賊同。

意思是,徐壽輝的起義軍也頭裹紅巾,因此也稱爲紅巾軍,爲了區別他和韓山童的紅巾軍,史學上稱徐壽輝的這支義軍爲“南方紅巾軍”,和韓山童的“北方紅巾軍”對應。

徐壽輝起義不久,便招兵買馬,帶人攻破了蘄水縣。附近的農民飽受元朝欺壓,紛紛響應徐壽輝。這裏面,有一位黑臉大漢,和徐壽輝很對脾氣,他就是丁普郎。

丁普郎投奔徐壽輝後,很快得到徐壽輝的重用,史載:

明朝開國將領丁普郎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壽輝將丁普郎等連陷漢陽、興國。曾法興等陷安陸,執知府醜驢,不屈,法興義而釋之。

最初,徐壽輝一共派出去兩路大將去開疆擴土,一路由丁普郎帶領,攻打漢陽和興國;另一路,由曾法興帶領,攻打安陸。丁普郎帶着起義軍一路如犁庭掃穴,銳不可當。可見,丁普郎在徐壽輝起義初期,是非常受重用的,而且他的能力也得到了證明。

由於當時元朝的大軍主要都在鎮壓北方紅巾軍,因此,徐壽輝在南方發展得非常快,他麾下也聚集了如鄒普勝(太師)、倪文俊(元帥)、丁普郎、曾法興、歐普祥、陳友諒、明玉珍等人。可以說,在整個長江中游,無人能和徐壽輝匹敵。

在那個亂世,丁普郎只是衆多揭竿而起的豪傑之一,他反抗壓迫,對徐壽輝忠心耿耿,他也沒想到,若干年後,他會改弦更張,投奔到朱元璋的麾下。

二、四大金剛,無往不利

且說南方紅巾軍攪動風雲,徐壽輝在衆人的擁立下稱帝,建立“天完”王朝。(注意,“天完”二字,是元朝國號“大元”的頭上各添幾筆,意思是蓋過大元。)徐壽輝一路攻下漢口、襄陽、荊州、九江、南昌等重鎮,隨着勢力的發展,徐壽輝麾下的人才越來越多,這其中,有2個人不得不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個是趙普勝,此人原是巢湖水軍出身,擅長水戰。元朝末年,他和廖永安、俞廷玉三人瓜分巢湖水面,後來廖永安、俞廷玉投奔朱元璋,趙普勝選擇投奔徐壽輝。

廖永安是朱元璋麾下第一水軍將領,他的弟弟廖永忠更是明朝開國大將,俞廷玉是明朝開國將領俞通海之父。趙普勝能和廖永安、俞廷玉呈鼎立之勢,可見趙普勝不是泛泛之輩。

第二個是傅友德,沒錯,大家沒看錯,是明朝開國功臣傅友德。明朝開國之後,傅友德隨徐達、馮勝北伐,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成爲朱元璋後期數一數二的猛將。

但是,傅友德最初並不是在朱元璋麾下,他的命運比較坎坷,紅巾軍起義後,他先投奔了韓山童。後來由於元朝軍隊的鎮壓,傅友德跟隨紅巾軍大將李喜喜投奔了南方紅巾軍,因此到了徐壽輝麾下。

在當時,徐壽輝麾下有四大猛將,人稱“四大金剛”,他們分別是趙普勝、丁普郎、傅友德,還有一個是鄒普勝。鄒普勝是一位亦僧亦道的方外之人,是徐壽輝起義的幕後指揮者,也是徐壽輝欽封的太師。

根據歷史評價,四大金剛是徐壽輝晚期最猛的四位將領,他們留下了一次次輝煌的戰績。然而,就在他們所向披靡的時候,他們所處的大環境卻變了。因爲他們背後的“大當家”,從徐壽輝,換成了陳友諒。

原來,陳友諒此人頗具野心,他佔領江州(九江)後,請徐壽輝來江州視察。

《明史·陳友諒傳》雲:

江州,友諒治所也,伏兵郭外,迎壽輝入,即閉城門,悉殺其所部。即江州爲都,奉壽輝以居,而自稱漢王,置王府官屬。遂挾壽輝東下……

等徐壽輝剛進江州城門,陳友諒一聲令下,關閉城門,將徐壽輝的親信全部殺光,然後軟禁徐壽輝,挾天子以令諸侯。陳友諒自稱漢王,封賞文武百官。

陳友諒在軟禁徐壽輝後,帶着徐壽輝順流而下,打算攻打遠在南京的朱元璋。攻破南京上游的太平時,陳友諒以爲自己對南京志在必得,於是殺掉了徐壽輝,自立爲帝,建立“陳漢”政權。不料,在接下來的龍灣之戰中,陳友諒被朱元璋麾下大將康茂才所騙,兵敗龍灣,陳友諒帶着殘兵敗將一路逃到江西境內才緩過氣來。

徐壽輝之死,整個南方紅巾軍系統本來就陷入混亂,現在陳友諒又兵敗了,因此,那些不服陳友諒的人紛紛站了出來。例如徐壽輝的親信明玉珍就率兵攻打陳友諒,兵敗後退守重慶,建立明夏政權,從此和陳友諒一刀兩斷。

明朝開國將領丁普郎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第2張

那麼,徐壽輝之死,“四大金剛”是什麼態度呢?當時,四大金剛中,趙普勝已經被朱元璋用反間計殺死;鄒普勝表態願意忠於陳友諒;丁普郎和傅友德二人,則打算離開陳友諒,另謀去處。接下來,丁普郎和傅友德二人,遇到了雄才大略的朱元璋。

三、決戰鄱陽湖,殞命康郎山

1360年,陳友諒兵敗龍灣之後,一路退守。朱元璋趁勢沿江追趕,大軍攻下長江重鎮安慶,再往西攻下了陳友諒老巢九江(江州),陳友諒一方面退守武昌,另一方面命丁普郎和趙普勝在小孤山阻擊朱元璋。沒想到,丁普郎和傅友德卻率領部下投降了朱元璋,《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徑拔江州,傾其巢穴,太祖從之。遂率兵西上,長驅過小孤,友諒將丁普郎、傅友德率所部歸附……聞明師攻江州而嘆曰:“此吾主也!”以所部謁見於小孤山。

也就是說,在朱元璋攻陷九江,達到小孤山的時候,丁普郎、傅友德遇到了朱元璋,他們二人見朱元璋豪氣干雲,感嘆到:“這樣的主子,纔是我們應該跟隨的啊!”於是,二人率部歸來,從此,成爲朱元璋麾下的干將。

關於丁普郎投奔朱元璋,《明史》中有一段記載不得不提,《明史·丁普郎傳》雲:

普郎初爲陳友諒將,守小孤山。偕傅友德來降,授行樞密院同知,數有功。

衆所周知,傅友德在朱元璋麾下是攻城拔寨,所向無敵的悍將。《國朝獻徵錄》曾說“明興猛將雲從,驍勇稱者莫如常開平,次則傅潁國耳”,意思是說,朱元璋麾下名將如雲,最勇猛的是常遇春(開平王),其次就是傅友德(潁國公),也就是說,若論勇猛程度,傅友德在朱元璋麾下可名列第二位。

那麼,《明史·丁普郎傳》竟然說“(丁普郎)偕傅友德來降”,把丁普郎放在傅友德之前,可見,丁普郎作戰能力不輸給傅友德。或許正是因爲丁普郎是難得的勇將,朱元璋才立即升任丁普郎爲“樞密院同知”。

丁普郎在朱元璋麾下一共效力3年,這三年,他“數有功”,可見立了不少功勳。三年之後,陳友諒發動60萬大軍圍攻洪都,朱元璋帶領20萬大軍來援,雙方在鄱陽湖展開“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水上戰爭”——鄱陽湖之戰。在這場戰役中,丁普郎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面。

在大義上,丁普郎是朱元璋的將領,攻打陳友諒算是爲主效力。在小節上,丁普郎攻打陳友諒,也是爲了舊主徐壽輝報仇。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鄱陽湖的第一戰發生在康郎山,史稱“康郎山之戰”,當時,陳友諒戰艦高大,人數也是朱元璋的三倍,因此,朱元璋並不佔便宜。但是,丁普郎似乎毫不畏懼,他駕着小船,帶領衆將衝在前方,用火器和弓弩攻打陳友諒的艦船,史載:

徐達、常遇春、廖永忠、丁普郎等進兵薄戰。身先諸將,擊敗其前鋒。

明朝開國將領丁普郎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第3張

當時衝在最前面的四位將領,分別是徐達、常遇春、廖永忠和丁普郎。徐達、常遇春的能力不必多說;自從廖永安死後,他的弟弟廖永忠就是朱元璋麾下水軍第一將領,而丁普郎和他三人並列,可見其勇。

陳友諒也非弱者,他爲了對付朱元璋的衝鋒,陸續派出張定邊、陳友仁、陳友貴、張必先等猛將迎敵,朱元璋這邊很快就處於劣勢。

待到中午,陳友仁和朱元璋的大軍在水面上遭遇,陳友仁乃是陳友諒的親弟弟,此人外號“五王”,十分驍勇。陳友仁最先用七八條戰船圍攻朱元璋麾下大將張志雄,張志雄本來就以少對多,不佔優勢,陳友仁又用撓鉤和長槊等武器居高臨下攻打,張志雄抵擋不住,揮劍自殺。丁普郎見狀,帶人前來解救張志雄,他衝上敵船,大殺四方。從辰時殺到午時,持續了4個小時,最終精疲力盡,慘死沙場。

丁普郎死了,死得非常慘。

《明史》記載:

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餘創,首脫猶直立,執兵作鬥,敵驚爲神。

意思是說,丁普郎從辰時殺到午時,身上被利箭射傷十餘處。最後,他的頭被敵人砍掉了,他仍然自立不倒,持兵器繼續殺人。敵軍見了,驚爲天神,紛紛丟盔棄甲而逃。

頭不在了,還能殺人,無頭神將,就此誕生!

四、無頭神將,精神永續

“爲將者,受命忘家,臨敵忘身。”

丁普郎在元朝末年,絕對是一位稱職的良將。

丁普郎的這個戰鬥紀錄,令人驚駭,也難以置信。根據生物學的說法,人的頭部和軀體是相互依存的。軀體需要大腦的神經系統和呼吸系統來支撐,而大腦同樣需要心臟來供應血液,若頭顱和軀體一旦分離,即使心跳還能持續一段時間,但失去了大腦的“命令”,也很難再持續戰鬥。

然而,丁普郎卻做到了,他的記錄有些“逆天”,後人難以解釋。以至於,在後世軍事史上,無人能破他的記錄。

康郎山之戰異常慘烈,陳友諒的兩個弟弟陳友仁、陳友貴戰死,朱元璋這邊損失了35位將領,其中,丁普郎居首。

明朝開國將領丁普郎的身上發生過哪些傳奇故事? 第4張

鄱陽湖之戰結束後,朱元璋殺掉了陳友諒,在康郎山下立“康山忠臣廟”,丁普郎的名字,位列第一位。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封丁普郎爲濟陽郡公,命當地官員,世代祭祀康山忠臣廟。

明朝洪武三年,宋濂在編撰國史的時候,曾寫了一首《火燒木寨古風》,其中最後一句是:

烈火焚燒百號船,洪波漭盡千帥旅,立國英雄汗馬多,至今惟把丁公數。

這裏的“丁公”,指的就是丁普郎。由此可見,鄱陽湖水滔滔,明朝的那些活着的人,對丁普郎這樣的戰神級別的人物,有着發自內心的佩服和懷念。

筆者認爲,丁普郎在元末史上,絕對算是一位強者。他出身農家,揭竿而起,說明他對封建壓迫是深惡痛絕的。

在徐壽輝被殺後,他不願與陳友諒同流合污,說明在他心中,忠義爲先。

在康郎山之戰,丁普郎奮不顧身,身中十餘箭而不退,說明他是一位不懼生死的勇者。

我們站在歷史的長河中回溯,發現丁普郎身上有民族大義,有忠孝之心,更有一往無前的勇敢毅力。拋開封建制度的背景,丁普郎所具有的精神內涵,不正是中華兒女長期繼承和發揚的嗎?

所以,丁普郎的“逆天”記錄雖然後人不能破,但他的精神記錄,卻一直被延續,600多年過去了,精神不滅。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